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优秀的电影值得反复观看”,因为每看一遍你都会有新发现。
这两天我去三刷了《悬崖之上》,又注意到一些细节。
一刷的时候我觉得《悬崖之上》只是中上水平,不好不坏,但三刷后我发现这部电影被低估了。
《悬崖之上》目前7.7分,虽然7.7分已经是比较高的分数了,但还可以再高一点。
周乙、鲁明去接应二组,周乙说:少说话,不打听。
理由是“他们在苏联受过训,精得很”。
一方面,这是在为后面揭晓周乙的卧底身份做铺垫。
他身为卧底,他肯定要帮主角团,所以鲁明知道得越少越好,所以他叫鲁明不要打听。
另一方面,周乙叫鲁明不打听,以及后来去大使馆之前,他对鲁明说:你,我,留下来待命。
这两段都说明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
除此之外,电影开头特务们喝酒这段也能看出来他们的职位高低,高科长一个喝,周乙第二个喝,鲁明第三个喝,金志德第四个喝。
说明高科长是老大,周乙是老二,鲁明是老三,金志德是老四。
小孟称呼周乙为“周股长”,而鲁明称呼周乙为“老周”,说明周乙虽然职位比他高,但高不了太多,估计鲁明是副股长。
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鲁明却三番五次试探周乙,说明这很可能是高科长的主意。
也就是说,高科长查内鬼不是从张宪臣越狱才开始的,而是早在谢子荣叛变、把情报告诉他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是乌特拉行动,暗线是查内鬼。
为什么说查内鬼是暗线呢,虽然查内鬼这件事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进行了,但它一直都是背地里进行的,一直都是个悬念,直到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揭晓。
而查内鬼这条线又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高科长怀疑周乙和金志德,最终确定内鬼是金志德。
而暗线就是前面所说的,高科长还暗中给鲁明安排了任务。
电影中的事件是有明有暗的,有的事件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事件则是隐藏在表象之下。
比如抓内鬼这条线你需要看到后面才会知道,而高科长暗中给鲁明安排任务这条线则是你二刷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电影的人物也是有明有暗的,比如老冯、鲁明、金志德表面上是友军,实则是特务(主角的视角)。
周乙表面上是特务,实则是友军。
电影的画面同样如此,整部电影基本上只有黑、白、红三种颜色。
雪是白色的,人们穿的衣服是黑色的。
白色代表光明,黑色代表黑暗。
除此之外,主角团也象征光明,而敌人象征黑暗。
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光明和黑暗的斗争,而且这种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是体现在许多方面的。
最终结果是光明略胜一筹,虽然光明还没到来,但已经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了,正好呼应“乌特拉行动”的含义:黎明。
细思恐极的是,电影发生在1935年左右,而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
对我们来说黎明和天亮之间只隔了短短几个小时,但对周乙、小兰他们来说,要想看到天亮还要再等十多年。
电影讲述的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但主角团从来没有直白地说“我们要打倒黑暗势力”,导演是通过前面所说几个细节来隐喻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还有张宪臣、周乙和小兰的对话,也是隐喻他们是给这个黑夜带来光明的人。
周乙、鲁明接应二组后,他们在木屋里吃东西。
吃的什么?
吃的烤红薯。
还有他们到哈尔滨后,金志德早已等候多时了,金志德等他们的时候也在吃东西。
金志德吃的什么?
也是烤红薯。
导演多次拍烤红薯,是因为东北人在冬天最喜欢吃烤红薯。
更重要的,是为张宪臣把子弹扔进烤红薯的炉子声东击西做铺垫。
正是因为东北人喜欢吃烤红薯,所以遍地都是烤红薯摊,所以张宪臣声东击西的方式很合理。
假如东北人不喜欢吃烤红薯,假如整个哈尔滨就只有一两个烤红薯摊,还能恰好被张宪臣碰到,那就太巧了。
同样的,周乙打不着火,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叫周乙上他的车。
为什么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因为冬天打不着火太常见了。
周乙就是想到冬天容易打不着火,所以才用这个方法上金志德的车,然后把书藏在金志德的车上。
我打个比方,如果周乙的车爆胎了,虽然金志德还是会叫周乙坐他的车,但他难免会想:这车停在那儿好端端的怎么会爆胎呢?
