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蔬菜,有一个地方和一个人不能不谈。
地方是山东寿光,蔬菜圣地。
寿光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有着北方最大的蔬菜市场,交易批发基地,地位极其重要,对北方的蔬菜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寿光还是中国蔬菜大棚的发源地,蔬菜大棚技术改变了中国许多地方的农业模式和生产格局,极大的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寿光因农业上的成就,多年前就获得了中国菜都的称号,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人是王乐义,蔬菜圣人。
1978年9月,三元朱村15名党员一致推举37岁的王乐义当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他带领村民率先在寿光试验成功了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并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的蔬菜“白色”革命 。他多次到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新疆、吉林、山西等地讲课;派出1000多人次到二十多个省市实地指导蔬菜生产;引进、试验新技术、新品种十多个种类,为广大农民开创了一条致富路。历时30多年,担任村书记40多年的王老,荣誉和成就等身,被誉为“中国大棚蔬菜的名片”。
1、寿光成就
1)寿光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蔬菜高科技生产基地,通过集成化输出,不断向全国输出技术、人才、标准、农业问题解决方案,逐渐形成全国的蔬菜交易总部,价格的形成总部,模式的输出总部,种子的研发总部,“寿光模式”发挥着蔬菜产业总部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
2)寿光以蔬菜产业化为龙头,带动了育种育苗、生物制药、技术研发、产品营销、食品加工、物流运输、会展经济、社会金融保险服务及三产融合,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蔬菜生产基地化、园区化,进而出现农业产业化。
3)寿光蔬菜业一直在做全产业链营销,各个环节已经成体系,寿光模式已经很好的展示了这一点。寿光在蔬菜全产业链方面的建设,包括种植、交易、新技术发展等的领先,被国务院授予“中国蔬菜之乡”的称号。任何一种新的育苗形态的发展和崛起,必然要有和寿光模式做对比、做竞争的心理和现实准备。
4)长达30年不间断大棚种植塑造的一批上万人规模的蔬菜全产业链市场推广团队(设施设备、农资、种植技术输出、蔬菜销售批发渠道、大商超终端柜台渠道、售后技术指导、服务)将寿光模式的“圣经”输出到全国各地。其中稍有名气的甚至被各县市政府聘请为地方专家顾问,参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制订,并承接优质农业示范工程,获取了相当大的经济利益。
5)源头品种筛选的长久影响力。各地虽然都在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产能规模不断放大,但每年仍旧会从山东大批量购买种苗。(国内外80%左右的蔬菜种子公司在寿光均有育种育苗种植示范基地)
2、寿光圣地
1)全国朝圣山东寿光,给山东带来了莫大声誉和影响力。源于分散在全国10000多强大的山东帮的强大推荐力和主导力,寿光当地的育种育苗产业技术、反季节蔬菜大棚种植技术、非常成熟,带动了周边县市的蔬菜种植产业,也间接让山东的育苗大中小企业基本都能生存的很好。这源于模式输出的推广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发挥,寿光的神话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吸血”,吸蔬菜产业薄弱地区的血。
2)寿光农业主要集中在设施农业和反季节蔬菜上,是国内设施农业的典型代表。寿光南,青州东北、昌乐西北,是中国最大的大棚集中区,这是寿光模式的最好证明。寿光大力鼓励发展的是冬暖式大棚,不是玻璃温室和连栋大棚,从投资角度来看,显得更符合国情、接地气,深得地方政府欢心。选择寿光模式是政治正确,不用冒什么风险。我国农业由于跨很多纬度,地形环境条件多样,基本上什么模式都有。但学习寿光模式的地市则陷入了各种各样的本地化问题,越来越难以摆脱寿光模式的烙印,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3)寿光蔬菜的名声靠的是规模大、品种多、技术好、质量佳,寿光模式的成功靠的却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攀升。随着全国各地都在建设温室大棚,从种植面积、品种到产量来看,冬季蔬菜市场达到饱和,寿光的星光略有黯淡。但寿光不断在转型,整合资源重塑规则,在育繁推一体化和标准化方面屡出重拳,勇攀上游,在育种育苗领域再次掀起农业变革,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头。
3、寿光产业思维
1)全产业链思维。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帮助农民解决标准化问题和销售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农产品打开市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依托现有国家大量的农业补贴,针对各区域有效开发,形成育、种、产、销、品牌、渠道、物流等一体化服务工程,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问题。
