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1、杀人蜂,又叫非洲杀人蜂、是膜翅目蜜蜂科的不同种类杂交产生;在中国国内,胡蜂和蜾蠃也有致人过敏,休克或者死亡的事件发生;但胡蜂属于膜翅目胡蜂科;杀人蜂是由非洲普通蜜蜂跟丛林里的野蜂交配发育繁殖出来的新品种。具有对人畜较大的杀伤力,非洲蜜蜂主要造成的危害在于其攻击性。在参考资料一里提到,它们的攻击行为可能跟信息素的分泌有关。 杀人蜂(蜜蜂类)是一种食草动物,而胡蜂和蜾蠃是靠捕食害虫和其它一些蜜蜂为生的,他们都有取食花粉的习性。这些蜂本身,也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有益的昆虫,由于它们往往以森林中的各种害虫为捕食对象,因此对防治森林病虫害有很大的作用。
蚤蝇是蜂类的克星。这些蜜蜂在野外大量繁殖起来,攻击人畜,科学家认为,杀人蜂生活在非洲,那里的天敌很多,如果不主动发起进攻,就会被其他动物消灭。在艰难的生涯中,经过自然选择,那些富有进攻性的群蜂得以保存下来,繁殖后代。它们成群结队,来势凶猛,许多动物见了,闻风而逃,就连狮子也无法对付它们。
2、虎头蜂,又名黄脚胡蜂、黄马蜂,是膜翅目胡蜂科胡蜂属昆虫。虎头蜂前胸背板侧面具横皱(有些小职蜂不大明显),后足胫节长刚毛稀少,颅顶黑色或黄褐色,腹部第4背板端部常有1条宽黄带,腹部末端有螫针,连接着毒腺。因为头大得像老虎,性情也凶猛得像老虎,身体长有虎斑纹,所以人们就叫它“虎头蜂”;又因为虎头蜂窝巢形状很大,像鸡笼一样,所以又叫“鸡笼蜂”。
虎头蜂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栖息在平地至大约1500米以下的山区,有的筑穴在树枝上,有的则在地窟内。小的蜂巢中有数千只虎头蜂,大的巢中多达数万只蜂。虎头蜂是杂食性昆虫,幼蜂吃其他昆虫的幼虫,而成蜂吃果实和树木的汁液。虎头蜂每年4~5月开始产卵,6~7月形成成蜂,10月成蜂可外出觅食,遇到食物缺乏时,同类中也会发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冬季寒流过境以后死亡。
虎头蜂性情凶猛,不会主动攻击人,秋季易发生误伤情况,野外活动应避免主动攻击虎头蜂、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不喷涂香水等、尽量着长袖长裤戴帽子等。若发生叮咬及时冰敷,当下不要即刻后拉毒刺;过敏体质人群可提前预备一些消炎或类固醇药物。
虎头蜂栖息处都不在高山,而都是在平地至大约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山区,有的筑巢在树枝上,有的筑巢在地窟内,小的巢中有数千只虎头蜂,大的巢中多达数万只蜂。
3、牛角蜂头黄色,胸棕黑色,有绒毛;腹黄黑相间,腹呈圆锥形,有三根毒针。
牛角蜂在气温低时,全部离巢,一般迁居至墙缝、树洞、石洞、灌木丛、草堆等比较温暖处避寒,常数十、数百只蜂王不食聚拢抱成一团度过寒冷的冬季。春秋气温低时,由于出果较晚,一般每天在8-18时出巢活动;夏季和气温较高时可整日出巢;进入冬季停止繁殖和采食活动。大部分不会主动攻击人畜,除非有意或无意地刺激、伤害了它们,才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性喜欢甜性物质,主要采食瓜果、花蜜和含糖的汁液,捕食其它昆虫。一年常可发生3代,有些种类发生1-2代,在秋季交尾受精后进入越冬期,以受精雌蜂过冬。
在皮肤内,如有必须用消毒针将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黄伤的部位,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涂些食醋或柠檬汁。如果发生休克,在拨打“120”电话后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伤者的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被毒蜂黄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喜欢甜性物质,主要采食瓜果、花蜜和含糖的汁液,捕食其它昆虫。春秋气温低时,出巢较晚,一般每天在 8~18时出巢活动;夏季和气温较高时可整日出巢;进入冬季停止繁殖和采食活动。大部分不会主动攻击人畜,除非有意或无意地刺激、伤害了它们,才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有些种类对接近其巢穴15m以内的人畜都易发起凶猛的攻击,其所造成的危害在世界温带、热带地区都相当严重。
