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加工、饲槽填料、清理牛棚……走进兴宁市叶塘镇富祝村、下径村的牛棚里,随处可见菜牛在悠闲地吃着草饲料,悠闲散步。在这里,总能看到两个年轻的身影,他们是一对表兄弟:80后余伟建和90后张立成。
据兄弟俩介绍,从2013年开始养殖菜牛至今,牛棚从1个到4个,养殖品种从1种到几种,平均每月存栏数从200头到如今500头,牛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仅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不少农户的生活也因为“牛”变了样。
兄弟齐心 转行开荒养牛“干”起来
说起“牛”话题,兄弟俩便“刹不住车”,滔滔不绝地和记者讲起了养牛的那些事儿。据哥哥余伟建回忆,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兄弟俩,对农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在没有养牛之前,他一直都在兴宁各地做工程,弟弟张立成当时也还在外地读大学,学“物流管理”。在他有了一定的资金后,弟弟也顺利毕业了,兄弟俩便一拍即合回到叶塘镇开起了养牛场。
虽然一直生活在农村,但真正自己养起牛来并不如想象中容易。首先摆在兄弟俩面前的就是牛场的选址问题。经过考察,他们选择了叶塘镇富祝村一处四面环山的荒地里。“如今眼前的这块平整空地,从前是长满荆棘杂草的荒地,现在进牛场的那条路,也是后来我们自己修的。”余伟建说。经过一年多的开荒,兄弟俩的养牛场初具雏形,2014年便成立全达实业有限公司。一开始只是养殖本土黄牛,在有了一定经验后,他们便远赴云南引进新牛种。同时,兄弟俩也对业务范围进行了分工,哥哥余伟建抓养殖,弟弟张立成抓管理和市场开拓。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兄弟俩的公司如今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兴宁市2019年“客家菜师傅”工程食材基地。还在兴宁的南部新城开了一家牛肉火锅店,除批发外,完全实现了自产自销。
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江西赣州的牛肉商人陈分亮和牛场合作数年。他表示,牛场的活牛肥瘦得当,肉质符合江西地方的口味,价格合理,即便跨省也值得合作。据了解,牛场的活牛不仅是销往江西,还有福建、广西、云南等地。
产业带动 扶农助农生活“好”起来
牛场内所有牛吃的饲料都是由玉米秆、豆腐渣和草料等绿色健康食材混合而成。虽然牛场本身也有草料种植,但要满足牛场的需求,却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发动周边村民一起干。
“现在牛吃的饲料中原料很多都是从周边村民中收购的。比如说我们鼓励周边村民做腐竹,产生的豆腐渣以每包10元的价格收购,腐竹则由火锅店收购。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周边村民的收入,食材还有保障。”张立成说,养牛这几年,最骄傲的事就是不光是自己富起来了,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牛兄弟”聘请村民在牛场工作。(吴海清摄)
家住新陂镇的蓝仙是养牛场的一名技术骨干。蓝仙告诉记者,来牛场之前他一直在惠州打工养奶牛,一人养活全家,日子过得很紧巴。后来到牛场工作,因为懂技术,工资也比从前高,还包吃包住,一个月最少能挣4000多元,家里的压力也小了。
蓝仙的生活变化只是牛场带动的农户缩影。据张立成介绍,截至目前,已通过产业带动了大概150户贫困户参与到养牛的过程中,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其中一部分还有了自己的小产业,生活正在向越来越好的方向迈进。
延伸发展 小康路上跨步“跑”起来
在生牛和牛肉批发市场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兄弟俩,一直都有对牛肉进行深加工的想法,但两人都没有食品和饮食方面的经验,想要从养殖售卖到深加工领域发展并不容易。为了充分了解兴宁食客的口味和消费习惯,2019年下半年兄弟俩的“全达鲜牛肉美食城”正式开业,主打牛肉火锅和牛字辈菜品。
“牛兄弟”养的菜牛。(吴海清摄)
据了解,该店人均消费约为70元左右,店内牛肉均由自家牛场直接供应,其他食材也大多由本土农业基地和农户提供。张立成告诉记者,接下来公司将着手研发更多牛肉衍生产品,希望可以实现养殖、批发、深加工的全方位发展,也希望可以由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同时,还将逐渐融入云端农场,引入开心农场的概念,为传统农业插上“云翅膀”,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云养牛”“云种植”,直接参与到一头牛、一亩菜地、一棵柚子树的成长过程中,共同体会农业的乐 趣,共享小康成果。
本报记者:罗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