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没有正式投产
不过
已经接到了
70万盆花
价值逾1500万元的大订单
“现在我们正加快生产,
确保满足订单需求。”
基地老板、连州市红满天有限公司
总经理曾华彬说
东陂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培育的红掌花花期超3个月。南方日报记者黄津摄
这位放弃30万年薪回乡创业的28岁东陂镇青年,已在基地投入30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5个温室大棚。这几个温室大棚,配备了“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可通过手机APP实行远程监控,可谓是连州又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到明年底投产后,该基地可年产花卉300万盆,产值达5000万元。“这个基地将与旅游业一起,推动东陂‘旅游+农业’融合发展,”东陂镇党委书记黄国辉告诉记者,东陂也力争借此打造成“花卉小镇”,成为实施乡村振兴中新的产业支撑点,带动当地农业发展、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先进
可通过手机APP监控生产
连州又添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7月初,50吨从丹麦、荷兰进口的泥炭土运回基地后,曾华彬100多人的团队进入了紧张的移盆工作:将花卉种苗从穴盘移植到种植盆中。
在普通人印象中,花卉种植是农业活,天天要在田地中操劳,和泥土打交道,日常工作情景是一身水一脚泥。但在这个基地,却是个完全不同的光景。
“今后在我们基地的生产中,除了移盆、修剪和出售时的包装,其余工序全部通过自动化完成。”曾华彬介绍,在目前已建好的1个温室大棚中,均安装上了“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其余的大棚也将安装该系统。
记者现场看到,温室大棚高9米多,其中室内高4米,每个占地5000平方米许,全部用钢铝材质搭建而成。大棚下,是连片一排排高1米的托架,花卉种苗便在上面“安家”成长。
该基地的自动化体现在哪?记者看到,每一个大棚内,都安装了36台抽湿器,这主要用于棚内的空气流通。“空气流通循环快,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基地技术总监、曾华彬的发小梁振洋解释,而施肥、浇水,则由水肥一体灌溉系统负责。
基地安装了“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是连州又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图为水肥一体灌溉系统。
温室大棚内种花,温度控制很关键。“必须保持在18至28度内。”梁振洋介绍,因此,棚内安装上了气温调节器以及空调,无惧棚外高温或寒冷;至于湿度,由水帘风机喷雾系统负责,确保棚内空气保持湿润,便于植物叶面吸收水分。
如何保证让棚内的花卉得到适合的光照?“我们的棚顶用的是卷膜,有很好的透光性,此外,还加了一层滤光网,一旦阳光过猛,滤光网就会合拢覆盖大棚。”梁振洋说,这个“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可以满足棚内植物的水肥、温度、抽湿、光照等所有生产条件。
该系统除了在棚内有中控器可供操作,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监控。“大棚内一旦有任何异常——比如温度过高或湿度不足,APP便会自动报警提醒,我通过手指点击即可完成操作。”梁振洋说。
这个系统耗资达500多万元,占了基地首期投资总额的六分之一。“基地的花卉以高档产品为主并大部分出口,我们用‘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可大大提高生产效能。”曾华彬对此解释,投资成本虽然比较贵,但很值得——这可带来生产效率提高50%,人力成本节约60%。
2016年,广东省下达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计划,连州的项目(菜心产业园)经过连正公司承建后,这个以“五位一体”(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为目标的示范基地,已在2018年初见规模,成为连州现代农业的样板区。
如今,随着东陂镇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的正式启用,连州在探索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化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独特
花卉产品8成出口
未上市已获千万元订单
首期工程投资3000多万元,这个花卉基地主要种的是什么花?在大棚入口处,摆放着数百盆花,红彤彤的一片颇引人注目——这是红掌花,该基地的主打产品露出了真面容。
“古人云:花无百日红。而红掌花的花期超过了3个月,因此备受消费者喜爱。”曾华彬阐述红掌花的独特性。由于极具观赏价值,红掌花成为公司租贷、高档场所和家居摆设的抢手货,每盆售价在16元至35元之间。
“中国目前的红掌花年产量大约5000万盆,产地集中在广东和云南,两地各占2000万盆左右,但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从17岁起就与花卉打交道,曾华彬已在花卉行业沉浸了11年,对业界动态了然于胸。
到明年底,该基地年产花卉300万盆,产值可达5000万元。
2016年,这位东陂镇青年放弃30万的年薪回到连州创业,看中的就是红掌花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九陂镇龙潭试水成功后,2018年11月,经过东陂党委、政府“动员”,他回到家乡成立连州市红满天有限公司,创办了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
还没有投产,但基地已接到了新加坡客户70万盆订单,价值逾1500万元。“现在种苗刚刚移盆种植,要到11月中旬才正式上市供货,时间很赶。”曾华彬认为,能在投产前接到订单,源于客户对自己的信赖,“当然,我的产品也是顶呱呱的。”
除了主打产品红掌花,基地还将种植兰花、多肉植物、竹柏和罗汉松植物等。“这些花卉8成出口东南亚以及阿联酋,国内主要销往香港、澳门及‘北上广深’地区。”曾华彬说。
