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5月26日电 为深入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福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围绕省委省政府“大扶贫”战略工作要求,贵州省质监局立足发挥服务桑蚕产业发展,提出“认清两个基础、认准四个优势、服务四个问题、落实四项措施”工作思路,进一步为我省蚕桑产业发展搞好服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基层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认清蚕桑产业两个较好基础。一是蚕桑产业基础较好。贵州省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曾经是全国四大柞蚕产区之一。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近、远期蚕桑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支持,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二是蚕桑产品品质较高。我省出产的蚕茧质量很好,位于全国的前列。蚕茧清洁度和洁净度好、出丝率高,生丝具有茧丝纤度细、一茧丝长长的特点,深受加工企业的喜爱,较多省外桑蚕公司在贵州建有的桑蚕基地。目前,我省桑树种植面积已达到20万亩、桑蚕养殖户达到2万来户、年产蚕茧2千余吨。

认准蚕桑产业四个发展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势。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每年的4—10月都可以养蚕产茧,生态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蚕桑产业的发展。二是资源总量优势。全省每亩桑田平均养蚕收茧150公斤,收入6000元左右,与茶叶、烟叶产业相比较,虽然单产效益不及,但该产业具有不受区域限制及不受土地条件限制特点,能充分发挥全省宜林荒山荒地1042万亩的优势。三是人力资源优势。蚕桑产业具有桑树寿命长、摘桑养蚕劳动强度不大的特点,结合贵州农村地区留守人员劳动力足够支撑的实际情况,蚕桑产业可发展为一种为农村留守群体提供快速、高效、稳定经济收入的渠道。四是发展前景优势。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有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拥有比较稳定的茧丝和丝绸需求市场。蚕桑产业还高度切合当前绿色发展理念,蚕蛹为高蛋白食品原材料,桑叶为桑芽茶原材料,桑果为桑果果酒原材料,桑树园为绿色郊游资源,等等。

服务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四个问题。一是服务蚕桑业基础设施不足、抵御自然风险不强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联合农业、林业部门力量,举办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培训班壮大蚕桑业从业人员知识技术能力,推动提高蚕桑业科学化种养殖水平;二是服务蚕业发展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发挥标准化部门优势力量,提炼传统蚕桑行业优点结合当前市场要求,制定技术标准,推动蚕桑产业逐步向蚕桑标准化种植、桑蚕标准化养殖、蚕桑产品品牌化生产靠近;三是服务桑蚕产业群众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积极争取国家纤检局优惠扶持政策,培育蚕桑致富带头人带头致富、带动致富、带领致富;四是服务蚕桑产品开发不足的问题。发挥地理产品、名牌产品、产品质量检测优势,引领行业领先公司开发出贵州名牌、贵州品牌,高起点推动蚕桑产品深度开发。

搞好四个方面的服务工作助推蚕桑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协调多部门合作,及时解决蚕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努力做好做大我省蚕桑业基础,做优我省蚕茧质量,奋力推动蚕桑产业成为我省继烟、酒、茶、民族医药、旅游以外的又一张名片,为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添砖加瓦。二是引导名优企业加强对蚕桑业综合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蚕桑产业上下游产品开发力度,将传统的桑蚕生产改造提升成为现代蚕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协调质监、农业、商务、科研等职能部门加大对桑蚕产业的扶持,在蚕桑标准化种植、桑蚕标准化养殖、产品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提供产品便利的检验检测服务,帮助蚕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加大省局质量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帮扶力度,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产品标准要求等方面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强化质量意识、提升质量水平,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赵晓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