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钢琴一定要买钢琴么?

学钢琴,需要安静独立的空间来倾听与思考。实际教学中证明,从开始学琴就在家自己练习的学生远比到校练琴的学生学得“精细”。

学好长一段时间再买琴的学生,会在买琴后经历一个家中从没琴到有琴的过渡期,更容易出现“不自觉、懒、放弃”等诸多问题。

Q2

老师怎么选?

注重打基础的老师一定是有远见的老师。

“ 是否会打基础 ”是衡量一个老师好坏的标准。如果不是一个好老师,那他只会草草地教学生一点基本功,之后就练习各种乐曲,手指还没练到相应程度,曲子弹起来很容易七扭八歪,就像还没学好走路就开始跑步一样!这样基本功不扎实,音乐之路必将走不长远。

基本功就是指:把握弹准确的音,读谱,节奏,节拍,指法,踏板,演奏法等诸方面都有认知,并知道传授的人。

Q3

多久能学会?

1、学生的个性差异太大

2、教学成果很难被量化,被测评

我们都知道考级是一种目前公认的测评方式,同时也是争议很大的一种方式。一年到头只练三首考级曲只为通过考级的“速成”法很快就伴随而生。考十级同样弹三首曲子,有的学得扎实的以后就能走专业道路了,有的却连五线谱都不识,考级通过那天便是与钢琴说拜拜之日。怪考级制度?说白了就是学琴的成果很难被量化,被测评。权宜地测评一下是可以的,当作一段时间的目标与动力也罢,但结果千万别太当回事儿。

但其实,我认为钢琴课最大的收获不是结果,是过程。我关心的除了学生能弹出什么样的音乐,更多的是音乐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人品质等等)。

从这方面看来,我常觉得自己更像学生的人生伴侣,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把自己与学生放到同一境遇中,与他们共同成长。

Q4

孩子学琴要不要考级?

我认为考级要考,但不能以考级为目的,应该为了兴趣爱好而学琴,从而提升自己对真善美的认知,提高艺术修养。

考级是学琴水平的测定,学琴学到相应的年数,考一下,导师和自己能心中有数,特别是能测定曲子完成的质素:如音准、节奏、表现力......我新编的《上海音乐学院2022钢琴考级教材》和《全国钢琴考级曲目精讲》(工具书)便是可以测定级数的教材,可供参阅,但不能平时只弹三首考试歌而忽视了基础钢琴的日常训练。

Q5

练习时间需要多久?

不怕比你有天赋的人,只怕有天赋的人比你还努力。

那些被称为大师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励志故事,每个人都经历过漫长的刻苦练习的时间。他们的每天的练琴时间有多长呢?

贝多芬童年时,严厉的父亲在要求他每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个小时以上,即使在寒冬也不例外。贝多芬成名之后他仍像小学生一样在学习,并努力地提高他的钢琴演奏技巧。后世流传着他苦学的佳话:贝多芬身旁放一盆凉水,他不时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干双手,又继续练琴,原来他的演奏如狂风暴雨,他的十指不停地运动,就发热了,为了不停地练琴,一盆凉水快蘸光了,地板上也洒满了水,水慢慢地流到楼下,听得入神的妇人当她们衣裙被打湿时,才发觉漏下来的是水,她们大惊小怪的叫喊:“屋顶漏雨了!

Q6

怎么样的孩子适合学钢琴?

手的大小、节奏感、视谱、听力、乐感,常常作为评价孩子是否具有音乐天赋的5个参考因素,但天赋不是决定孩子是否学习钢琴的绝对因素。孩子的能力除了与生俱来,更重要的是后天塑造。

一个健全的孩子,只要适合学习语文数学,就一定适合学习音乐,学习钢琴。

音乐在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优势是任何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比拟的。

1、手:大手不是弹琴的标准,小手也非弹琴的障碍,音乐好坏无关于手之大小。

2、节奏:事实上,音乐入耳入心,人人皆能感受,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内向的宝宝在这方面的能力往往因其个性而被忽视。

3、视谱慢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也会慢慢好起来。

4、没有固定音感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弹奏练习之后通常也会获得固定音感。对此过于兴奋是没有必要的。

5、乐感,简单的说是一种对音乐的感觉,更接近一种直觉,跟音乐的交流。

Q7

考出10级是不是就学完了?

考级不一定要考完10级!

现在考级机制很容易导致家长产生“打通关”的想法——考完最高级。有些孩子确实可以通过所有级别,拿到最高级的证书,但还有很多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大多数孩子到7级时,对于要付出的努力,就已经难以承受,收效甚微了。

这种时候我建议:千万不要着急让孩子再考上一个级别了,立即拉响警报,不要想继续拔高了。也就是说,在学琴的曲目安排上,不要再追求难度的增加,而是要扩展音乐曲目的范围、增加音乐的丰富性、增加欣赏性内容、增加音乐修养与文化方面的学习。

学琴不仅是学技术!