2)国情思维。寿光蔬菜设施农业坚持走以低成本、低投入、高效益为主的道路,降低了推广门槛,真正走进了农民的心中。另外,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不懂农业,寿光扮演了指路人和专家顾问的角色,直接间接掌握了不少政府关于地方农业发展的行政指导权。
3)标准化思维。寿光知道要保持名声不坠,必须要走蔬菜标准化道路,掌握标准就是掌握话语权。在全国蔬菜标准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从顶层设计、规划建设、推进措施等层面做了全面的部署,将以寿光为中心,总结提炼出一套成熟的标准化模式(蔬菜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和推广基地、推广使用标准等),在全国推广应用,整体提升蔬菜产业水平。
4)核芯思维。随着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研发中心在寿光建成启用,打造蔬菜产业的“中国芯”逐步成为现实。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农业农业村部种子检验寿光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等国字号平台、7家省级种业技术研发中心以逐年提高自主研发种子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全力打造“全国蔬菜种业硅谷”。 目前,寿光种子研发经营企业达到433家,年总销量6.3万公斤,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由10年前的40%提高到现在的70%,成为中国最大的蔬菜种子研发地。
4、寿光育苗模式的启发
1)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本地化育苗。国外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蔬菜产业基本实现了工厂化育苗、供苗,设施上多选择玻璃温室、连栋温室。而寿光这里主要是土棚育苗,只有大中型育苗场才配备一定面积的玻璃温室进行育苗。近年来,由于育苗市场的井喷,育苗场采用玻璃温室设施的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2)国内市场细分和寿光蔬菜产业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处于产业下游的寿光人不甘于产业阶层固化,为谋求更高的市场地位和利润空间,主动迎合并引导产业细分和升级。历经十年时间,寿光完成了从蔬菜批发集散地,到蔬菜种子集散地的转变,发达的育苗业已颠覆传统的种子销售模式。
3)寿光的育苗产业链由优质种苗、品种筛选、大棚营建、农资供应、技术服务、订单农业、产品包销兜底等环节组成,设施种植技术较为成熟。借力产业升级的契机,种苗已经商品化,农户购买种苗的习惯已逐渐养成。
4)寿光目前有育苗场300多座,年育苗量达16亿株。其中1000万株以下育苗场的约占85%,1000万株-3000万株的占10%左右,3000万株以上的约有20多家,年育苗量亿株以上的也有2家。规模育苗企业基本都是种植大户,有自己的种植示范基地。他们不但从事育苗种植,还从事温室建设工程、设备供应、农资供应、种植技术输出指导和蔬菜销售。从规模产值情况看,实际上国内育苗企业单育苗这一项,年产值很少有超过8000万元的(以安信种业连续三年的年报数据计量),大部分在1000万元以下。
育苗场经营者大部来自于原工作育苗场离职创业人员,还有少部分是当地的种植能手。从业人员则为本地老家亲戚、邻居和周边县市老年人。实生苗依托技术人员自主育苗,劳力配合。嫁接苗则临时雇佣熟手,根据嫁接数量计算日薪。种植基地里大部分劳力是临时聘用制,非合同用工,收入根据淡旺季和工作量随行就市约定,这部分劳力年龄一般在55-65岁之间。
5)寿光育苗场走的是“种植基地+示范体验基地+育苗基地”的经营路线,农户可以提前去观察了解种苗以及试吃。在满足自身种植基地的用苗需求外,本地农户、周边农户以及外省农户是商品种苗的主要客户。
6)育苗产业链上游的育种制种企业或农科院成为决定育苗场商品种苗品质、市场号召力的重要推手。对于大中型育苗场,种子企业或合作,或参股,或直供,通过多种方式深度参与。国内种子30强企业基本上都在寿光建立了自己的办事处、育种中心和示范育苗场。种企自设的育苗场仅占寿光育苗业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本地企业建立的专业化育苗场。
设施农业在中国,凡是以政府一力主推的,大概率会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历史大数据的统计。玻璃温室大范围一哄而上的建设结果也变相证明了这一点。而政府扶持农民、由农民主导的往往会取得局部或整体的成功。寿光人证明了这一点。农业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现在主力的合作社和企业则囿于规模和盈利状况,不敢大举投入。而讲情怀、要政策的社会资本一味追求高投入、高效益、高补偿,无法安心为农,烂尾的结果可想而知。农业本身经营的好坏,还得靠经营者不断的探索,补贴不是农业企业长久的生存之道。另外,无休无止的补贴让政府很是头疼。一补就灵,不补不行,现在也是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