但如果周乙是打不着火,金志德根本不会多想,根本不会怀疑周乙是故意的。
后来王郁也打不着火,有人说:一到关键时刻就打不着火,太俗套了。
首先,冬天打不着火是普遍现象,其次,前面也是有铺垫的。
剧情需要张宪臣声东击西,需要周乙找借口上金志德的车,需要王郁、楚良遇到麻烦。
那怎么实现以上剧情呢?
导演、编剧就想到了烤红薯和打不着火,因为这两个东西都是在冬天的东北常见的。
六人上了火车。
虽然他们是故意分开坐的,但分开坐不等于随便坐。
这就是他们的座位图,黑色的是面对我们坐的,红色的是背对我们坐的。
鲁明特意坐在楚良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楚良的一举一动。
周乙特意坐在王郁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王郁的一举一动。
而且鲁明和周乙也是相对而坐的,如果有什么情况的话他们就可以通过眼神交流。
王郁的经验是很丰富的,所以火车上她从头到尾都很淡定,没有任何异常。
而楚良是个新手,他上车后看见小兰了。
小兰是坐在他后面的,所以他是转过身去看的小兰。
他的反应太大了,结果被鲁明看到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鲁明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如果你们要去二刷,你们注意看鲁明,他真的是个老司机。
他整个身体是一动不动,只有眼睛在动。
楚良看小兰的行为,完全被鲁明看在眼里。
楚良即将把身体转过来的时候,鲁明预判了楚良的动作,非常淡定地把眼睛移开。
楚良把身体转过来后,鲁明已经变为目视前方了。
王郁也是坐在楚良的对面的,她看到了楚良的反应。
她想提醒楚良,但也不能太明显了,因为周乙坐在她对面,所以她只能非常平静地看楚良一眼。
给你个眼神,你自己体会。
楚良也不傻,他一看到王郁在看他,他就懂了。
楚良把头低了下来,意思是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后面他就变得谨慎了。
以上情节是完全没有台词的,演员们完全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包括后来张宪臣做记号、谢子荣改记号、王郁看记号、王郁看到记号后的思考……这一期间演员们都是没有台词的,都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一方面,此时他们还不确定周乙、鲁明的身份,所以只能靠眼神交流。
另一方面,车上有特务,只有低调才不会引起特务注意。
除此之外,这也是在向默片致敬。
默片是没有台词的,所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就变得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亚细亚电影院正在上映的《淘金记》《科学怪人》《木乃伊》都是默片。
(这不是废话吗,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1935年才问世)
虽然鲁明及时把眼睛移开了了,没有让楚良发现他(鲁明)在看他(楚良)。
但楚良知道,刚才他反应那么大,鲁明肯定看到了。
事实也的确是鲁明看到了,也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所以后来小兰被特务带走后,楚良是必须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
第一个原因上一期已经说过了,把小兰的身份说出来,叫周乙、鲁明一起去救小兰,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更大。
第二个原因,鲁明都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如今特务把小兰带走了,楚良却什么都不说,你这不摆明了怀疑鲁明是特务吗。
假如鲁明是友军,鲁明眼看楚良怀疑自己,心里肯定不舒服,那必然会对后面的任务造成影响。
假如鲁明就是特务,那楚良就更不能让鲁明察觉到他怀疑鲁明是特务了。
上一期和这一期我们分析了很多楚良曝光小兰身份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
所以从小兰被特务带走,以及楚良决定去找鲁明,这两件事之间楚良应该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那导演拍了这段吗?