对于业余学琴者来说,即使不拔高难度,学琴的内容也是可以无限丰富的。老师可以让孩子广泛的涉猎音乐作品,探索与了解音乐文化的深邃和奥秘,从而提升孩子的综合音乐审美素养。

业余学琴最重要是找到定位,根据我们的定位,调整我们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规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安排整个学琴的时间、标准、内容、最后达到家长和孩子业余学琴的根本目的。即,通过学琴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人生的幸福,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孩子的感性能力、感性的素质和感性的智慧。

Q8

什么时候能听着曲子就能弹出来?

1.训练音感,识唱练耳,多多练习建立音感就能模仿旋律。

2.能够看着和弦功能谱弹奏一个常见的伴奏,拥有基础的编配和弦的能力,喜欢的热歌随便翻弹,点亮人生的第二技能就是这么简单~

3.那么接下来就要丰富你的弹奏素材库,让你随时可以抓取模块式的伴奏素材直接用在自己的弹奏中。

Q9

可以只练好听的曲子吗?什么练习曲什么可以不练吗?

对于初学者,这可不是个好办法。要想弹好“好听的”乐曲,必先具备“弹好”的能力这能力,可概括为技能的和艺术的两个方面。其中,技能性的能力,如果没有相当时日的特殊训练,仅凭手指、手腕等等人体部位的天然动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艺术上,即理解乐曲美之所在的能力,也必须在熟悉钢琴艺术的表达方式、领会各时代各种类钢琴曲的风格特点过程中真正获得,仅靠“好听”的直感也是不够的。

所有上述能力,都有赖于从学弹各种类钢琴教材当中得到培养和提髙。假如只学弹自己喜欢的乐曲会怎样呢?

多半会——

(1) 弹练很长时间仍不能将“好听的”乐曲弹得“好听”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能力。

(2) 于是,不得不在练习这首乐曲过程中“急来抱佛脚”式地学练所需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把这首乐曲当作一首练习用曲了。

(3) 可这么一来,学生只接触了该曲涉及到的有限的技术、风格类型,必然失去钢琴技巧训练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当下一次遇到一首另一种技术、风格类型的乐曲时,又会寸步难行。而钢琴曲的技术、风格类型那可几乎是无限多的啊。

Q10

是不是弹得越快就是越厉害?

至于弹快的曲子就比较厉害吗?当然是不见得喽!就像以前学书法,常听老师说「笔画越少的字越难写」,弹琴也是这样。

速度比较慢的曲子,音与音之间的空隙必须靠演奏者本身的意念和呼吸去填满,你的音乐性有多少,速度越慢的曲子越容易表露无遗。

快的曲子也许手指的技巧难些,但是音乐上的处理往往并不那么复杂,因为所有的句子和桥段都有一串又一串的音符来连接,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快慢之间,各有各的难处与奥妙。重点是弹琴的人要尊重自己演奏出来的每一个声音,不管是快还是慢,给每一首曲子正确的风格与该有的速度,这样,才是最厉害的!

Q11

家长都不懂音乐小孩会不会学不好?

常有家长问:我不懂音乐,我的孩子能学好音乐吗?

什么是“懂”。

让我们用明辨思维拷问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懂”和“好”的含义都很模糊,懂到什么程度算作“懂”,好到什么程度算做“好”,很难说清楚。懂音乐未必懂教育,懂演奏未必懂教学。即使是音乐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也不太可能什么都懂。

其次,家长一定要先于孩子懂,然后充当孩子的教师吗?有没有必要做这个假设?“闻道有先后”,父母不必不如子女。难道成年人不能和孩子一起学习,同时懂或者后于孩子懂吗?大部分孩子学音乐的速度都远超成人,家长即使和孩子同时开始学,也会很快沦为“不懂”。

第三,学音乐不只是手指上的操作,还涉及心理建设、资源收集、时间管理、社会交往等。这些方面,不懂音乐的家长都可以帮孩子。

Q12

家长是不是要陪着孩子学?

如果孩子能通过学习钢琴锻炼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固然好。

低年龄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督促练习等方法。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第一时间无法提供帮助,但是还可以做很多“服务性质”的工作,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探索、记住问题方便下次上课请教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从书本和其他信息渠道寻找答案。

当然如果平等协作、共同学习的机会,也很难得,就看家长是否去把握了。

钢琴考级师资培训交流平台VX: Lnq1520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