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地处渤海湾畔,自古就有“九河下梢之地”的说法,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黄骅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对于黄骅人来说,“过年蒸面花馍”的风俗已经沿袭了200余年的历史。据县志记载,由于本地盐碱土质,粮食产量很低,面粉尤显珍贵。逢年过节,便用平日舍不得吃的面粉,蒸制成鸡、鱼、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形状的面食作为供品,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这一习俗世代相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制作工艺的完善,黄骅面花逐渐走向大众化、日常化,成为人们平常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健康食品。
黄骅面花原料主要精选当地的旱碱麦。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沧州市考察了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渤海新区黄骅市土质盐碱、气候干旱,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出黄骅旱碱麦独有的品质。小麦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出粉率高,和面不粘手、韧性强。
2023年9月份,经中粮集团营养研究院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黄骅旱碱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高于普通小麦,达到了优质高筋粉标准。历经发肥、兑碱、兑水、和面、揉面、制作、晾印、醒发、蒸制、点头彩、回凉等18道工序,蒸出的面食麦香浓郁、细腻劲道、口感软弹,不仅是本地百姓餐桌的必备美食,也逐渐被外地市场认可和推崇,成为广受京津冀区域欢迎的面食佳肴和馈赠佳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传承人展示面花模子。
十二生肖面花。
2009年“黄骅面花制作技艺”“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帝鉴面花工坊入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近年来,不少经营主体立足改良面花制作、面花模具雕刻技艺等,让小面花释发出了大能量,为产业化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面花模子销往北京、天津、陕西、辽宁等省市,甚至名扬海外,有日韩客商慕名而来,专门定制模子作为工艺品收藏。面花制作领头企业帝鉴食品有限公司、银海科技有限公司从业人员60余人,年产值约3390万元。
黄骅旱碱麦、黄骅面花北京推介会现场。
近年来,为提高市场知名度,渤海新区黄骅市先后组织多家面花经销商、面粉加工厂参加北京推介会、绿博会、农交会、成果展、研讨会等省字号以上活动20余次,促进了本地企业与北京超市发、新发地、京东、天津美斋连锁店等40余家京津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电商等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市场认可度逐年提高。以面花制作为特色的旱碱麦全产业链得到长足发展,加工产品包括面粉、面花、挂面等,年加工产值约14.4亿元。
面花里的“脱贫曲”
以帝鉴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面花制作企业一直将推广非遗文化、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做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企业招工一直秉持对下岗人员和残疾人倾斜优先、待遇优厚的原则,吸纳本地及周边县的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先后安置下岗工人和残疾人50余人就业、助残70余人,共带动100余名脱贫人员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万至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