的确是拍了的,电影中楚良的确是思考了一阵子才决定去找鲁明。
电影多次出现思考的镜头,再比如王郁看到记号后的反应。
上一期我说王郁是出了卫生间后思考了一阵子,这里纠正一下,其实她是在卫生间里面思考的,想通了之后才出来的。
再比如周乙发现金志德看到他做的记号了,于是开始思考该怎么办;
楚良穷途末路了,子弹也快打光了,于是周乙又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阻止楚良服毒自杀,同时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了,王郁提醒他后,他就注意到了。
所以张宪臣从卫生间出来后,楚良只是很淡定地看了张宪臣一眼。
“楚良完全可以不看张宪臣啊。”
如果他刻意不看张宪臣,那就是欲盖弥彰了,反而让人觉得张宪臣有问题。
他很淡定地看一眼张宪臣,是最好的反应。
张宪臣去卫生间的时候,从周乙身边经过,周乙也是看了一眼张宪臣的,但神情也很淡定。
还有王郁也是看了张宪臣一眼的,神情也很淡定。
随后就是特务带走小兰。
车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特务不带走别人,恰好带走小兰呢?
有人说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之前楚良看了小兰一眼,其实不是。
如果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楚良看了小兰一眼,那他早在楚良看小兰的时候就该带走她了,而不是等到现在。
而且这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特务只带走小兰,不带走楚良。
特务之所以带走小兰,是因为检票员说“检票了”,其它人都没什么反应,唯独小兰看了检票员一眼。
而且小兰是背对着检票员的,小兰是转过身去看检票员。
小兰看检票员的时候,导演专门给特务一个特写,特务注意到了小兰的动作,所以他就把小兰带走了。
看是没问题的,转过身去看就有点不正常了。
前面说了,张宪臣去上洗手间的时候,周乙和王郁都是看了张宪臣的。
但他们看归看,身体是没动的,更没有转过身去看。
还是那句话,有人从你身边经过,你看他一眼是正常的,你刻意地不看他才不正常。
还有鲁明看楚良,也是身体没动,只有眼睛在动。
而楚良看小兰,以及小兰看检票员,都是转过身去看的,这就不正常了,这才是鲁明意识到小兰不简单,以及特务带走小兰的根本原因。
这里再啰嗦两句,楚良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时候,鲁明的反应是震惊。
鲁明不是早就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吗,他为什么会感到震惊呢?
因为他是在演戏。
楚良看完小兰,把身体转过来时,鲁明已经把眼睛移开了,变为目视前方了。
楚良看小兰的时候,鲁明明明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所以后来楚良说小兰是同志的时候,他正确的反应就是震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楚良转过身去看小兰,以及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这是槽点吗?
这不是槽点,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主角一帆风顺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所有的电影都是主角遇到困难,然后想办法解决困难。
真正吸引我们的不是主角取得胜利这个结果,而是他取得胜利的过程。
同样的,虽然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导致鲁明知道了小兰的身份。
但后来王郁说下车,坐下一趟车,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导致被特务带走,但后来张宪臣把她救出来了。
虽然楚良和小兰都犯了错,但是有惊无险,他们犯的错最后都解决了。
一部电影要拍得精彩,拍得跌宕起伏,主角是需要犯错的,只要不是太致命的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
张宪臣、王郁是五年前就去苏联了,而楚良、小兰只训练了7个月,他们两个的设定就是新手,犯错是正常的。
这也是为什么导演要安排两个老司机,再安排两个新手。
如果四个人全是老司机,四个人从头到尾都不犯错,从头到尾都是超神,把敌人按在地上摩擦,那就成抗日神剧了。
还是得打得有来有回的才有看点。
上一期我们说了,楚良和小兰不是工具人,而是有鲜明的形象的。
但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同时也是工具人,他们的作用就是犯错,然后张宪臣、王郁来补救,从而让电影产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效果。
楚良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王郁解决了。
小兰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张宪臣解决了。
这就是合理的。
楚良、小兰犯错不是槽点。
假如楚良和小兰犯的是大错,大到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弥补,又或者是王郁和张宪臣犯了错,楚良和小兰来补救,这才叫槽点。
特务叫小兰跟他走一趟,小兰说:我怎么了?