目前建成的1个大棚和4个在建大棚,是该基地的首期工程。“到明年底,二期工程将新建7个大棚,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年产花卉300万盆,产值达5000万元,”曾华彬透露,基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5年发展,实现产能800万盆,产值破亿元。
曾华彬介绍,下阶段,基地还将建设花卉展厅,展示国内外主要的盆栽花卉,为游客提供一个花卉历史科普馆;建设休闲度假区和摄影基地,最终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园林艺术园区。
产业
促“旅游+农业”融合发展
助力东陂打造成为“花卉小镇”
该基地的引进,是东陂镇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是关键,东陂为此着力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兴村的振兴之路。”东陂镇党委书记黄国辉介绍。
东陂镇历史以来是商贸重镇,连州的中心镇之一。近年,依托境内国家5A景区连州地下河,该镇结合“冯达飞故居”红色革命基地、水果采摘等资源,迈出了“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步伐。
“东陂土地肥沃,生态优良,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黄国辉介绍,特别是通过土地整合,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的230亩连片土地,就是土地整合后的成果。”
该基地将与旅游业一起,加快“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把东陂打造成为“花卉小镇”。
黄国辉表示,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落户后,一方面能通过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成为东陂实施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点,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这个基地将与旅游业一起,加快东陂“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把东陂打造成为“花卉小镇”。
“每年,有过百万的游客前往地下河游玩,带动了东陂腊味和水果采摘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游客在东陂停留时间不长,消费产品缺乏,旺丁不旺财。”黄国辉分析。
如何把前往地下河的游客留在东陂?一个新的、有看点的旅游观光点是关键。黄国辉说,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的落户,其花卉产品(园区)能满足游客对新鲜事物和对美的追求,有望成为东陂壮大发展旅游业的新亮点和新引擎。
假以时日,游连州地下河、看东陂花卉小镇,或将成为来连游客的新常态。
增收
壮大村集体经济
助村民家门口就业致富
53岁的沙田洞村村民何秀妹,没想到在花卉基地上班竟是这个模样:不用日晒雨淋,更不用一身水一身泥。“在这温室大棚里上班,还有空调开着,比种田轻松多了。”何秀妹说,这颠覆了她务农几十年的固有情景。
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何秀妹等人从事的是种苗移盆工作,一天8个小时,试用期保底月薪2100元。“按件计工,熟练后能达到3000—4000元一个月。”第一次接触花卉种植,何秀妹有点不习惯,在曾华彬手把手教导下,她明白了植株要相向并排后才种植的道理:这样有助于花卉形成对称的造型,达到美观的效果。
“基地首期要聘用150人,我们以当地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作为优先聘用对象,”曾华彬介绍,安装“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后,基地的人力成本下降6成,但还是需要一定的人员来进行移盆、修剪、施肥和包装、装卸等工作,明年二期工程完成后,预计基地能为当地提供250个就业岗位,每年劳务支出预计近千万元。
除了方便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该基地还为东陂镇开展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来了福音。
基地位于二广高速东陂镇出口附近的西塘村委会西塘村单马坪,这块连片230亩的田地,曾经有不少是丢荒地。“因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了,造成有60多亩地丢荒多年。”西塘村委会党总支部书记冯林记告诉记者。
如今,随着政府整合成连片土地,这230亩地以500元每亩的价格租赁给了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盘活了土地的价值。
不仅仅如此。按照村集体资源有效利用、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理念,东陂镇依托该基地积极推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由寨江村与东陂村跃进社各投200万元(省第三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基地6336平方米的18连栋智能化温室大棚建设,以50.5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出租给红满天公司,平均每村每年收入16万元。
东陂镇党委书记黄国辉介绍,这6336平方米的大棚,年租金收益可达32万元,由基地每年支付两村。“通过20年出租大棚,平均每村增收320万元以上,由此实现集体经济的大幅增收。”
对话
放弃30万年薪,就是为了实现创业梦
28岁的年纪,已在花卉行业沉浸了11年——采访前,笔者没想到连州市东陂镇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总经理曾华彬这么年轻。从花卉行业的“门外汉”到个中翘楚,再到放弃30万的年薪回乡创业,如今基地未投产订单不断,这个90后小镇青年,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业路?
