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波在陆丰进行冬种马铃薯测产。
“粤紫薯1号”种薯。
平均产量5701.9斤/亩,商品薯率达85.66%。2月11日,在汕尾陆丰市后径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下称“作物所”)与当地企业广东企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企耕公司”)合作的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丰收。“马铃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正愈发凸显,马铃薯育种、繁种等工作将成为热门。”作物所马铃薯研究室主任李小波说。
“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过往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粮食生产话题成为必选项,作为“第四主粮”的马铃薯持续受到关注。其中,冬种马铃薯因上市早、产量大、品质优等原因,在华南地区持续升温。
随着种植面积扩大,攻克马铃薯种业问题成为产业重要突破口。据统计,目前全国马铃薯种薯缺口约1280万—1370万吨。华南地区的冬种马铃薯种薯主要来自北方,运输成本高等问题愈发明显。而随着今年1月,作物所、韶关市等五方签订框架协议,全国最大马铃薯雾培种薯繁育基地在韶关乳源开始建设,广东马铃薯品种单一、种薯“北薯南运”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邵一弘策划/统筹:张志超
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将问世
马铃薯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与传统粮食作物相比,马铃薯的优势在于增产潜力大、用途广。在环境适宜,管理得当的情况下,马铃薯的单季亩产较一年两季杂交稻高出近一倍;围绕马铃薯,还可开展全粉加工、淀粉加工、净菜和预制菜等一系列产业。正因如此,近两年马铃薯田头价保持在高位,“陆丰的马铃薯卖到1.2元/斤,每亩毛利可达两三千元。”企耕公司董事长林镜说。
在华南地区,冬季的雨热条件适合种植马铃薯,农民开展种植也不需占用种植其他粮食果菜的时间。近年来,惠州、汕尾、湛江等粤东、粤西地区尝试冬种马铃薯,还开发出了“稻—稻—薯”“稻—再生稻—薯”“经济作物—稻—薯”等轮作模式。该模式下,水田耕作可有效杀灭土壤病虫害,而马铃薯则可疏松土壤,通过水旱轮作,可以科学利用农时、提高生产效率。
近年来,广东各地也在探索“稻—稻—薯”之外的水旱轮作模式。比如在汕尾陆丰市,就考虑在冬种马铃薯后种一季花生,把陆丰的传统花生种植业融入到水旱轮作中。“种过马铃薯的田块土质疏松,利于花生生长,收获时也不易掉果。花生种植结束后,刚好可以接上晚稻种植,在不损害地力的前提下将效益最大化。”作物所副所长洪彦彬说。
种植火热开展的同时,业内也在关注冬种马铃薯产业的长期发展。目前作物所引进的品种“粤引85-38”(荷兰15)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李小波看来,该品种虽然早熟、稳产、品质好,但其完全不抗病的缺陷仍有待克服。
“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对‘粤引85-38’影响很大,病原菌可在几日内感染大面积田地,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种植风险大。”李小波说。除“粤引85-38”作为消费品种大面积种植外,已在国内种植超过半个世纪甚至以上的加工用品种“布尔班克”“大西洋”等,也亟待品种改良。
为此,通过传统育种手段和分子育种技术,作物所培育了加工型、鲜食型、炸片型、全粉型等不同类型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新品种(系)马铃薯100多份。其中,引进和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彩色薯肉马铃薯品种如紫肉、黄肉、白肉、红肉等多种特色马铃薯。
品种(系)50多份次,选育的“粤薯”系列、“粤红”系列、“粤紫薯”系列品种已在广东多地开展示范推广。