4、日本大黄蜂又名大麻雀蜂,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科胡蜂属昆虫。成年日本大黄蜂体长约1.6英寸,翼展约2.5英寸。其体形是世界上所有蜂种中最大的;再加上它锋利而有力的上腭;致命的毒针与毒液;毒性在所有胡蜂中居首位。
日本大黄蜂主要分布于日本的山林。日本大黄蜂一生营巢而居。一般气温在12~13度时,日本大黄蜂出蛰活动,16~18度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度时越冬。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不动。有喜光习性。风力在三级以上时停止活动。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在500米范围内,日本大黄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蜜蜂、小黄蜂以及一些大型昆虫是日本大黄蜂的主要食物,日本蜜蜂是其天敌。蜂群中有蜂后、工蜂(雌性)和雄蜂。蜂后为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们把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到交配时分次使用。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蜂后一天大约能产25枚卵,这些卵只需一周左右就能发育成幼虫。工蜂担负着养育幼虫的责任。
日本大黄蜂(蜂后)—众蜂之梦魇,体形庞大,毒性无二,素有“来自地狱的大黄蜂”之称。日本大黄蜂的毒液是一种可分解人体组织、腐蚀力极强的酵素。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轻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烦躁不安、昏厥等不适,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喉头水肿、气喘、呼吸困难、昏迷,最终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衰竭而亡。
5、地雷蜂,颜色棕黄色,体长3-5厘米,是蜜蜂中较大的品种,其多产于我国江西、广东、海南等热带地区的山区丘陵的丛林地带,其经常将把蜂巢筑在地下,蜂巢呈宝塔形,层层叠叠,直径半米到2米不等。地雷蜂飞行时发出强烈的嗡嗡声,声音非常响。地雷蜂之所以有这个独特的称呼,是因为它巨大的毒性,人被它叮咬一口,创口会像被地雷炸伤一样血肉模糊,在几分钟之内,人会感到眼睛发黑,口鼻麻木,不到半个小时,伤口会疼痛难忍,疼痛时常会使人昏厥,疼痛会持续7-10个小时,如果被叮咬2、3口,则有生命危险。
6、洞夜胡蜂是一种生性凶残的胡蜂种类,它们有着大夜蜂,洞夜蜂,毛夜蜂,黑夜蜂等多个名字,是一种爬行类动物,它们原本来自中国长江以南的地区,在云南分布颇为广泛,栖息于海波在1500到2500米左右的密林山区,拥有着堪比金环胡蜂的毒性,甚至超过金环胡蜂,且拥有极强的抗毒能力。
7、金环胡蜂属于膜翅目,胡蜂科。雌蜂体长约40毫米,工蜂体长25毫米,雌蜂体黑褐色,头部橙黄色,额片前缘弓形,中央凹,两边突出;触角12节,膝状,暗褐色;中胸背部中央有很细纵沟;翅膜质半透明,前缘脉和亚前缘脉黑褐色;腹部黑褐色,第一、二腹节中央及后缘黄色;雄蜂较小,与雌蜂相似,体上被有较密棕色毛和棕色斑。
金环胡蜂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辽宁、吉林、山东、河北等省、自治区。金环胡蜂主要啃食成熟的果实,吸取糖分,残留果皮、果核。金环胡蜂营社会性生活,以受精的蜂后在树洞、墙缝或岩缝等处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蛰活动。每头蜂后各筑1个蜂巢,同时将卵产于蜂室棱角处,每室1粒,卵期7天左右,以7-8月繁殖最快。蜂后主要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工蜂的任务是筑巢和喂饲幼虫。
