「乡村振兴」“三园”共建走好致富路——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案例

国家媒体,值得信赖

省级平台,权威发布

白银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1种模式”创新案例(二)

【案例类型】

龙头企业运营型

鼓励村党组织发挥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培育兴办农业企业,直接从事种养殖、深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可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在引导村民有序流转土地、参与企业务工、提供技术服务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通过收取土地管理费用、集体土地入股等方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或按照“互惠互利、有偿服务”的原则,引导村党组织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传递信息、产品加工、组织劳务等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村民种植黑皮冬瓜致富_景泰种植致富新路_孝感农业致富种植各种水果网

【创新案例】

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是景泰县最大的行政村,距离县城7.6公里,紧邻包兰铁路、G1816乌玛高速和338国道,辖17个村民小组、1455户5679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172名,先后荣获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抓党建促产业振兴示范村党组织、白银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总耕地面积1.82万亩,现有村集体合作社1个,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0万元。

近年来,城北村党总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目标,紧扣“产业链”、打造“三园区”,积极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模式,探索形成城郊村强村富民的“康庄大道”。

景泰种植致富新路_孝感农业致富种植各种水果网_村民种植黑皮冬瓜致富

一、创建党群创业孵化园,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

城北村党总支瞄准本村露地蔬菜前端种植、后端储运两个“空白点”,抢抓政策机遇,找准快速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统筹党群创业互助“红色股金”和项目扶持资金148万元、村集体自筹1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4060平方米的冷藏运储收购基地1处(含400吨冷库1个、600平方米收购棚2个),同时购进蔬菜转运筐生产设备1台,建成年生产蔬菜转运筐40万个的生产扶贫车间1座,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创收20万元左右。在此基础上,引进西安、郑州、宁夏等地收购商10家,健全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的蔬菜产业发展机制,形成了育苗、种植、储藏、销运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村民种植黑皮冬瓜致富_孝感农业致富种植各种水果网_景泰种植致富新路

二、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园,优化“产业链”,培育主导产业

城北村党总支建立“党组织+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新型经营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群众的能动性深度结合起来,以组织力推动培育产业发展。2017年,在本村集中流转土地200亩,协调银行贷款189万元,鼓励种植大户带头种植露地西红柿和朝天椒,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均创收2000万元。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村集体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优化“产业链条”,投资400万元流转土地260亩,搭建春秋塑料小拱棚,与山东潍坊市沃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订单种植彩椒、西红柿、蒜苗等果蔬作物,打造全镇“菜篮子”工程。目前,已建成小拱棚71座,全部投入使用,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500户1800人增收致富,形成了集体增收和群众创收双赢局面。

孝感农业致富种植各种水果网_村民种植黑皮冬瓜致富_景泰种植致富新路

三、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园,融合“产业链”,拓宽发展道路

村党总支坚持“产业链+”做大做强循环农业,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00余亩的集中养殖区、有机肥厂和日光温室,积极发展生猪、湖羊、有机肥等产业,形成循环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建成投用标准化圈舍15栋,实现生猪年出栏万头以上、湖羊千只以上,产值达300万元以上。采用浮动式分红方式,养殖户每出栏1头生猪,按照1斤生猪的市场价格向村集体进行效益分红,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同时,为减少污染确保绿色发展,引进有机肥加工生产线,高效处理养殖粪污,搭建日光温室16座,利用有机肥进行特色蔬果种植,形成生态循环农业链,预计可实现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带动30户100人增收致富,为村集体创收300万元以上。

孝感农业致富种植各种水果网_村民种植黑皮冬瓜致富_景泰种植致富新路

如今的城北村,人人有活干、户户能受益,实现了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近两年,村党总支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13.68万元资金,累计为全村7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医疗保险774人次,为42名高考中榜学生发放8.2万奖励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孝感农业致富种植各种水果网_村民种植黑皮冬瓜致富_景泰种植致富新路

【经验启示】

建强班子是关键。城北村能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华丽转变,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的村“两委”班子、有一个优秀的班子带头人,从组织上主导和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整合资源是基础。村党组织牵头成立新型经营主体,将分散的政策、项目及资金有机整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坚持多元化发展,实现小农村与大市场“无缝对接”。

优化产业是抓手。围绕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前瞻需求,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多类型、多渠道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健全机制是根本。注重和加强后续管理,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收益用于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真正享受发展成果,从而提高村党组织的公信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