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牛蛙塘头价冲上20元/斤,这是牛蛙近十年的最高价,缺蛙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未来蛙价可能还会不断上涨。疯狂的牛蛙行情让不少人想起了近两年生猪行情暴涨的教训,情形如出一辙:政策导致产能快速下滑,造成全国缺货。
2020年3月5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将牛蛙列入水生动物管理(此前归于国家林草局管),牛蛙可养可食得到正名,牛蛙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然而,由于养殖污染问题,牛蛙养殖户犹如“过街老鼠”,牛蛙养殖业成为多地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眼中钉,处于风口浪尖高压线之下。
今年以来,广东、广西、海南等多省仍在不断拆除牛蛙。据汕头市澄海区有关部门透露,今年澄海将拆除30%养殖面积,而澄海占全国牛蛙产量30%以上,影响可想而知。
厦门大学教授艾春香认为,牛蛙被定义资源节约型养殖品种,不仅节约饵料资源,也节约土地资源,无大规模疾病,饵料系数1:1,养殖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低,具备快速复制规模化养殖的条件。牛蛙产量高,广东平均亩产4-5万斤,是最高产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但由于养殖污染等问题争议不断,长期发展受阻。牛蛙归属农业农村系统管理后,权责明确。目前全国尚未出台牛蛙养殖标准,如何引导牛蛙产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重要课题。同时,让牛蛙享受基本的国民等待遇也成为行业的呼声,比如取消运输牛蛙过路费等。
牛蛙市场前景广潜力大
受到餐饮市场带动,近五年牛蛙产量翻倍增长。蛙来哒集团董事长罗清向南方农村报记者反映,目前,全国牛蛙 全产业链产值600-800亿元,养殖产量 约50万吨,是发展最快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迅速跻身全国前十位,未来有望发展成为 年 产150-200万吨的水产品。
据汕头市澄海区牛蛙养殖协会秘书长林秋荣介绍,广东是牛蛙核心产区,其中 汕头澄海区养殖产量占全国超30%,种苗、饲料、流通与加工等供应链占全国超50%。目前牛蛙逐渐往江西、湖南、广西、安徽、江苏、湖北、海南、云南、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发展,广东仍是绝对主产区,约占全国产量50%,主要分布于汕头、潮州、梅州、河源、清远、韶关、湛江、珠三角部分地区。
“即使目前牛蛙冲上历史高价,也无法抵挡人们的吃蛙热情。”厦门兴牧威总经理陈龙伟感叹,牛蛙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餐饮业带动。据美团数据,2019年,国内已有超万家牛蛙主题餐厅和3万多家牛蛙相关餐饮店,俨然成为餐饮界网红。蛙来哒集团董事长罗清表示,与同类水产品相比,牛蛙不仅健康美味,且极低脂肪,每百克牛蛙肉含蛋白质19.9克、脂肪0.3 克,比鸡肉更低,受到消费者追捧。通过终端餐饮和网红菜式,带动上游养殖业爆发式发展,“牛蛙产业链模式”成为当下化解农产品销售难的典型代表,与近年来火爆的小龙虾、酸菜鱼、潮汕牛肉火锅等异曲同工之妙。
经过30多年发展,广东牛蛙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以饲料企业为核心的牛蛙产业,逐渐形成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牛蛙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服务”的运营模式,公司提供优质种苗、饲料、动保产品以及养殖技术服务,统一回收成蛙,解决了养户产销难题,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激发牛蛙养户积极性。
牛蛙产业经过多轮洗牌,产业高度集中。排名前五的企业,已占全国产业链产能的40%,依靠市场力量较好地解决了供应链问题,具备由终端反向整合提升养殖端的基础和条件。
记者在汕头澄海区了解到, 当地养殖面积仅约1万亩,就培育出一条“种苗—饲料—动保—流通加工—物流—包装—餐饮”的超长产业链,占全国超40%的产值,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澄海区盐鸿镇、东里镇等地,40%就业人口均与牛蛙相关,其中专业养户约4000户、经销商200-300人、流通商20-30家、6家饲料厂以及包装厂、物流公司、塑料公司等等。据粗略统计,整个汕头牛蛙全产业链就业人数6-7万人,全省超1万户专业养户,全产业链从业者超10万人。
以牛蛙养殖专业村盐鸿镇鸿四村为例,人口约4000人共800户,大约200户专业养牛蛙,平均每户养殖面积4-5亩,一般每户劳动力(2-3人)都会投入到养殖场,每户年平均收入在10-15万元,行情好时会高一些,行情差时甚至会亏本。此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体从事牛蛙产业链相关工作,如饲料厂、饲料经销、物流运输、冻冰、深加工、宰杀牛蛙、活蛙流通等,相关从业人员占全村人口40%以上。
养殖污染等问题制约产业发展
不可否认,牛蛙是大众越来越喜爱的食品,营养价值高,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且被行业定义为“资源节约型”养殖品种;虽然民间认可牛蛙,但其养殖所产生的污水及滥用药物等问题是一个定时“炸弹”。时至今日,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发布牛蛙规范化养殖标准,一直令业界很揪心。
由于以前牛蛙管理权责不清,缺乏有效引导。虽然目前牛蛙正式划入农业农村系统管理,但是省厅级政府的态度仍未明确,尚未出台具体指引政策,加上污染问题突出,受到生态环境部门的压力,市县级地方政府发展牛蛙产业束手束脚。
由于缺乏政策管理,牛蛙产业一直主要靠市场推动,导致无序发展。目前,极少有专家研究牛蛙,关于牛蛙尾水排放处理和绿色养殖模式的研究寥寥无几,仅有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春晓等人在牛蛙饲料营养配方领域有所涉足。
