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衢州市的开化县位于浙皖赣三省的交界处,地处浙江第一条大河——“钱塘江”的源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里的水中虽然没有龙,但却有一种闻名遐迩的鱼——“开化清水鱼”。
“开化清水鱼”养殖历史悠久,据开化县何田乡《汪氏宗谱》记载,北宋咸平年间,汪氏始祖带全家自徽州婺源迁徙至何田乡盘溪而居,因好读书修心、养鱼养性,于是“塘開一鑑”,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2020年,开化清水鱼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同时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入选了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衢州市唯一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从古代的“状元鱼”“文化鱼”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鱼”到现在的“致富鱼”“博士鱼”“共富鱼”,开化清水鱼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也是真正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一口塘万元钱
呷一口乳白色的鱼汤,鲜味绵长;夹起一块鱼肉,口感细腻……
凭借着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近些年,开化清水鱼成为了“网红鱼”。
通过山泉流水养殖所获得的各类鱼产品被统称为 “开化清水鱼”,真正的“开化清水鱼”一般理解为在流水坑塘养殖两年以上吃草的草鱼。独具的生态优势和特有的养殖模式,使开化清水鱼具有鲜、白、飞、古、慢的特点。清水鱼鲜味氨基酸指标远远超过普通草鱼,肉味鲜美;经简单烹制,肉质雪白晶莹,汤色奶白;鱼身肌肉紧致,反应灵敏、野性十足,放养在盆里、水池里易“飞”出;养殖起源历史悠久,古法养殖,一脉相承;因为是在冷凉的流水中养大,鱼生长缓慢,一般一年只长1斤左右。
作为钱塘江的源头,开化境内河流水质100%符合水功能类别,属Ⅰ、Ⅱ类水质。所谓好山好水养好鱼,开化清水鱼之所以有名,跟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无关系。
近年来,随着“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日益重视,开化清水鱼也成为了开化当地力推的“标志”。
其实,开化清水鱼早已连续多年荣获省农博会金奖,2018年获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2019年省优秀农产品最具历史价值10强等荣誉,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更是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之一。
“我们开化清水鱼的养殖历史比较长,推广这个品牌的时间也比较早,所以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开化清水鱼的名字”。开化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钱涛说道。
记者了解到,养殖清水鱼的鱼塘,一口塘大约30-40平方米,而每一平方米大约能养10斤鱼,也就是说,每口鱼塘大约能产出300-400斤的清水鱼。
“目前,清水鱼在市场上的日常价格大概是每斤35元,到了中秋、春节等节假日价格会更高,以过年的时候为例,当时清水鱼的价格是每斤5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口鱼塘能够有1万元左右的收益。”称为“一口塘,万元钱”。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养殖历史,清水鱼养殖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家里开几口鱼塘,平日里也不需要费心照顾,只需要喂些青草、青菜等,成熟后就能拿到市场上卖钱,何乐而不为呢。
“普通的养殖散户,一般会养殖2到3口鱼塘,这样每年也能为每户增收5000-8000元。”钱涛告诉记者,清水鱼的标准养殖时间为1年,由于品质好,很多外地的客人都会来订购。
一口塘、一条鱼,清水鱼作为开化的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当地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途径。
如今,在开化,鱼塘里的“生态鱼”成为助力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共富鱼”。数据显示,目前开化清水鱼养殖户已有6200多户,鱼塘面积2250亩,年产值达2.8亿余元。
生态循环“鱼”你同乐
千百年来,开化当地人利用山地溪流资源在房前屋后或溪边沟旁建造流水坑塘,通过投喂自然青饲料来养殖草鱼、鲤鱼、鲫鱼等,形成了山地、溪流、坑塘和村落相连成一体的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
引一泓泉,垒一口塘,养一条鱼,如今已成为开化一道新的风景线。
近年来,衢州市通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补齐了生态环境的短板,孕育催生出越来越多 “农业+旅游”“农业+健康”等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新业态。
开化清水鱼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群山环绕,泉水淙淙,鱼水相谐,鸡犬相闻,一派恬静舒适的山区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在开化县的佳艺农场,记者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春初的开化,虽然依然寒冷,草木也并不茂盛,但依然可以感受到这座花园式的农场生机勃勃。
方进林,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化长虹人,也是这座农场的老板。