特务说:哪儿来那么多废话,例行调查。
这一切都被张宪臣看在眼里,他现学现用,后来他叫一对夫妻跟他走一趟,女的问他:你谁啊?
张宪臣说:让你过来就过来,哪来那么多废话。
这句话本来就是特务的口头禅,再加上张宪臣又模仿了特务的语气,所以这对夫妻没有怀疑他。
这对夫妻的票被掉包了,导致被特务带走了。
很多网友吐槽这段,说幸亏女的是保长女儿,否则就惨了。张宪臣为了任务,把两个老百姓害了。
第一,为什么张宪臣要掉包他们的车票,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而张宪臣是反抗军,日本人、特务想消灭张宪臣这样的反抗军。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张宪臣也用不着掉包车票。
第二,假如这对夫妻被特务枪毙了,杀他们的人也不是张宪臣,而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首先是张宪臣用不着掉包车票,其次是就算张宪臣把他们的车票掉包了,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拿着到哈尔滨的票在横道河子下车,相当于是提前下车了,又不是坐过站了。
归根结底,张宪臣没有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错。
王郁等人下车后,金志德开车接他们去老洋房。
周乙、鲁明、金志德开始了演戏,又是说为什么走的不是去马迭尔宾馆的路,又是说那么多人去老洋房会不会目标太大了等等等等,其目的就是向王郁、楚良解释为什么换地方。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王郁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务了,只是看破不说破。
注意,一路上只有周乙、鲁明、金志德在说话,王郁、楚良是没有说话的。
王郁是知道他们是特务,所以她什么都没说。
所以周乙等人说话的时候,王郁的内心戏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装逼。
而楚良是眼看王郁没说话,虽然他不知道王郁为什么这么做,但他知道王郁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所以他也跟着王郁保持沉默。
到了老洋房后,他们见到了小孟和张姐,其中小孟的身份也是特务。
楚良给他们表演说俄语,没想到周乙也会说俄语,随后王郁也说了一遍。
虽然字幕显示王郁说的俄语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还是有网友怀疑王郁说的并不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是在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说其它人是特务。
我二刷、三刷的时候专门留意了一下,王郁说的俄语和楚良说的是一样的,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王郁为什么不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呢?
因为此时她已经知道周乙会俄语了,她又不知道周乙是卧底,她怎么敢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
有人说,鲁明、金志德都不会说俄语,唯独周乙会说,说明周乙也去苏联受过训,周乙说俄语是在暗示王郁、楚良他是自己人,
还有人说,周乙说俄语直接就暴露了他的身份,鲁明、金志德应该立即汇报给高科长。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周乙会说俄语并不代表他也去苏联受过训,也并不代表他是共产党。
首先,在小说和电视剧《悬崖》中,周乙有一个俄罗斯祖母,他会俄语并不奇怪,周乙还曾用俄语给秋妍传递情报。
其次,哈尔滨离俄罗斯很近,很多俄罗斯人去哈尔滨生活,也有很多哈尔滨人去俄罗斯生活,所以哈尔滨人会说俄语并不奇怪。
周乙说俄语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提醒王郁、楚良,不要试图用俄语交流,我是会俄语的,而且很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俄语。
前面说了,鲁明三番五次试探周乙,周乙猜测这是高科长的主意。
虽然高科长没有公开说要查内鬼,但周乙从鲁明的一举一动就意识到了高科长在查内鬼,而且已经在怀疑他了。
所以这段时间周乙表面上什么都没干,但其实暗地里已经开始为排除自己的嫌疑而谋划了。
要想排除自己的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替罪羊。
替罪羊找谁呢?
首先排除鲁明。
为什么不诬陷鲁明呢?