此外,金环胡蜂含有丰富的钾、磷、硫、镁、钙等常量元素,特别是钾的含量很高;微量元素铁、锌、硒,而硒具有可解重金属砷的毒性和抑癌抗癌等生理作用。金环胡蜂凶猛,触动蜂巢,常群集蜇人,疼痛难忍,如不及时抢救,常致人命。金环胡蜂主要危害葡萄、苹果、桃、梨、山楂及柑橘等果树,所以需要及时采用人工防控、物理防控、药剂防控的预防控制措施。
国内分布面较广,北起吉林(长白山),南至台湾及广东、广西、云南南缘,东接国境线,西向沿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延安)、甘肃(庆阳、陇南地区)西斜,折入四川、云南,止于盆地西缘和横断山系东侧,是胡蜂科中常见种类之一。
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北海道一九州)及欧洲(法国)。
8、黑绒胡蜂是最危险的胡蜂之一,别称黑腹虎头蜂、黑绒虎头蜂等,在生物学分类上被划归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胡蜂科、胡蜂属,广泛分布于全国低、中海拔山区,因攻击性强且常致人死亡而又被称作杀人蜂。黑绒胡蜂最典型的特征是腹部几乎全黑色,胸部背板呈红黑色,体表密生绒毛,各脚前段呈浅黄色或棕黄色,体长因蜂型(雌蜂、雄蜂、职蜂)不同而不同,其中雌蜂体长约30~32毫米,雄蜂体长约21~23毫米,工蜂(职蜂)体长约20~22毫米。黑绒胡蜂是社会性群居昆虫,蜂群由雌蜂、雄蜂和职蜂三型蜂组成,其中雌蜂负责产卵和哺育第一代职蜂,雄蜂负责与雌蜂交尾且交尾后不久便死亡,而职蜂则负责群体内几乎所有的劳作,例如修筑蜂巢、饲喂幼虫、采集食物、守卫蜂巢等。
9、黄脚胡蜂是膜翅目胡蜂科胡蜂属昆虫,又称红马蜂、虎头蜂、黄马蜂。雌蜂体长15毫米左右,黑色;触角赤褐色;第2鞭节以下背面为黑色;颊、后头、颜面下部为赤褐色。
黄脚胡蜂分布于朝鲜,韩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门,欧洲。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各地。以蛾类、蜻蜓、蝇类、蜜蜂、蝗虫等昆虫为猎物,也以大型动物生肉为食。9月下旬新蜂王和雄蜂羽化,雄蜂先于新蜂王1-2天羽化出巢,等待新蜂王出巢与之交配;交配后的新蜂王寻找越冬场所进入越冬,翌年3月末至4月初陆续开始出蛰活动,约3天后开始选址营巢产卵,营巢期为7个月。卵期4-6天,幼虫期9-12天,蛹期10-13天,4月末至5月上旬为第1批成虫羽化,随后蜂群进入繁殖盛期。
黄脚胡蜂是野生药用植物的有效传粉昆虫及对农林作物有高效控害能力的天敌昆虫之一。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人工养殖、销售等产业对改善和提高中国西南部山区人民的人均生活水平以及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10、黑盾胡蜂是膜翅目胡蜂科节肢动物,又名洋鬼子、黄胡蜂。雌蜂体长21毫米。头较胸窄。触角柄节背部黑色,腹面淡黄色,鞭节背面黑色,腹面锈色。前胸背板中部隆起,黄色,中胸背板黑色,小盾片黄色。并胸腹节与小盾片相邻处黑色,余黄色,形成“Y”形纹;前、后胸侧板、翅基片、足黄色;腹部除第1节基柄处和第2节基部黑色外,余黄色;第3-5背板中部两侧各有1个棕色小斑。后小成盾片五边形,端部中央有角状突起。雄蜂近似于雌蜂,腹部7节。
黑盾胡蜂在分布于印度、越南、法国,在中国见于云南、河北、陕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西藏等地。多筑巢于树枝和灌丛中。每年5-10月为活动盛期,11月开始成虫陆续躲避至室内墙角、树洞等无风向阳温暖处越冬。经常在多种人工林中活动。成虫喜访花吸蜜,捕食粘虫、玉米螟、菜青虫等害虫。中国闽南山区1年可发生5-6代。
黑盾胡蜂是很多害虫的天敌,对农林果业的发展有益。
在田野和林间较为常见。据在广西钦州三十六曲林场观察,蜂群在挂放鸟箱内过冬,根据这一特性,可采取保护过冬措施,有利次年繁蜂。此蜂喜食多种植物的花蜜和松毛虫幼虫。寄主为菜青虫、棉铃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