2013年,他创办了开化佳艺家庭农场。当时,他流转了20多亩山垄田,结合“挖坑筑塘、引水养鱼”的传统古法养鱼经验,开始尝试清水鱼规模化养殖。
刚开始,这并不顺利,由于对于鱼类病虫害的预防不够,鱼苗大面积感染病菌,损失惨重。
之后,方进林请教专家指导养鱼,一边摸索一边掌握养殖技术。皇天不负有心人,到了2015年,他挖了26个鱼塘,科学管理,终于养殖成功。
作为开化县水产协会会长和开化清水鱼产业农合联理事长,方进林不仅只经营自己的养殖事业,他的佳艺农场作为浙江省农民田间学校和中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衢州分校教学点,每年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教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多人,实地帮助养殖户解决清水鱼病害防控问题,辐射带动推广300多户养殖户。
如今,方进林的农场不仅有鱼,还有鸡、鸭、鹅等家禽,以及桃子、金橘、冬枣等果树,农场以清水鱼为主,以鸡鸭养殖和果蔬种植为辅,形成了 “鸡鸭—鱼—果蔬”生态循环模式。
在这里,记者也品尝到了地道的开化农家菜。
色白汤醇的清水鱼,是从农场的鱼塘里捞的;咸香鲜辣的羊肉,是农场养出来的;清香翠绿的青菜,是在农场的地里摘的……
“今天的这些菜,全部是我们农场自己种自己养的。”农场老板娘自豪地说道。
开化是浙江首个中国生态美食之乡。
在过去,开化老百姓有句待客的口头禅:山坞里,没好菜,抓条活鱼把客待。
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馈赠了开化人民丰富的原生态食材,开化民间独特的烹调技艺又赋予了开化菜浓郁的乡土风味。开化菜以鲜嫩、香辣为特色,吸收了徽菜、浙菜、湘菜的特点,融汇成“中国第九大菜系”的钱江源味道,让《舌尖》总导演陈晓卿频频点赞。
优美秀丽的风景、风味独特的农家美食,令“美食+乡村游”,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特色。
开化清水鱼不仅仅是一条鱼,更是山区好生态的“旅游代言人”,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鱼”。近年来,开化县不仅致力于科学化发展清水鱼养殖产业,也将清水鱼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许多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应运而生,提升了清水鱼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定标准游出“金名片”
开化山泉流水养殖模式的形成与当地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山上亚热带常绿阔叶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水源涵养功能,保证清溪常年迂回曲折于峰谷之间,然后顺势而下流入茶园、梯田和房前屋后的坑塘,形成一条生态系统的纽带,直接利用此水养鱼既可保持水中的溶氧量,又便于管理。
看似简单,实则内有乾坤。
作为开化县的传统特色农产品,开化清水鱼以其特有的颜色、鲜味和口感,在长三角地区有着较高知名度,但规模小、多且散的养殖特点及价格较高也成为了无形的“枷锁”。
2009年,开化县政府将清水鱼产业列入农业主导产业扶持,实行县领导、部门负责人重点工程领导联系制度,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带动下,开化山泉流水养鱼步入发展快车道。
现在,清水鱼养殖已由原先的何田、长虹、中村等零星几个乡镇拓展到全县乡镇基本都在养殖,从以前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也发展到了规模化的基地养殖。开化清水鱼产业规模由原先的坑塘1500多口、200亩,发展到11000多口、2250多亩。
2022年,开化县“清水鱼流水养殖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经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化项目验收组考察评估后,通过浙江省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成为开化县第一个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为了助力 “开化清水鱼”品牌社会效应得到显著提升,开化市场监管局以《山区坑塘流水养鱼技术规范(DB33T559-2015)》《开化清水鱼养殖技术规范(DB330824/T001-2018)》标准为基础材料,组织专家学者结合农场实际,编写《清水鱼规范化养殖标准》,力争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水鱼养殖建设经验,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由于产量有限,光从体量上来说,很难做强做大。开化便将眼光放在了提升品牌附加值上。
“我们现在正在和农科院合作,想要将清水鱼等级化。”钱涛告诉记者,传统的清水鱼养殖都是一年后将长成的鱼卖掉,但有的养殖户会饲养一些年份比较长的鱼,“这些鱼养上5-6年,就不是按斤来卖了,而是按条来卖,价格上也会贵上不少。”
除了产量,运输物流也是开化清水鱼产业的短板,一旦运输过程中发生问题,就无法保障清水鱼的质量。
为了保证清水鱼的品质,也是为了打开销路,开化在各地开设了配送中心,同时,还与盒马鲜生、西湖国宾馆、世茂君澜等合作,成为其高档菜品的原材料供应地。
“现在,很多餐馆、酒店都会来订购清水鱼,在杭州、嘉兴、上海等地我们还设立了十多家配送店,为购买清水鱼的客户提供服务。”开化县还计划将“开化清水鱼”养殖户集合起来,一起销售清水鱼,“现在的清水鱼销售,大部分都是养殖户自己销售,一旦有大的订单过来,一些养殖户很可能因为订单数量太大,无法供应,而放弃订单。”
开化对清水鱼品牌的推广,对清水鱼产业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发展的推动,让清水鱼“游”出了大山,成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一张“金名片”。(《市场导报》2月24日3版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