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总经理曾华彬为员工讲授花卉种苗培育技术。
《南方日报》:你是怎样接触到花卉行业的?
曾华彬:2008年,我初中毕业,因为家穷和自己调皮,我就跟着亲戚来到广州陈村花卉世界卖花,算是入行。一年后,我前往芳村第一花卉市场做花卉批发,前后2年,算是真正接触花卉行业。这个行业很有挑战性,市场信息、天气因素、供货商的选择等,无不影响收益。当时我最大感受是,做批发的都被花农牵着鼻子走——有货无货,全靠他们说了算。因此,2011年,我就去广州从化鳌头学花卉种植,憧憬自己有朝一日能开基地、种花卉。
《南方日报》:你之前有学过?
曾华彬:完全没有,那几年就是跑市场,对花卉种植完全是空白。
《南方日报》:你才初中毕业,学起来感觉吃力不?
曾华彬:一是痛苦,文化水平不高,理论知识学起来事倍功半;二是辛苦,花卉种植很讲究实操,必须多动手。比如红掌花的浇水,分量如何界定?正常情况下是500克,雨季100克,到了秋天旱季就需要1000克——这都靠慢慢积累摸索出来。
花卉种植,育苗时的病虫害防治很重要。当时我们的苗圃培育了300万株苗,在一次参观育苗室中,由于来访者没有穿防疫服,导致种苗得了斑点病,全部发黄枯萎死掉,损失了600多万。这对我触动很大——成败在乎细节。
为提高技能,2012年起我利用周末时间前往华农大跟随一个植物学教授学习植物病虫害防治知识,函授学了2年,受益良多。
《南方日报》:是什么原因让你坚持学了这么多年?
曾华彬:当时去学花卉种植,我就是想要站到花卉产业生产链的顶端去。这可能和我性格有关——定了目标就要全力去做。因为初中毕业后的几年闯荡,让我深感年少不经事的幼稚,做人做事必须要认真。
《南方日报》:我听你发小梁振洋说,你回连州创业前,领着30万的年薪。这么高的收入,为何会放弃?
曾华彬:那是我在湖南某集团工作的收入。2014年我从广州出来后,就到了湖南工作,成了该集团一个项目的负责人,管理着园林公司、农庄和花卉基地3个产业280多人。可能和我好动的性格有关,喜欢挑战——在湖南的两年里,每天上班、回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太安逸了。放弃30万年薪,我就是想实现2011年萌发的创业梦。
《南方日报》:家人反对吗?
曾华彬:家人不支持,老婆吵了架——就差说离婚了(笑)。
2016年底,当时我女儿刚出世,我借款200多万元,回到连州九陂镇龙潭建起了花卉场。经过两年创业,算是在花卉行业站稳了脚跟吧——债务还清了,每年订单太多,供不应求。2018年底,有赖于东陂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我回到故乡建起了这个基地。
《南方日报》:对于年轻人创业,你有什么忠告?
曾华彬:年轻人有冲劲,有梦想就要付诸于行动去实现。创业不一定要在城市,农村也是个好平台。特别是在当下,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频频,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遇。当然,创业有风险,在创业前还必须充分做好市场分析、统筹好资金来源、布控好生产销售环节。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黄津 通讯员/易兴华温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