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蓝莓,能有多大能量?东港区陈疃镇用实力回答:年产值近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蓝莓产业是陈疃镇的传统产业,依托乡村振兴,该镇持续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了破解市内种植蓝莓均为国外品种的“卡脖子”难题,陈疃镇专门成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出220余个本土品种,目前已有3个品种通过验收并进行试种。
“明年3月一上市,单株产量高于同期品种10%,一亩地产量能提升30%,用工需求也自然上升!”8月9日,全市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一行来到陈疃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孙开江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
与以往一味地追求效益不同,如今的乡村振兴更多地与美丽乡村、旅游产业等结合,突破了“就振兴抓振兴”的倾向,转而从生态产品向生态产业衍生,成为发展乡村振兴的新的突破口。
的确,日照乡村的振兴思路一直都是以产业为端点延伸的。
“一到周末,这边近郊游非常火爆,不仅是旅游产业,示范区内还形成了以彩色苗木、中草药、果蔬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农业年产值超过1 . 2亿元。”在东港区南湖镇双河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市级示范区,南湖镇人大主席王桂雪介绍着相关情况。
盯住市民“周末游”“周边游”的需求,东港区借助凤凰措精品民宿、石老山生态文化村、马陵水库景点,以及山村水乡、山河弥香软枣猕猴桃等采摘项目,做深“农业+旅游”融合文章,为城区市民奉上最近的“诗和远方”。
产业要发展,生态更要保护,两者有益结合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
在岚山区“茶乡凤鸣”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这里按照“三茶”统筹理念,着力打造集茶叶育苗、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等于一体的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实现农民获利、集体增收、产业发展的多赢目标,让村民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生态是山海天的生命,水生态环境则是生态之基。近年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四水共治”,开展两城河、金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目前,金银河下游共计30万平方米治理面积内的河道清淤、管网改造、道路工程、景观工程等已全部完工,呈现出一幅碧水清流、水美鱼肥的动人画卷。
生态是基,绿色是魂。乡村振兴的底色是生态,关键在产业,而发展的落脚点是让百姓得实惠。
这几年,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企共建共促等多种模式的蓬勃兴起,最终目的都是从多个角度促进村集体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汪家官庄出地,城中村新村出资,在汪家官庄村建设高标准恒温仓储库和软枣猕猴桃加工车间,还给21户脱贫户免费赠送‘扶贫股’,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在日照高新区汪家官庄村,党支部书记任宗收骄傲地谈着他的“致富经”。依靠这套“联村共建”模式,该村如今已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万元。
“汪家官庄出地,城中村新村出资,在汪家官庄村建设高标准恒温仓储库和软枣猕猴桃加工车间,还给21户脱贫户免费赠送‘扶贫股’,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在日照高新区汪家官庄村,党支部书记任宗收骄傲地谈着他的“致富经”。依靠这套“联村共建”模式,该村如今已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万元。
同样引用“共建”模式的,还有东港区东石梁头村。依托蔬菜种植传统和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涛雒大米”“涛雒芹菜”品牌优势,党支部领办东石梁悠然蔬菜合作社,整合扶贫、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3000余万元,建设了500余亩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可满足整个日照市场需求,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周边100余名群众就业。东石梁头村还专门引进资金建设净菜加工基地,发展芹菜茶、芹菜粉等深加工产品,由单一的蔬菜种植,发展成“产加销”一体的全链条产业。
绿水青山释放出生态红利,也书写出日照“绿里淘金”的新篇章: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生态资源优势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多渠道打开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一季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63亿元,增速4.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着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循着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日照正不遗余力做强绿色经济,一幅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在日照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