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位于郏县黄道镇的众和建材有限公司,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令人赏心悦目。山林间,一群群村民正在给栽植树苗、浇灌、施肥、除草,脸上挂满了喜悦。
昔日矿渣遍布、灰土飞扬的矿山已不见踪影,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得益于郏县县委、县政府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体现了众和建材公司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担当。
“在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的同时,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原则,探索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构建起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机制,全面推进露天矿山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矿业经济绿色发展。”郏县县委书记丁国浩说。
该县探索出的“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群众参与、专业指导”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郏县实际且可供借鉴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路子,吸引了各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众和建材公司作为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践行者和排头兵,被誉为矿山生态修复的“郏县样板”。
“公司投资7000余万元用于矿山治理恢复,共复耕土地6000余亩,对采坑四周边坡进行削坡、降坡,由于露天矿区土壤贫瘠、碎石裸露、干旱缺水,绿化植被成活率往往不高,公司从几公里外运来了土壤,覆盖上50厘米左右厚的土壤,种植了侧柏、蜀桧、五角枫、大叶女贞、苹果树、梨树、核桃树等约70万棵,其中四季常绿树种就占到了70%,侧柏下混播杂草,矿区内种草面积达1000余亩。为有效解决矿山修复界面、矿区和厂区道路的扬尘问题,该公司配备了数十台雾炮车和洒水车”。众和建材公司总工程师王云告诉记者。
据王云介绍,山上打了深水井,铺设管道,便于取水浇水,保证林木成活率。为巩固原矿区植树种草后的修复绿化效果,公司投入近300万元打了7眼深水井,铺设了近10万米的浇水灌溉管道,配备了几十辆灌溉车穿梭于修复绿化区,并安排专业的管护人员对树木及绿化草地进行浇水灌溉、修葺和防火等管理。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郏县众和建材公司“区内修复露天矿区披新绿、区外补偿昔日荒山绿满园”的面貌已初见雏形。生态环境变好了,曾经的荒山披上了浓浓的“绿衣”;经济效益提高了,村民通过参与植树、浇水等,平均每人每天有近百元的收入,又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渠道;耕地林地面积增加了,种植苹果、核桃、桃树等林果,也能够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据郏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李政杰介绍,“区内修复、区外补偿”的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受益的效果,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也使“绿满郏县、绿秀郏县、绿美郏县、绿富郏县”的奋斗目标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