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植物。但食量小,1-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5-32度之间,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在30%左右。因为这几个条件下蝗虫最活跃,最爱喜食,更有利于生长。

脱皮性:蝗虫成长依靠脱皮来完成,当成长一定长度需要脱皮时,则停止进食,头朝下倒悬其体。先于头胸中部开裂旧皮,依次脱去头部、胸部、最后抽出腹部和后足。一小时后取食,脱皮时身体极软,抗性极弱,故受害者颇多。

群居性;

群居型东亚飞蝗三龄以内喜欢群居,一至二龄的飞蝗常集中在植株上;二龄以上常在光裸地或浅草地上群居,且龄期愈大聚集习性愈显著。

迁飞性:

蝗虫的迁飞不只是为了取食,非凡另一主要原因是生殖生理上发育的需要量。当气温在13度以上30度以下时,飞蝗体内的气囊会发生膨胀,经一定时间的飞翔,气囊缩小,方能进食,并能增时产卵的数量。所以在饲养过程中,飞蝗羽化后至产卵前,可给予适当的干扰。

取食性:

食杂如玉米、小麦、谷类、高梁、芦苇、水拜子草等,非禾本科植物不取食。通常每日取食两次,多在上午九时前和下午四时后。盛暑期间则更长,40度以上,雨天、雨后湿度过高、大雾、烟、温度过低(13度以下)一般停止进食。有时蝗虫取食时不只是为了饥饿,残食同类或乱咬植物茎叶并随咬随吐,而是为了口渴,此举是为了吸取植物或同类当中的水分。

趋光性:

蝗虫具有向日光迁移的习性,故可利用这个习性,在棚外有逃蝗时进行诱捕。

残食性:

蝗虫常会出现互相残食的现象,在食物缺乏时尤甚,或在脱皮后足翅残缺而被而被同类咬死而食之,以强食弱,以大食小,三至五时最烈,棚内飞蝗密度越大越严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按龄分棚饲养,可减少损失。残食性是养成蝗虫损失之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交尾性:飞蝗羽化后4-7天即可交尾,15-20天即可产下第一块卵,体质强壮的可产三块卵。飞蝗交尾次数无定期,一次交尾最长可达2小时,因此在雌蝗产卵期,雄蝗影响产卵,故此可将雄蝗清除。

蝗虫蛋白质含量高达74.3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B、C及磷、钙、铁、锌、锰等成份,其氨基酸含量相当丰富,比鱼类、肉类、大豆都高。是人类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当地任何一个水产批发商都大量收购,用作饲料,消费量巨大。因此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变废为宝的趋势,养殖时要分清这几大阶段,密切关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