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原料》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在明确光合作用产物的基础上,分析产物所含元素,并针对自然界中所含元素,通过实验和资料分析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实验和资料的安排及利用,都是以一定的化学知识为基础的,而且本课内容是认识光合作用实质的关键,因此,这节课是本章内容的难点和学习有关光合作用知识的瓶颈。学生通过对本节课所安排活动的探索分析,不仅明确了光合作用的反应原料,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意义,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③结合农业生成上的典型实例,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

2、延展目标:

①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②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③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生产中的采取的措施,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养目标:

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②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③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小白菜、25%的氢氧化钠溶液、清水、无色和黑色塑料袋、酒精、碘酒;小烧杯、培养皿、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滴管。

五、教学过程: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导入内容:播放《温室效应的危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思考:1、视频中说到了什么气体?它实质是什么气体?2、说出减少此气体的方法?

学生齐答:视频中说到了温室气体;它实质是二氧化碳自主回答:减少此气体的方法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三、动手实验 、生成新知

过度: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真的需要二氧化碳吗?要想证明,我们应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探究活动一: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提前发放学案(学案见附件),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完成学案实验设计并完成实验过程的前三步。 展示和评价实验方案:要求:1、小组合作展示实验设计方案(10分)2、其他小组须针对实验操作步骤找出优点或不足给予评价。(5分)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设计方案中实验应遵循的原则: PPT展示学生取材(从学校实验田挖取大小和长势相同的小白菜)、装入白色塑料袋设置对照、用黑色塑料袋进行暗处理的照片。 播放5-7步骤教师录制的微视频,要求学生按照微视频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开始操作实验 在等待酒精脱色时,认真完成下列问题:1、酒精脱色时,酒精的颜色由色为,叶片颜色由色变为2、漂洗后滴加碘液,冲洗后观察。加入清水的装置中叶片颜色为色,加入氢氧化钠的装置中叶片颜色为色。3、下图是探究光合作用必需的某种原料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2)本实验的实验组是,对照组是。(3)在实验中使用氢氧化钠的目的是(4)科学家发现,用”汽水”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原因是“汽水”能。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过度:科学研究表明,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探究活动二、光合作用需要水过度:二氧化碳和水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它们中都含有氧元素,而为了弄清楚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了一种方法进行了研究。阅读教材p38资料和图3-3-3,小组合作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

1、图中的箭头两边表示。2、第一组中放出的氧带有同位素标记(笑脸),与中的同位素标记(笑脸)一致;第二组放出的氧无同位素标记(哭脸),与中的无标记(哭脸)一致,所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总是与 保持一致,说明。这个实验还能证明什么?

1)在两个透明大塑料袋内各放入一个大培养皿和和一盆大小长势相同的小白菜。2)一个培养皿中加入25%的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3)将两个装置同时用黑色的塑料袋罩住,放置一昼夜,4)放在光下照射2-3小时。5)打开塑料袋各采摘一个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直至变为黄白色。6)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7)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比较叶片的颜色变化 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学生认真观看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1、无 绿色 绿 黄白色 2、蓝色 不变蓝学生回答;(1)二氧化碳(2)塑料袋中的叶片露在外边的叶片(3)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4)提供二氧化碳 现象:盛有清水装置中的叶片变蓝,产生了淀粉;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装置中的叶片不变蓝,没产生淀粉。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学生阅读资料学生回答1、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2、水 水 水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来自于参与光合作用的水 光合作用需要水

学生从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巩固已学知识,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并且培养学求异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而且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四、归纳总结、生成概念

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总结得出: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把吸收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并释放氧气。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建构概念的整个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五、知识内化、学以致用

从图片中可以归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举例说明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的方法:A、施加有机肥或适当使用碳酸氢铵肥料。B、控制好农作物的种植密度。C、在大棚或温室中种植农作物,可直接喷施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2、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在水肥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

培养学生提炼和归纳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

六、课后延伸、开拓视野

作业套餐必做题:1、当堂练p392、同步训练p19—22选做题:(任选一个)1、设计实验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2、设计实验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3、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通过设置分层、开放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所收获,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方式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所学内容起到更好的提升作用。 对所学内容起到更好的提升作用。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合作用的原料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优质课参赛教师经验材料_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比赛经验

二氧化碳 + 水淀粉 + 氧气

二、实际应用

1、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光合作用的意义: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

七:教学反思: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