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口炎是一类消化道初始端发生水疱性或者溃疡性病变的内科疾病,即口腔内齿龈、舌头、腭等部位黏膜发生炎症,主要特征是局部出现疼痛,口温升高,大量流涎,减少采食等。病牛还伴有蹄叉和蹄冠溃破,跛行,走动不稳,神情淡漠,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混合感染其他病菌、病毒而发生死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奶牛口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防治。
1、病因分析
非传染性因素。奶牛通常是由于采食大量过于粗硬的饲料,食入谷类芒刺或者尖锐异物,以及自身牙齿磨合不正而引起发病。另外,奶牛误食具有刺激性的物质,如高浓度刺激性的药物、氨水和生石灰,采食有毒植物和缺乏维生素等,也能够引起该病。此外,奶牛采食发生霉变的饲草,会发生霉菌性口炎等。
传染性因素。奶牛感染病原微生物,如水泡性口炎、牛黏膜病、口蹄疫、牛流行热、牛恶性卡他热以及坏死杆菌等,都会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
卡他性口炎。病牛表现出小心采食,缓慢咀嚼,有时会吐出混杂泡沫的草团。口腔黏膜潮红并发生肿胀,口腔温度较高,并散发臭味,舌苔呈灰白色,有泡沫样黏液从口角流出,但精神、体温没有发生任何明显变化。
水泡性口炎。通常具有3~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1℃,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反刍次数减少,但饮水量增加,鼻镜及口腔黏膜干燥,耳根发热。在唇黏膜、舌上形成米粒大小的水泡,且小水泡往往会相互融合形成大水泡,含有黄色的透明液体。经过1~2天,水泡发生破裂,水泡皮发生脱落后就会出现边缘不齐且浅表的鲜红色烂斑。病牛大量流涎,并导致采食困难。部分病牛甚至在乳头和蹄部也会出现水泡。病程通常持续1~2星期,转归后恢复良好,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溃疡性口炎。病牛通常是口腔黏膜发生溃烂和坏死,并存在针尖到黄豆大小不等的腐烂坏死斑点,还有污浊的灰色黏液流出,并散发恶臭味,有时混杂少许血丝。
3、鉴别诊断
奶牛由于缺乏营养,如缺乏维生素B2或者维生素C,以及摄取微量元素锌不足,都能够出现口炎症状,但通常不会出现体温升高、蹄冠溃破、脚跛等症状。奶牛患有脑脊髓膜炎、破伤风时,也会表现出流涎的口炎症状,但牛口炎不会导致机体出现两耳直立、角弓反张、全身痉挛、吞咽障碍或者舌面干燥、舌体长时间伸出口外的症状。奶牛由于采食粗糙尖锐的饲草,导致口腔内壁、舌面、齿龈形成直接损伤,发生外伤性口炎,此时通常不会伴有精神沉郁,蹄冠溃破、脚跛等症状,同时根据草料状况可进行确认。奶牛发生兽药、农药中毒时也会出现流涎的口炎症状,但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主要是由于采食大量的豆类以及发生霉变的饲料,或者接触过有毒药物。奶牛患有唾液腺炎即舌下腺炎、颌下腺炎、腮腺炎时,尽管具有大量流涎的口炎症状,但四肢能够正常活动,且舌面、齿龈上不存在水疱或者形成溃疡性病灶。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主要是对病牛口腔进行消毒、消炎,少数症状严重的要配合强心补液,无法采食的可灌服添加适量白糖的小米稀粥。对于具有食欲的病牛,可在饮食后对口腔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口腔持续流涎,且散发恶臭味时,可喷洒1%鞣酸溶液或者2%~3%硼酸溶液进行洗涤,每天2次。然后在创面涂抹适量的碘甘油,接着洒布适量的牛羊口疮速愈散(主要成分是薄荷、连翘、金银花等)。如果病牛症状较轻,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5万IU青霉素、6.5万IU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症状较重,可按每千克体重静脉滴注20万IU青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同时,配合采取口衔药袋法,即在布袋内装入适量的明矾和磺胺类药物,然后衔在病牛口中,每天更换1次。对于少数食欲废绝、体温升高的病牛,还要配合肌肉注射由20~40mL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400万~800万IU青霉素G钾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少数体质虚弱的病牛,还要再静脉注射1000~2000mL5%葡萄糖注射液。所有病牛都要采取隔离治疗,通常经过5~7天治疗才能够治愈。
加强饲养管理。牛群需要定期进行严格的检疫,且禁止从病区引进牛。牛群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要求牛舍保持卫生、温暖、干燥,并适当通风。圈舍要经常进行打扫,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减少细菌滋生。在奶牛日常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饲喂品质优良的饲草料,避免其中存在任何杂物;禁止饲喂发生霉变、存在污染或者混杂芒刺的饲草料,并饲喂含有丰富营养以及足够维生素的青绿饲料。如果奶牛发生咽炎、感冒等疾病,要采取积极治疗,避免继发引起水疱性口炎。如果病牛感染具有传染性的口炎,则要在易感动物(牛)、传播途径以及病原微生物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对于已经出现发病的病牛,要立即采取隔离消毒,避免疫情蔓延,并立即对亚健康的奶牛注射适量的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并加强日常免疫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