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家园,看我绿水青山“吉安样板”。
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吉安特色典型经验、可复制推广的成熟模式,发出吉安声音、展示吉安形象,市生态文明办围绕试验区建设成效、改革制度成果、优秀典型案例等内容,发布了《吉安市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第一批)》,共19项。其中,2项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15项入选“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示范经验优秀成果名单”的典型经验。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绿色发展经验。近日,本报整理《吉安市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中部分成果,推出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系列报道之一、二,全面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吉安经验”,借此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动力,努力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等方面多出亮点、多出经验、多出样板,推动我市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走前列。
推广名片:万安县创新地方和央企合作机制推进城乡污水治理
主要做法:作为长江流域支流赣江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先行者,万安县增强保护意识,压实工作责任,以保护为目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三峡牵头、各央企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实践城镇污水治理新模式,聚焦“厂网一体”治理模式、价格机制商业模式、政企互利共赢合作模式等城镇污水治理模式,打造污水治理行业领域样板工程,实现“万安模式”,形成“万安效应”。
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分设了项目前期申报组、项目建设组、监测验收组和沟通协调组,并抽调12名技术骨干组建了工作专班,全力配合三峡集团推进项目建设。
在规划编制上,聘请了高资质规划单位编制了《万安县农村生活污水专项规划》,分县城、乡镇、农村三个层次,全区域布局污水规划,明确一套模式、两种技术的建设路径。一套模式,即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有效降低了政府投入成本。两种技术,即按照人口地形,主要采用动力和非动力两种建设工艺,方便后期运维成本节约。
在项目推进上,充分发挥三峡集团专业资源优势,汇集规划设计、投资运维、建设、金融、研究、咨询等全产业链优质企业组建联合体,各阶段相互融合,共同合作开发项目,实现投资、设计、建设、运营阶段的全生命管理周期。通过设计先行、精细管理、运维出彩三大手段保证运维效果,实现投资利用最大化,形成政企互助,运维期间与长江11省市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调的格局,破解城镇污水
治理难题,达到生态赣江最美岸线,最终将万安项目打造成区域优质的示范性项目。
工作成效:该项目总投资约3.7亿元,服务范围涵盖全县19个集镇圩镇10.6万余人,新建雨污水管网134公里,建设及改造污水处理站22座,处理规模达1.07万立方米/天。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4个乡镇项目基本完工,其余乡镇管网完成90%,污水处理站完成50%。项目建成后,服务区域内实现无生活污水直排口,服务范围内居民生活污水近期(2025年)
收集率不低于85%,远期(2030年)不低于95%,收集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排放,将近一步改善提升万安县内水环境质量,更好地保护万安湖“一湖清水”。
推广名片:吉安市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助推畜牧业绿色发展强
主要做法:吉安是生猪传统养殖市,也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市。2017年以来,受环境污染整治、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市生猪产能迅速下滑。面对危机与挑战,市委、市政府化危为机,果断决策,勇于创新,“三面”发力打造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
咬住一个目标。按照“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总目标,双向发力,优化产能。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对于环保、防疫条件达不到法律法规要求且无法实施改造的,引导退出;另一方面“以退为进”,创新开展现代化生猪生态养殖场建设,引进落地先进产能,通过新旧产能转换,淘汰落后产能220万头,引进发展先进产能380万头,实际增加产能达到160万头,为生猪稳产保供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握两个关键。一方面,把握“三个一流”的规划设计关键。配套高标准粪污处理系统,采用“固液分离+混凝初成+厌氧发酵+气浮+消毒处理”等技术,做到环保水平一流;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广运用自动化、智能化先进设备,做到养殖技术一流;将生猪养殖与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结合起来,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循环发展,做到生态效益一流。另一方面,把握“两个统一”的施工建设关键。建设“生猪养殖区、废弃物处理区、有机肥生产区、有机种植区”四大功能区、建设面积1000亩以上、一批次饲养生猪2万头以上的统一建设标准;坚持采取猪源、供料、防疫、经营和废弃物收集处理统一的管理模式。
强化三大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的规范生猪养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养殖小区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建设指导方案》《建设审批办法和规划建设方案编写指南》等相关文件,全力争取省里协调解决了全市6000亩林地指标。三是强化投入保障。将生猪标准化等项目向养殖小区集中倾斜,吉安县还为每个场安排630万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资金;将生产、防疫等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市、县财政在省级引种补贴的基础上,还对引进的种猪和能繁母猪给予600元/头的补贴;创新以经营权、养殖圈舍、保单和生猪活体等为抵质押贷款的信贷政策,全市养殖小区共贷款6.85亿元,大力招商引资,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40亿元;引入商业险保险加码,对育肥猪、能繁母猪的保费保额提升为3倍,有效解决了小区建设资金投入问题。
工作成效: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通过沼气发电资源化利用、制造有机肥就地消化等方式,对生猪养殖粪污等废弃物进行闭环管理,循环利用,把传统散养模式的“废”变为宝。目前,全市38个养殖小区全部投产运营,完成投资额59.46亿元、建成栏舍面积139.59万平方米,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为96.52%、100%、100%,努力走出了一条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有效破解了“三大”难题。
