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畜牧大省,养殖品种多、数量大,主要有生猪、家禽、牛、羊等养殖品种,202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1315.8亿元,连续十年超千亿元。畜牧业机械化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养殖环境、保障畜产品质量等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在推进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全省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达53.4%,居于全国前列,但受养殖规模、种类、效益等因素影响,同类标准低于种植业机械化水平27个百分点,且存在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成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的短板弱项。
实践与探索
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加畜牧业机械补贴品目供给。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的一项惠农政策,可操作性强,引领作用明显。全省持续优化畜牧业机械补贴政策,明确将生猪等重要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全部列入补贴范围,应补尽补,且优先补贴畜禽粪污处理、环境控制等急需解决环节。目前,纳入补贴的畜牧业机械共32个品目,涉及饲料生产与加工、饲喂、环境控制、粪便处理、畜产品采集等畜禽养殖各生产环节。在总体补贴比例不超出30%的原则内,着力提高畜牧业机械单机补贴额度。
强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养殖“宜机化”步伐。2020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制订了《江苏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规范》,系统规范了畜牧业养殖设施设备技术参数,推进养殖场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配置,主要包括生猪、肉羊、肉鸡、蛋鸡、水禽、奶牛等6类畜禽养殖。全省13个设区市及78个涉牧县(市、区)均制定了畜禽养殖布局调整方案,关闭搬迁1万余个落后畜禽养殖场。2020年,全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3%,拥有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59家,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在规模养殖场得到普及推广。
推行先进理念,加快智慧牧业落地见效。全省成立智慧牧业装备科技创新中心,重点针对动物生产信息感知、畜禽精准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智慧管控大数据平台等开展基础研究和装备研发,推进畜种、养殖工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全面提升畜禽智慧养殖管理水平。部分大型养殖场积极推进AI智慧养殖,自动采集畜禽体型、身长、体重等数据,全天候监控声音、体温、心跳、呼吸、体表等变化,多维度评价饲料功效和饲喂绩效,实现精准饲喂,智慧牧业成为新理念。
问题与原因
主要问题:“一低两个不均衡”。一是总体水平较低。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2部分:畜牧养殖》评价显示,2020年江苏省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为53.4%,而根据同类评价标准,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达80.4%,其中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已超过90%。二是不同规模养殖机械化发展不均衡。新建大型养殖场建设理念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但受一次性投入大、经济效益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中小养殖场机械投入愿望不高,特别是老旧养殖场改造难度大,导致中小养殖场机械设备少而旧,机械化程度低。同时,全省还有零散养殖户90余万户,养殖量占比近17%,这些养殖户机械使用更少。三是不同环节之间机械化水平不均衡。当前,全省畜牧业生产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为:饲料生产与加工环节81.8%,饲喂环节36.8%,粪便处理环节36.9%,环境控制环节59.6%,畜产品采集环节42.7%(其中挤奶92.5%,捡蛋28.2%,剪毛12.9%)。精准饲喂、粪便处理、畜产品采集等重点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
原因分析: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机械设备一次性投入大,主要靠养殖场户自有资金,压力较大。根据调研测算,年出栏5000头生猪养殖场,机械设备购置资金需一次性投入150万元-200万元,年出栏1万头生猪养殖场,需500万元左右;年存栏10万只蛋鸡养殖场,机械设备购置资金需一次性投入250万元左右。由于畜牧业机械行业标准和鉴定大纲制订不及时,部分企业制造的畜牧业机械无法通过推广鉴定,无法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20年,全省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7亿元,补贴机具12.8万台,但畜牧业机械仅使用补贴资金2331.5万元,补贴机具1721台,仅占1.3%。近年来,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各级财政项目资金,主要为综合性奖补,对机械设备购置、更新支持不足。二是推广应用力度不大。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建设较早,省市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对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很强的技术支撑作用。但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主要以推广种植业机械为主,对畜牧业机械推广力度不够。全省700余家农机经销企业、2700余个农机经销点大都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种植业机械销售为主,对畜牧业机械涉及较少。三是生产制造企业不强。江苏是农机制造大省,省内拥有农机生产企业1000余家,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但畜牧业机械生产厂家数量较少,省内重点企业仅16家,且整体规模不大,地区聚集度不强。外省企业则缺乏销售网络布局,导致全省畜牧业机械供给与需求不适配。四是研发示范项目不多。省内产学研推资源整合不够,各级用于畜牧业机械研发、试验、示范项目资金数量少,企业研发投入主动性不高,带动畜牧业机械化示范推广量不够、面不广。一些科研单位与畜牧业机械生产企业对接循环不畅,成果转化率低。