就地繁种解“北薯南运”难题
据统计,2020年全国冬种马铃薯生产面积已经达到400万—500万亩,其中广东省80万亩左右。然而,整个华南地区适宜开展冬种马铃薯的面积有2亿亩。业内多名专家认为,马铃薯通过切块方式繁殖,是冬种马铃薯扩大规模的主要阻力之一。
马铃薯属于茄科,种子不多是该科中辣椒、番茄等作物的共性特点。“马铃薯需大规模种植,如使用种子进行栽培,目前制种成本极其高昂。”韶关学院英东生物与农业学院教授马崇坚说。
如使用薯块进行种植,种植一亩马铃薯所需的种薯量约在300—400斤,其他蔬菜种子每亩则只需几克。同时,目前广东的种薯全部来自北方繁育基地,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北薯南运”运输距离长、损耗大、成本高的问题逐渐凸显。
能否缩小种薯的体积,把种薯切成更小块以降低运输成本?十几年来,各路科研团队提出了多个方案。但到了田间地头,农民却仍更喜欢用大薯块进行种植。
“种薯越小,管理投入的精力越多,而华南地区冬季本是农闲时期,如果种植麻烦,会打击农民的积极性。”马崇坚告诉记者,“每亩地用200斤小薯块也能种,但种植期间需施肥两次,马铃薯出芽也比较细弱,遭遇严寒很容易受冻。如果切大块,每亩地投入三四百斤,农民冬季施一次肥就行。”
大块种薯运输贵,小块种薯种植难,怎么办?一个方案应运而生——冬种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在韶关签订,旨在通过就近育种减少运输距离,让农民买到便宜好种的种薯。
框架协议由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大荒薯业”)、作物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五方共同签订,通过“南北结合+央企地方协作”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共同打造“冬种马铃薯育种中心”“冬种马铃薯种薯本地化繁育中心”和“冬种马铃薯产业链延伸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种薯换美元”有望在粤实现
根据框架协议,上述机构的选址定于乳源。作物所多年研究发现,乳源位于南岭之中,夏季气候凉爽,水土也完全符合马铃薯的种植条件。过去两年,李小波团队已在大桥镇建立30亩种薯繁育基地。
“除了现有品种种薯繁育,我们打算在乳源选育更多马铃薯新品种,解决冬种马铃薯品种非常单一、种植风险大的问题。”李小波说,“目前我们正在进行马铃薯耐寒筛选实验,今年很有可能得到结论。”
此外,就地开展种薯繁育,也更符合华南地区冬种的种植周期。李小波介绍,种薯在收获后通常有两个月不出芽的休眠期,北方种薯一般于9月或10月收获,赶上11月开始的华南区冬种期十分勉强。而乳源的种薯可于7—8月收获,对华南区农户种植有利。“陆丰冬季缺水,如能及早播种,将为马铃薯增产创造更好的条件。”林镜说。
在种薯繁育方面,马铃薯雾培新技术也将在乳源展开应用。该技术利用全自动喷雾装置将营养液雾化为小雾滴状,直接喷射到马铃薯根系以提供水分和养分,能有效避免种薯携带病原体。“在雾培环境下,种薯长到鹌鹑蛋大小就能分批收获,收获时不用整株拔起。这样,种薯的生长周期明显缩短,也不需要反复种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李小波说。
在作物所位于大桥镇的繁育基地,记者看到,由李小波团队选育的新品种马铃薯“粤紫薯1号”种薯正在大棚中茁壮成长。该品种通体紫黑,质感发脆,与普通马铃薯大不相同。李小波认为,随着未来更多外观口感各异的马铃薯选育成功,粤港澳大湾区的马铃薯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打开。
作为中国最大的薯业集团,北大荒薯业加入框架协议,正是看中大湾区极强的消费能力。北大荒薯业董事长张军旗告诉记者,该公司拥有成熟的马铃薯加工技术与经验,在框架协议内,还将考虑投资建设加工厂,进一步挖掘大湾区的市场潜力。根据协议,各方将在未来3—5年内培育5—8个加工型、适用型、营养型和饲用型马铃薯品种,繁育微型种薯6亿粒,原种10万亩以上,可供播种面积200万亩左右。
“除了大湾区,乳源的种薯繁育基地还能有效填补东南亚严重的种薯缺口,未来‘北大荒+广东’品牌的马铃薯及制品若能出口到东南亚,‘种薯换美元’也将成为可能。”张军旗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