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一方面,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脱贫后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地区稳定脱贫效果,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问题仍然是当前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根本性重大问题。
近年来,农业发展面临许多瓶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滞销等问题频发。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农业发展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对此,只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在传统农业经营方面的不足,改善产业链模式,加快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得到更多收益。
01
什么是农业全产业链
农业全产业链,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部门、组织机构及关联公司等,是由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每个链环都会衍生出一个甚至多个分支产业链。
02
国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分析和借鉴
目前我国农业全产业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消费者终端需求之间的关联较少,大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整合还有待深入。
美国:“精准农业”
美国农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农业全流程、全产业链的精准把控,精准农业可以极大地节约化肥、水、农药等投入,精准控制各种原料的使用量,让农业生产像标准化工业流程一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
图1:美国某乡村农场
德国:“数字农业”
德国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开发农业技术,并由大型企业牵头研发“数字农业”技术。德国软件供应商 SAP 公司推出了数字农业规模化、产业链化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在电脑上实时显示多种生产信息,如某块土地上种植何种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强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布情况,农民可据此优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收。
荷兰:合作社模式
依托历史悠久的合作社,建立起以合作社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农业体系。合作社为入社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给和农产品销售服务,同时,农民可以分享合作社提供的分选、仓储、加工、包装等产业服务带来的利润。合作社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强了其市场竞争能力。
图2:日本稻田和联合收割机
日本:“智能农业”
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 24 小时耕作,随着智能手机和平面终端的普及,将向农业耕作人员提供含有云系统分析的手机客户端服务,从而提高农场管理效率和农业耕作效果。同时把生产过程的数据作为食品信息的一部分,直接提供给消费者,从而彻底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可追溯管理。
基于以上对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分析,大数据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结合值得我们借鉴。
03
我国农业产业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模式层级过多
在我国农业主体产业链中,有农户、厂商和产品经销商,这些农业主体的经济实力差异较大,尤其是一些个体户和农户的经济力量较弱。农业生产比较分散,大规模生产通常是由多个个体农户之间自行合作,而所生产出的农产品大部分利润最终由终端的实体零售商和各级中间商获得,但这些农户作为农产品实际的生产者得到的利润少之又少。生产者的利益大大受损,长期以来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必然直接影响农户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与社会责任心,导致了一些农户加工生产各种农产品时“自留菜”和“市场菜”的出现,以及过度施肥洒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
从农业生产方面来看,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不完善使得农户、企业、中间商都无法有效地获取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地研判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能合理规划种植规模、品种。大部分农户对农资产品质量、价格等基础知识缺乏了解,获取渠道也较少,导致个体农户在自行选择农资时产品价格成为主要衡量标准,农户自发的、盲目地跟风,致使市场供需上出现供需失衡,造成增产不增收的后果。
(三)风险规避能力弱
农业经营产品化,即代表农业产品运营将成为商业性、市场性且风险性较大的运营类型。农产品及其加工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存在波动风险,其原因在于二者的市场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机制所决定,能否正确判断市场供需平衡对企业和农户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同样对农副产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农户间接承担企业所传递的市场风险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风险损失远超过企业所能够承担的范围。而造成企业风险损失的主要原因又在于企业在市场交际领域方面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产品滞销、对于市场供需平衡判断错误而导致的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企业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等,这些都是风险规避能力弱的体现。
(四)缺乏消费者视角
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信息获得上占有极大优势,能够及时接受、反馈、反映农产品市场供需实况并通过信息平台与企业沟通市场信息,在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存在批发商出于自身私利的考虑阻断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交流的可能,使农户和消费者不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而处于不利的境地。消费者的需求是推动市场经营的主要驱动力,只有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信息的对称,生产者才能生产让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协调农产品交易中消费者与农户的供需信息沟通、如何有效协调农产品上下游企业间利益关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04
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平台的建议
(一)减少供应链的层级
在多个中间商经手后,农产品的价格层层上涨,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农产品,而农民却因农产品售价较低,获利较少,中间商成为最大的获利者,所以减少供应链的层级是十分必要的。“产地—消费者”模式可以有效避开很多农产品中间商,减少中间环节,可以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农产品,也让农民获得更多利润,同时也保障了农产品新鲜度。
(二)整合企业多方面的信息服务资源
平台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帮助广大农户和消费者获取关于农产品以及其他方面需求的相关信息。农户和消费者在信息平台上可以发布自己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商家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找客户,消费者在平台上能选到合适自身的产品服务。平台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在平台上发布一些关于农业种植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和惠农政策等,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产品种植生产技术和水平,还可以帮助农户生产更优质的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三)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及优化运营
平台构建的农业全产业链主要将地方政府、农户、科研机构、物流运输企业、加工制造企业等各类企业经营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链,让他们的利益互相关联。所有企业在这个较为封闭的产业链内开展合作。平台建设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消费者”的经营模式,尽可能地节省中间环节不必要的物流费用。为保障公平性,平台企业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客户宣传农产品、塑造农产品品牌,加强上下企业联系,提供技术支持,尽量减免农产品营销企业的服务费用,提升农户利用平台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此外,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当市场价格有大幅度波动时,平台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尽量规避风险。
(四)利用大数据建立与消费者的联系
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能够增加消费者的粘性,从而带来更多的品牌溢价。而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离不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有效、良性的互动。借助产业链前端大量数据和区块链应用,使科学种植、源头可溯成为现实,消费者能够掌握产品的基本生产信息,从而更为放心地进行购买活动,以此建立售买双方良好的信任关系。而生产者能够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对消费者的行为观察,包括消费动机、选择、评价、行为及决策过程等,生产者可以针对自身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五)多样化农产品的供应商
平台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应该多样化,只要能为整个产业链平台的运作提供良好优质的产品,满足平台运作基本要求,就应考虑与其进行密切合作,而不应该拒绝与小企业和个体农户合作。平台要切实完善安全监管有效机制,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保证优质农产品的安全与产品质量。同时平台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作用,做好高端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品牌文化延伸推广,并不断加强平台自身品牌塑造与形象维护,提高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增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平台最大优势就是企业间信息的相联互通,农户可以依据大数据平台快速找到目标客户,也可以与农业科研人员“直接”随时接触,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产品销售,使消费者获取物美价廉有质量保障的健康农产品。企业间在封闭的整个产业链内协同合作、共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多方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