据张春晓反映,全国缺乏牛蛙整体规划,政府缺乏引导,导致极少专家研究牛蛙,牛蛙的基础性研究尚属空白,出现科技人才断层现象。因为牛蛙敏感,所以造成很多科研机构在牛蛙项目经费申报上无法通过,严重阻碍牛蛙产业进行科技攻关,导致牛蛙发展衍生出环境污染及药残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也因为 养殖尾水排放问题,近年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和广东部分政府采取较为极端的一刀切拆迁行动,极少出台有关引导产业升级政策,导致牛蛙养殖业逐渐向整个粤东、粤西、粤北、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苏、湖北、海南等地扩散。
也有专家则指出,目前,省厅级层面政府仍然 缺乏具体政策引导牛蛙产业升级,不少地方政府仍以污染为由,对牛蛙养殖业进行拆迁。政府在强力拆迁过程中也引发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以牛蛙为生的农民无可适从。
不过,广东牛蛙产业也有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 澄海当地政府成立牛蛙产业养殖协会,出台相关政策,组织培训,改良模式,引导牛蛙绿色升级,但仍缺少可复制养殖模式的实验。
据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反馈,牛蛙从林草局归口农业系统管理的时间较短,由于缺乏省厅级部门的政策引导,澄海政府发展牛蛙也左右为难,一面是以牛蛙为生的农民群体利益问题,一面受到环保的压力。牛蛙产业的最大痛点还是, 农业农村系统接管牛蛙时间不长,各省农业农村厅缺乏统一规划和明朗的政策引导,导致地方政府对牛蛙的态度很暧昧,广东牛蛙产业依然无序发展,比如目前澄海地区限制牛蛙发展、揭阳拆禁养牛蛙,养户就往湛江地区转移。
虽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污水处理模式,各地政府对牛蛙产业态度不一,但是目前省内已经有些成功模式,例如江苏中洋集团在清远市阳山县有试点以及广东金阳水产在牛蛙绿色养殖模式在作出有意义的示范探索。而广西、贵州等地部分政府却以招商引资项目引入牛蛙养殖,成为精准扶贫项目,江西、湖南等地农业农村厅则推广稻蛙养殖模式,推广绿色牛蛙养殖模式。
因此,行业亟待政府主管部门对牛蛙作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引导,推动牛蛙产业绿色升级;如果能解决养殖污染和药残问题,牛蛙养殖规模将突破100万吨,成为真正富民兴村的好品种。
取消过路费、加强健康养殖模式推广成为当务之急
一边深受消费者欢迎,一边不受政府待见,养蛙折射出行业发展矛盾的一体两面。事实上,2020年10月11-12日,在汕头举办的首届全国牛蛙健康产业大会上,与会专家厦门大学教授艾春香、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春晓、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林蠡、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俊等人就针对牛蛙行业乱象开出治理药方,建议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推动牛蛙绿色健康模式,出台养殖标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新型标准体系。
艾春香建议,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打造一个全国牛蛙产业战略联盟,从牛蛙繁养殖、饲料生产、产品加工、销售、餐饮等方面着手,打造牛蛙产业健全的产业链,建章建制,推进牛蛙产业标准化绿色发展。主要从四大方面入手:
其一,用标准化推进牛蛙养殖品牌化;出台牛蛙健康养殖标准,解决尾水排放问题,加强牛蛙生物学及其养殖基础研究,建立牛蛙养殖技术推广服务站及牛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牛蛙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重点围绕老旧蛙塘设施改造和标准化牛蛙养殖场建设展开,逐步形成牛蛙养殖的放心品牌。
其二,加强牛蛙健康养殖标准化方法推广;建立标准化推广体系,从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牛蛙标准化健康养殖的宣贯:首先,利用全媒体手段,大力宣传普及牛蛙养殖标准化知识;其次,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组织人员参加水产养殖标准化相关培训,提高牛蛙养殖者的工作水平,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再次,水产养殖标准化管理部门和水产养殖标准化推广服务机构以牛蛙产业标准化为抓手,定制牛蛙产业标准模式图,拆解标准关键点,转换成牛蛙养殖者易懂、易学、易记的符号、图表、流程图框等形式,传播牛蛙产业标准,指导落实,使牛蛙养殖者按此操作就能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牛蛙产品。
其三,促进牛蛙养殖和加工标准体系构建;坚持“无标制标, 缺标补标, 有标完善”的原则, 将牛蛙养殖和加工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坚持牛蛙养殖和加工标准体系建设的完整性、统一性、科学性、实用性、连续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牛蛙养殖生产、加工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有标可依、有规可循。
其四、加强种苗繁育、人才政策引导,用科技引领牛蛙变革;政府出台鼓励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引进人才进行核心攻关,推进牛蛙养殖绿色升级。比如种苗环节,缺乏研究机构与专家参与,目前出现明显的种质退化现象。
“绿色养殖的时代背景下,牛蛙养殖也要完善监管,建立可追溯体系。”陈昌福建议,加强用药监管,建设完善的监控体系,通过宣传、服务、监督、塘口抽查、检测 全程监控,从源头保障牛蛙药残合格,建立二维码可溯源体系,达到无公害养殖。
此外,牛蛙行业产业链人士表示,目前水产品享受“绿色通道”的运输政策,免收过路费;此前牛蛙之前属于两栖动物,不属于水产品,所以一直收取过路费;但是牛蛙划入水产品管理后,仍存在未取消收取过路费的问题,尚未享受基本的“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