推广名片:吉州区坚持“三轮驱动”建设“三类家园”
主要做法:吉州区是我市中心城区的主城区,共有美丽乡村建设点745个。近年来,吉州区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综合环境治理、绿色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培育“三轮驱动”,全面建设美丽、富裕、温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城市后花园”,成功获批全市唯一、全省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打好环境综合治理“组合拳”。以“双创”(创文明城复审、创卫生城复审)为契机,全面开展清洁村庄行动,城乡环境有效改善。共清理卫生死角3110处,生活垃圾1455吨,田间地头、沟渠塘的废弃物1380吨,整治乱搭乱建244起,拆除危旧土坯房1.64万余平方米,查处农民违章建房87起。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2020年完成改厕4057座,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大力开展“八乱”整治,清净整洁彰显在每一处角落,高标准打造S442、S222、S223三
条贯通城乡的发展路、民生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抓住绿色产业发展“牛鼻子”。牢固树立绿色的资源观、开发观,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打造“生态+”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手,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总数分别达38家、174家和155家,井冈蜜柚、有机蔬菜、绿色大米、花卉苗木四大特色富民产业达6.5万亩,特别是全区蔬菜面积增长4200余亩,新增蔬菜设施和面积为历年之最。依托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位优势,提供生态有机的优质农业原料,成功引进知名食品加工企业20余家,构建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主动融入井冈山农高区一体发展,全力打造都市田园观光区,农旅融合新业态不断提质升级,全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全面提升乡风文明“软实力”。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既重塑形,更重铸魂。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动,以良好家风激励群众向善向美,倡导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打造了“党建+乡贤馆+环境整治”的新样板、新典范,实现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促共赢。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区各建设点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建立“日巡、周查、月考核、季表彰”长效管护机制,开展“美丽乡村·模范村民”评选表彰等活动,以身边榜样引导身边人。
工作成效:按照乡村振兴目标要求,以生态优先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改善乡风文明,奋力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2020年投入近10亿元,聚焦“七改三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3个特色村点、81个标准村点、205个整治村点和2条示范带建设,打造2个风景林示范点,创建4个森
林乡村示范点,镇域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村污水处理率达31.2%。
推广名片:遂川“五头护水”河长制推动流域综合治理新成效
主要做法:2017年,我市开展全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重点实施河流通畅工程,着力打通“断头渠”、疏通“淤塞河”,打造一批“优生态、美环境、兴产业、惠民生”示范流域。遂川县创新探索选取蜀水河为试点,构建“五头”(源头、地头、山头、岸头、户头)护水生态管护体系,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紧盯环境质量不放松。全县投入近500万元建立并完善遂川县智慧河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到今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主要地表水体覆盖率达100%,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10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万元GDP用水量比2016年下降25%。
严把河湖污染源头关。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
防控和统防统治;利用现有沟、渠、塘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6%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97%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99%以上,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强化组织体系抓落实。全面实行“党政同责、部门协同、全民参与”,形成了河湖长制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全县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现有县乡村三级河长511人,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1074人,实现了全县河库和重点塘渠全覆盖。其中贫困户河道保洁员464名,进一步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
积极宣传引导浓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河长制的宣传,让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鼓励公众参与,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推广,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全社会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工作成效:全县按照全域旅游规划思路以蜀水为轴,沿沙河村景为点,整合蜀水流域景点文化特色,串点成线,全力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以蜀水旅游规划“蜀水一日游”为主题,对蜀水遂川段全境旅游进行规划设计。五斗江以“红、古、绿”为特点,开发了红六军团出发地——郭维经故居——杨梅洲旅游路线;衙前镇以“古、绿”为特点,开发了段尾(古罗汉松群落)——茶盘洲(古楠木群落)——彭氏老屋旅游路线;双桥乡以“渔耕”绿色田园文化为背景,全乡打造了13个特色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