首先,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说明高科长信任鲁明多过周乙。
去诬陷高科长信任的人,费力不讨好。
其次,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结果没过多久有证据显示鲁明可能是内鬼,高科长只会更加怀疑周乙。
毕竟如果鲁明死了,就没人试探周乙了,周乙就是最大受益人。
不能诬陷鲁明,那就只能诬陷除了鲁明之外的其它人了。
那诬陷谁呢?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犯了个错,正好给周乙找替罪羊创造了机会。
吃饭的时候,小孟偷看了楚良的背包,看到里面有一本《梅兰芳游美记》。
随后小孟去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给高科长。
高科长把这本书拿给谢子荣,谢子荣说:这肯定是乌特拉行动的密码母本。
你看,连高科长都不能立马确定这是密码母本,他还要问谢子荣。
但有一个人一看到《梅兰芳游美记》,就知道他是密码母本。
他是谁呢?
他就是金志德。
偷看楚良的背包的人是小孟,去把书买回来的是小孟,去书店蹲点的还是小孟。
这一系列事情周乙和金志德都没有参与,正常情况下周乙和金志德不应该知道这本书是什么。
然而他们抓到张宪臣后,高科长从张宪臣的身上搜到这本书,他问周乙和金志德:对这本书你们什么看法?
金志德不假思索地说:这不是送分题吗(其实没有这句),那肯定是他们的联络方式。
这哪儿是送分题,这明明是送命题。
这句话直接给金志德判了死刑。
金志德当然不是卧底,他也是猜的,没想到正好猜中了。
前面我们说了,谢子荣说特务科有卧底也是他瞎猜的。
同样是瞎猜,谢子荣立了大功,而金志德却被判了死刑,所以瞎猜也要分场合的。
你看周乙就很聪明,他当然也能猜到这是密码母本,但他什么都没说。
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
他说:我哪儿知道?我又没看过照片。
火车上,楚良说小兰是同志,他第一反应就是问楚良看到另一个人没有,从而消除鲁明对自己的怀疑。
而高科长问他对书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就不说话了。
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知道什么时候该装聪明,什么时候该装傻,金志德是该装聪明的时候他要装傻,该装傻的时候他要装聪明。
高科长问你对这本书的看法,这种送命题你还要答,你不但要答,你还要抢答。
有个成语叫“瓜田李下”,就是说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
同样的,高科长问你对书的看法,既然你不是内鬼,你就不要接这个话嘛,既然你选择去接话,就别怪高科长会怀疑你,也别怪周乙要诬陷你。
金志德说完话后,高科长看了他一眼。
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很复杂,一方面是怀疑金志德是卧底,另一方面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
但怀疑他是卧底的成分很小,更多的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蠢到去抢答送命题。
他问什么,金志德就答什么,说话完全不经过大脑。
周乙也看到了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虽然此时高科长只是有一点点怀疑金志德,可能是5%。
但对周乙来说已经足够了,他需要做的,就是放大高科长对金志德的怀疑,把5%变成50%,再变成90%,这样的话他就安全了。
他也可以诬陷别人,但诬陷别人的话还要重头开始布局,而金志德是有现成的把柄,周乙正好可以加以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他不诬陷别人,偏偏诬陷金志德的原因。
从电影开头谢子荣叛变开始,高科长就在查内鬼了,还特别叫鲁明找机会试探周乙。
周乙也不是吃素的。
从去接二组,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的时候,周乙就察觉到高科长在查内鬼、并且怀疑他了,于是周乙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在为排除自己的嫌疑做准备了。
所以周乙和高科长之间的对决不是从周乙被拘留才开始的,而是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了。
周乙被拘留不是他们对决的开始,而是已经接近尾声了。
从金志德说书是联络方式开始,从高科长看金志德一眼开始,周乙就在为诬陷金志德布局了。
后来张宪臣越狱失败,他问周乙:现在应该怎么做?
周乙说:上那辆白车。
于是张宪臣开着白车(假装)试图冲出去。
金志德说:像是我的车。
一刷的时候觉得金志德的台词是个笑点。
二刷的时候,再次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笑,而是“卧槽”。
为什么呢?
从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到高科长问他们对书的看法,到金志德脱口而出是联络方式,再到高科长恨铁不成钢地看了金志德一眼,以及周乙叫张宪臣上那辆白车,紧接着金志德就说这是他的车,全都串起来了,一切都环环相扣,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