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已不是数量扩张,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内涵发展。这个内涵发展的关键就是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的多元办学、多样培养与特色发展。但当前我市普通高中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不同的高中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同质化、趋同化的倾向,这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又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已经成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元化发展,正是致力于从源头上扭转普通高中“千校一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多元化发展可以源自学校教学与管理的不同层面,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环境、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育评价等都有可能成为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实现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和创新育人模式将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深化课程改革是推动高中多元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程是最重要的教育载体,学生差异性、个性化的发展主要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实现。推动学校多元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坚持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框架下,主管部门要赋予高中学校更大的课程管理自主权。关键要扩大学校课程在课程门类和课时中的比例,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开发更多的特色课程。在正视学生之间事实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落实选课制度、学分制度、弹性学时制度和评价制度,积极推进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学习需求。要建立健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制度,经过一定程序和考核,允许学生某科课程免修、单科或全部学科加速、单科或全部学科跳级、提前选修上年级某些课程、提前选修上学段的课程、提前进入大学等等。近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没有了传统模式下的固定教室,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课程表,携带学习资料和用品,按时到相应的学科教室上课。这样先进的做法值得关注,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必由之路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等。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个体之间呈现的智力差异性,使得每个具体人看起来都“与众不同”。这为我们提倡积极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形成多元的评价观提供了依据。普通高中教育应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必须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一是改革综合普通高中。坚持以当前升学预备教育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为主体,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好课程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二是试办合作综合高中,试行“2 1”模式的新型综合高中教育。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一部分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可自愿分流到职业学校进行一年专业学习。三是加强分科普通高中。在总结我国以外语、艺术、体育等为特色的高中学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举办“科学高中”、“人文高中”、“数学高中”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三、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推动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要给予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允许并鼓励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展特色办学的改革实验。同时,要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办法,丰富评估指标体系,突出对学校特色的评价,引导学校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努力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多元化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多元发展的目标应当牢牢锁定学生,不可过分专注于学校品牌打造而忽视学生发展需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元发展,并不意味着要让所有学校都成为特色学校,多元发展与创建特色学校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对于一些传统的艺术类、外语类特色学校固然应当鼓励,但特色发展远不止于此,当前尤其要注重以课程多样化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实现学校的“规范” “特色”,学生的“合格” “特长”办学模式。

在坚持普通高中财政性投资为主的前提下,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通高中,特别是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类特色高中,建立全社会支持普通高中教育的有效机制。普通高中是青少年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的关键阶段,因此,普通高中教育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参与,科技界、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非正规教育场所、社区资源、家长等各种社会力量,都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普通高中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高中办学环境。

四、高等院校要在推动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中承担重要使命

高等院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领和支持高中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关注高中教育改革,及时向高中学校反馈什么是高校需要的合格高中生。通过高校招生改革,积极引领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建立高等院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育人机制。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具有学科优势的教学型大学,可与特色高中采取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共同培养优秀高中生。如联合开发课程,高校实验室等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的科学实验,组织教授走进中小学校开展讲座。同时,按照高校要求,高中生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大学承认其学习经历,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合作培养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学科兴趣,以及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借助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在国家鼓励、推动、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时期,抓住地方高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时机,普通高中要与高职院校进行联合办学,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进行录取招生,学生的文化素质成绩由普通高中提供,职业技能可由高职院校在普通高中实施职业技术课程来培养,这样更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同时也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实现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必然要求高校招生方式多样化。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公开、公正、有序的原则下,各级政府正积极推进高校多样化招生改革,这也势必带来普通高中多元化的大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