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全国正式“出伏”,但地处华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气温依然居高不下。然而,即使在高温环境中,田东县印茶镇立新村的蚕农可以继续在养蚕大棚中忙碌,这是因为蚕房中配套建设了水雾喷淋循环系统,夏季养蚕有了更好的设施条件。今年,立新村的桑蚕合作社预计可收获5吨蚕茧,年收入达20万元。

广西农村大棚养殖技术_广西大棚种植基地_广西温室养殖大棚工程

立新村出产的雪白蚕茧。周金鹏 摄

养蚕比养猪“短平快”

“现在夏天也能养蚕了,数量比春蚕和秋蚕少一些,但夏天也能养4批,增加一些收入。”苏美先是印茶镇立新村创富种桑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自今年清明节前后开始养殖第一批春蚕后,她几乎每天都在蚕房忙碌,“现在养的是今年第8批,这两天准备开始喂桑叶,喂5天后就能‘上簇’吐丝了。”

说起养蚕,印象中总会想起“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的江南地区。事实上,江南是我国桑蚕与丝绸业的起源地,但早在2001年前后,我国的养蚕中心就已经“西移”至广西。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广西种桑养蚕涉及12个市71个县82.4万户农户,桑园面积293.12万亩,约占全国25%,蚕茧产量37.87万吨,约占全国53%。也就是说,广西的蚕茧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和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脱贫摘帽之前,立新村是有着164个贫困户的贫困村,主要产业为种甘蔗、玉米和稻谷。苏美先告诉记者,2018年有养猪的扶贫项目来到立新村,但通过市场调查和风险评估,村里发现养蚕比养猪更适合,“养猪成本高、周期长,养蚕更加‘短平快’,能尽快脱贫致富。”

广西农村大棚养殖技术_广西大棚种植基地_广西温室养殖大棚工程

田东县农业农村局在立新村为合作社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周金鹏 摄

2018年,立新村的创富种桑养殖合作社正式成立,在桑蚕镇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2019年春天,村里正式开始养蚕。

全年可收获10-12批蚕茧

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养蚕期从每年的3月可以一直持续到10月底。

据了解,养蚕合作社自2018年开始种植桑树,现有种植面积达300多亩,计划到明年,种植面积将达到500亩。

今年3月底,第一批蚕苗来到立新村的蚕房。据苏美先介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共有社员59人,定期为农户提供蚕苗,农户将蚕宝宝从三龄蚕养到五龄蚕约需15天,“清明节前后养殖第一批,国庆节后是最好一批,一年能有10-12批。”收来的鲜蚕茧,由合作社统一销往邻近的平果市。

广西农村大棚养殖技术_广西温室养殖大棚工程_广西大棚种植基地

合作社社员采蚕茧。周金鹏 摄

除本村村民外,立新村周边的那板村、巴麻村、百城村等村子也有养蚕户,“每个村差不多有3-5户,合作社和他们也有交易和帮助。”苏美先说,今年蚕房中加装了小型的喷洒式水雾喷淋设施,能有效降温,即使在炎炎夏日也可以顺利养蚕,实现增收。

田东县全年鲜茧产量可达130吨

说起养蚕为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苏美先算了一笔账,养一“张”蚕,约有5.2万只,一批可以收获180-200斤蚕茧,目前鲜蚕茧的市场价为一斤25-30元,每批就能获得约5000元的收入,如果全年坚持养完10-12批,一年下来收入能达5万元,但过去依靠种植甘蔗和玉米,收入远没有这么多。

广西大棚种植基地_广西温室养殖大棚工程_广西农村大棚养殖技术

立新村出产的蚕茧。周金鹏 摄

苏美先告诉记者,田东县并非当地的桑蚕主产地,但立新村的合作社中有不少社员是依靠养蚕顺利脱贫的。今年,合作社预计能生产蚕茧5吨,收入约20万元。

记者从田东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2021年7月底,田东县今年的种桑面积为4016.5亩,发蚕种量1708.4张,鲜茧产量76.36吨,预计到年底,鲜茧产量可达130吨。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