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概述: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主要水产养殖生产方式,有重要的行业地位。目前,淡水养殖池塘面临环境污染与品质保障双重压力传统池塘养殖调控能力弱,技术方法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池塘养殖系统需要占用大量的水资源。由于水域环境恶化,自然水体自净能力差,随养殖废水排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升级迫切需要工程化调控技术。在所有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中,池塘养殖的设施化和装备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生产过程主要依赖经验和劳力,对与质量和效益有关的关键环节的把握度很低,还没有脱离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无论从提高增产潜力还是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看,未来养殖业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先进适用的养殖设施的装备和运用。
量化调控技术是实现淡水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实施精准化调控可以促进池塘养殖技术升级和生产模式的更新,可以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可以实现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养殖设施的产出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和养殖生产者的收益,可以使养殖生产系统对水资源和环境条件的依赖度大大降低。许多缺水地区或者环境水域被污染地区,养殖生产条件将得以保障。可以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实现用高效的物质条件装备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和现代化发展,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本技术拟针对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产业发展水平低,养殖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大,养殖环境不可控等问题,通过推广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和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系统构建技术,实现池塘养殖水质量化调控,达到“节水、健康、高效”的池塘养殖目标,并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示范推广,为全国性的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为淡水池塘养殖生产方式转变与模式升级发挥积极地作用。
本主推技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推广淡水养殖池塘结构优化、功能布局、水处理配置等技术,构建生态养殖小区。
(2)针对主要养殖池塘的环境与排放特点,推广生态沟、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化技术,实现池塘养殖污染排放与水质调控生态工程化;
(3) 推广“生态坡”、“复合生物浮床”、“生化滤床”等高效水处理设施,实现池塘水质可控;
(4)针对池塘水质管理特点,推广池塘养殖水质数字化调控管理系统,实现养殖水质管理“精准化”;
(5)推广池塘养殖“水质、水体藻相、水体溶氧、水层交换”等的调控工程技术和复合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池塘“量化调控”养殖。
增产增效情况:2008年以来,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生态工程化养殖模式系统,在全国养殖主产区推广20万亩,技术辐射300万亩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示范应用证明显示,该技术成果的综合经济效益都提高了10%以上,节水60%以上,减排50%以上。
技术要点:
1.生态化养殖小区构建技术
该技术包括淡水养殖池塘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淡水养殖池塘的形状、朝向、面积、深度、坡度、池埂、护坡等基础设施和进排水设施、道路、场地、办公、生活用房、水处理及生产设备配置等辅助设施优化构建技术;以及生态化池塘养殖小区建设功能布局与规划、水系构建与土方平衡等关键技术。
2.池塘养殖水质调控设施及其构建工艺
包括“生态沟”、“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坡”、“复合生物浮床”、“生化滤床”等生态工程化技术及其适用于池塘养殖需要的构建工艺参数。
3.水质高效调控数字化技术
主要包括池塘养殖水质实时监测、养殖信息无线传输、环境预警、基于专家系统和环境信息调控养殖管理等技术,可针对池塘水质管理要求实现养殖管理“精准化”。
4.池塘养殖量化调控技术
主要为养殖池塘的水质、藻相、溶氧、水层等调控工程技术及其生态工程化设施构建技术等。包括基于复合人工湿地的池塘循环水水质与藻相调控技术、生态坡水质调控技术、高效生化设施水质调控技术、涌浪机水层交换技术、复合增氧调控技术等。
5.适应不同地区需要的“节地、节水、减排”池塘健康养殖模式
主要为针对不同地区养殖特点的“池塘排放水再利用模式”、“池塘节水型循环水模式”、“池塘生态工程化模式”、“渔、稻结合种养模式”和“养殖排放水净化模式”。
适宜区域:
全国内陆地区养殖池塘。
注意事项:
1.池塘养殖场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且成连片布局;
2.养殖场有一定的水电通讯条件;
3.养殖场有较好的组织管理结构,有一定技术素质的人员。
技术依托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联系地址:上海市赤峰路63号
邮政编码:200092
联系 人:刘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