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苏里蝮

乌苏里蝮是蝰科,亚洲蝮属物种,俗名:土球子,毒性较强,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内蒙古。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

1

全长172~676毫米。头三角形,不宽扁,颈明显,个体较细小,尾较短。体色变化较大,背面黑褐色、黑灰色、棕褐色、土褐色、土黄色、棕绿色或棕红色,

自颈至尾有2行中央色浅的深色圆斑或由此斑形成的网纹,或斑纹不显,尾色同体色。腹面色浅者,颌部灰白色;腹面黑色发亮者(背黑灰色),颌片和下唇鳞腹侧有黑斑,颌部亦灰白色。眼后斜向口角有深色宽带状斑,其背缘有醒目的细白边,即所谓“白眉”。经常与短尾蝮混淆,

多生活在山地、丘陵、林缘、草丛、灌丛、沟边、田野、塘边等处,出入蛰时,以乱石堆中多见。高山上。有固定的栖息场所,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3千米,临时栖息地不一,以食物的多少而定。以食鼠和蛙为主,亦食鱼、泥鳅,偶食蜥蜴和蛇;仔蛇食蚁卵、鼠妇、蜈蚣、蚯蚓。卵胎生

2、西伯利亚蝮

指名亚种(哈里斯蝮)原名中介蝮,现已废除,国内分布: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内蒙古(赤峰、呼伦贝尔、锡林浩特)、辽宁(凌源)、新疆。

2

3

4

国外分布:中亚诸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 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蒙古等。

体型中等,成体 全长约 55 ~ 60 cm。体底色变异较大,常见的有棕色,橄榄色,褐色等。体背两侧各有一列较为规 则近圆形或方形斑块,边缘色深而中央色浅, 斑块前后宽度约占 3 ~ 4 枚背鳞,靠近腹鳞一侧开放,两列斑块左右交错排布(也有部分斑块在体中后段左右对称排布),

两列斑块多在背中线相遇,每列相邻斑块间隔约2枚背鳞宽。头枕部有1“Y”形斑,前端分叉,分叉处往往夹 杂一细条状黑色纹。眼后有较宽黑褐色眉纹,眉纹上缘个别有不明显白色条纹下缘多镶白色条纹。

为高加索亚种分布: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伊朗。

图3为波氏亚种分布:阿富汗

3、黑眉蝮

国内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

国外分布:朝鲜、韩国、俄罗斯。

5

4、虎斑颈槽蛇

全国均有分布,俗名鸡冠蛇、野鸡脖子等。

东北最常见的剧毒蛇之一,剧毒,但注毒困难因为没有毒牙毒液只能靠渗进猎物伤口所以注毒困难性情温顺但也不能上手把玩,咬伤一般会出现全身内出血多器官衰竭等症状,

6

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

7

墨兰

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稻田附近。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鱼为食,也吃昆虫、鸟类、鼠类。图4、5为墨蓝虎斑。因黑龙江气候原因所以蛇类品种较少,下期给大家介绍黑省无毒蛇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