思考与建议
建设“种养并重”农机化推广体系。一是典型示范。畜牧业可以借鉴种植业机械化推广的方式方法,培育典型、总结经验,集全系统之力,多层次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推进会,由点及面,推动全省农机化推广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并重”转变。二是建设销售网络。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现有农机经销企业开展代理销售畜牧业机械业务。指导省内畜牧业机械生产企业加快销售网络布局,快速建设集机械装备销售、零配件供应、维修服务、信息反馈为一体的畜牧业机械“4S店”。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为省外制造企业入境销售提供便利。三是优化评价方法。建立更加科学的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列入乡村振兴绩效考核,引导市县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工作举措,力争到2025年,全省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
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领作用。一是加快标准供给。统筹加快畜牧业机械制造行业标准供给,提高畜牧业机械产品试验鉴定能力,为调整优化补贴品目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优化补贴程序。目前,农机购置补贴程序流程是以种植业机械为主制订的,与畜牧业机械特点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当前补贴以单台为单位实施,而畜牧业机械一般都是多台套集成使用,制约养殖户补贴申请。积极探索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方法,将畜牧业机械成套设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由单台套购置补贴向成套集成设备转变,允许同类机械一次性申请补贴等。三是推进政策融合。会同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畜牧业机械化信用贷款新模式,推广使用“农机云贷”等金融产品,推进农机化金融政策与补贴政策相融合。四是扩大项目支持广度。各级畜牧业项目资金既支持大型养殖场,也支持中小型养殖场;既支持新建项目,也支持改造项目;既支持综合性建设项目,也支持单独机械化项目。
加快推进智慧牧业建设。一是新建高标准智能化养殖场。大力发展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畜禽养殖企业,依托大型养殖集团和专业化畜牧业机械制造企业,推进畜牧业机械化全程服务“交钥匙”工程,通过全包流程,实现养殖户只要提供资金和土地,就可以快速便捷建设高效智能化养殖场。二是推动中小养殖场升级改造。支持鼓励中小规模养殖场改进生产工艺,完善设施,向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方向发展,支持鼓励它们进行信息化、智能化设施与装备升级改造,促进畜禽设施装备使用、管理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全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三是建设畜牧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统筹规划,按照全省正在实施的“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统一部署,分批打造一批智能化绿色化畜牧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快智能高效、福利安全的养殖装备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实现畜牧业机械智能化领跑全省农业机械化。
推进产学研推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引导科研院所,加强畜禽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工艺、畜禽生理与环境控制机理、畜禽行为与养殖装备关系、新材料和信息化技术等研究,为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数字化畜牧业机械研发提供基础。二是组织校企联合攻关。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省智慧牧业装备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作用,梳理一批畜牧业机械关键核心技术,将精准饲喂、养殖信息监测、疫病防控、母猪养殖智能管控、畜禽自动抓取等装备技术列入清单,组织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同申报重大研发项目,联合攻关,打破学科、校际、校企壁垒,推动成果快速转化。三是打造产业集聚区。整合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产业链资源,引导省内农机生产企业加大畜牧业机械生产投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畜牧业机械本土化生产能力,在部分重点企业带动下,支持引导扬州、常州等地形成畜牧业机械生产制造集聚区。四是加快应用人才培养。当前,农机操作工、维修工等应用人才短缺严重,全省农机维修人机比为1:1700,直接影响机械设备的应用效率,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由于水平低,受影响更大。为此,涉农院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增设畜牧业机械化专业课程,增加招生数量、教学力量和教学时间,更新教学理念,注重联系实际。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生产企业代培畜牧业机械操作维修技术骨干,通过应用实践,培养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