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省多个县市的医共体建设已经初现成效。自浙江省建立医疗资源下沉机制以来,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率明显提升,患者县域内就诊率从2013年的67%提高到86%,就医满意度提升至95%。截止2017年11月底,余姚市基层诊疗量占比为64.71%,在全省11个医共体试点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微信图片_20190511185513.png

2013年6月,浙江省以“双下沉、两提升”为主线,深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率先全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着力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提高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全省15家省级、39家市级三甲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合作办医,全省89个县(市、区)实现城市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全覆盖。

什么是“双下沉、两提升”?

双下沉一是把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以及市里面三级甲等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通过跟各县市建立分院合作的关系,把一些优质医疗资源能够下沉到基层。二是人才下沉,招聘医学类大学生和专业医师到基层工作

两提升是创新推进机制和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

推进合作办医

自2014年以来,城市医院与县级医院开展了多形式的合作办医,着力突破医疗资源上大下小与医疗需求上小下大之间的供需矛盾,促进了全省优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一是扩大省级三甲医院下沉覆盖面。省级三甲医院把对26个加快发展县作为资源下沉的重点,13家省级三甲医院与28家加快发展医院建立合作办医关系,有效提升基金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为推进健康扶贫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深入实施市级三甲等医院下沉。39家市级医院、15家省级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合作办医,实现对全省90个县的全覆盖。

三是全面推进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县级医院通过建立县域医院影像,临床检验、心电检查、慢病管理等区域共享中心,设立基层住院分布和专家门诊,定期下基层带教查房,构建技术协作合作体等多形式,推进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县域的延伸。

鼓励人才下沉

通过城市医院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团队,一定时期内全职在合作办医的县级医院工作,建立托管专科的骨干医师“导师制”培养制度,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学科、学术方面的传、帮、带,加快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000多名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年轻医生进驻县、乡医疗机构,4000余名医师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定向培养1500名大专及以上医学生,为基层招聘近万名医学人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瓶颈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推动资金下沉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有资产纽带联系的省三甲等医院县级分院建设,运用经济纽带实现合作办医“责权利”统一,形成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5年7月,7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与8个县(市)政府签订资金下沉合作办医项目,涉及11个专科(专病)中心,涵盖心血管介入、微创、泌尿外科、血液净化、肿瘤等7个学科,省级三级甲等医院下沉3亿元资金与县级医院共建专病中心。

加强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开展合作办医、加强人才下沉、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财政、医保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保障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人力社保部门通过完善医保报销政策和建立人事激励政策,推进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和鼓励优秀人才下沉。

三是加强考核督导。建立第三方考核机制,联合省财政厅委托两家会计事务所考核合作办医双方在工作中的组织推进、人员到位、工作绩效、资金使用等内容、同时建立专项工作督导机制,成立双下沉、两提升专项工作督导组,开展专项工作政策举措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导工作,及时查找问题,督促医院抓好整改落实。

微信图片_20190511185558.png

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与全面深化医改互为依托、相互促进,通过医疗、医保和医药等重点改革的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出医改政策的叠加效应,同时以互联网为契机加速医疗卫生事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加强卫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利用现代化互联网来打通医疗服务的痛点、堵点和盲点,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2018年浙江省重点工作之一是打好县域医共体建设攻坚战。集中力量抓好11个试点建设,落实“三统一、三统筹、三强化”要求,推动管理体制重构、服务体系重组、运行机制重建、就医秩序重塑。在2017年10月份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下发的《浙江省医改办关于开展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浙江省医共体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县域内就诊率90%、基层就诊率65%,家庭医生区域人群签约率50%、每个家庭与1名医生签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