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洪湖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为了充分发挥洪湖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水产发展潜力,更好地突出洪湖“水产富民”及“富民工程”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民择业、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我们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调研,全面了解洪湖水产发展的现状,查找水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为打造全国淡水水产第一强市奠定基础。一、洪湖水产现状洪湖水产发展的优势1、水产养殖规模大,区位优势强。全市有国土面积251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辖区内的洪湖大湖现有面积53万亩,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湖,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其水质达—Ⅲ类,大部分湖水都能饮用。全市现有精养池70多万亩,境内河渠纵横,池塘星罗棋布,据中国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2016年9月遥感监测,我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万亩,基本形成了“四沿一带一园”的水产板块大格局。所谓“四沿”,就是沿江30万亩无公害“四大家鱼”轮捕轮放大板块,沿湖40万亩绿色虾蟹套养大板块,沿河30万亩名特水产养殖大板块,沿堤80万口网箱养鳝大板块;“一带”就是湖滨百里水生植物经济带;“一园”就是全省唯一的省级洪湖水产品加工示范园。
全市有水产专业乡镇2个;水产养殖面积过10万亩的乡镇3个,过千亩的行政村239个,占全市行政村的53%。2、水生资源丰富,水产品质优良。洪湖境内有草鱼、青鱼、鳜鱼、小龙虾、螃蟹、龟鳖等鱼类54种,野鸭、灰雁等水禽53种,莲籽、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68种。境内洪湖大湖和四大河流等公共水域,有各类水生动植物472种,丰富的螺、蚌及大量的水草不仅净化了水质,同时又为鱼、虾、蟹提供了丰盛的饵料,由于天然饵料充足,洪湖水产品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地方,可称得上是“鱼肥、虾甜、蟹鲜”,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3、水产养殖技术成熟,科技合作有力。洪湖人祖祖辈辈沿湖而居,以湖为生,经历了从捕捞到养殖的全过程,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洪湖大面积的退田还渔,开始尝试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从江花的捕捞到“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虾蟹套养、鱼鳖混养、网箱养鳝、“四大家鱼”轮捕轮放、鳜鱼专套养及虾稻生态综合种养等具有洪湖特色的高产高效优化模式在全市普遍推广,中央电视台、湖北电影制片厂等分别到洪湖将泥鳅的繁养、虾蟹混养等技术拍摄成科教片在全国推广,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致富经》栏目组曾5次来洪湖拍摄专题片,在黄金时段免费播放。
近几年,我市与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所、华农大、省水科所、省水产科技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分别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深入千家万户。4、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水产加工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年加工能力达30万吨,年产值突破50亿元,今年可望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形成了以德炎、楚江红、井力、宏业等为龙头的鱼虾加工,以得记、鱼米乡等为龙头的水禽、蛋品加工,以晨光、华贵等为龙头的水生植物加工三大加工系列,较好地提高了水产品综合经济效益。2016年10月被湖北省认定为首家省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园。5、水产品牌不断唱响。德炎水产生产的洪湖“德炎”小龙虾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创建的“洪湖渔家”生态鱼被列为全省三大水产航母品牌,在海内外强力推介,获“湖北市场畅销品牌”和“湖北旅游特产精品”称号,2016年被国家定位中国驰名商标;闽洪水产打造的“洪湖清水”大闸蟹连续四届在台湾获优良食品评鉴会金牌奖,在武汉农博会被评为“特色农产品奖”和“畅销农产品奖”,被认定为“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湖北名蟹”和“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2016年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洪湖清水螃蟹节”,去年还在武汉举办淘宝网/聚划算“万人聚蟹”暨“洪湖清水”大闸蟹网购节,30多家海内外媒体对“洪湖清水”大闸蟹等洪湖水产品进行了深度报道,洪湖螃蟹在很短的时间内价格培增,俏销海内外;晨光实业生产的“洪湖水乡”、“洪莲”系列产品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
“洪湖莲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鱼米乡集团打造的“鱼米乡”、“洪湖岸边”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鱼米乡”藕粉为“全国十大品牌”藕粉,“鱼米乡”莲子获“湖北省名牌产品”;得记公司生产的“洪湖得记”野鸭被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组委会评为“金牌奖”、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华贵水产生产的“洪湖农家”泡藕带获第九届中国武汉农博会和第十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洪城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的“洪湖大闸蟹”被国家检验检疫机构认定为出口备案基地,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井力水产生产的“双茂”鱼肉肠、世元鳖龟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的“洪湖世元”生态鳖龟等优质洪湖水产品在市场也有较高的美誉度。洪湖水产发展的特点近些年来,洪湖市坚持把水产经济作为洪湖的特色经济、优势经济、形象经济来抓,现已逐步形成养捕加并举、产供销一体化、内外贸同步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呈现“五大”特点:1、板块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开发”原则,坚持培植大基地,积极建设大板块,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建设了小港3万亩标准化虾蟹套养示范基地、滨湖7万亩洪湖清水大闸蟹标准化养殖基地、六合万亩蟹苗本地化培育基地、省级洪湖水产品加工园等,基本形成了“四沿一带一园”的水产板块大格局。
目前,全市水产专业乡镇2个,水产养殖面积过10万亩的乡镇3个,全市有水产专业合作组织301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8家,统计资料表明:6年间水产养殖面积由6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88万亩,平均每年增万亩。2、水产养殖设施装备不断加强。一是对连片开发的鱼池基本实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升级配套,坚持做到鱼池开发到哪里,水、电、路就配套到哪里,尤其注重水产板块内水利设施的不断更新、改造,形成配套。近年来,共完成投资亿元,对近百座主要泵站、重点涵闸及骨干沟渠分期分批进行了改造和疏挖,水产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二是鱼池“三机”配套。我们在全面推行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三机”配套的同时,还大力推广静态微孔增氧、水质在线监测等现代渔业设施,推动水体高密度养殖,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目前,全市“三机”配套覆盖率达90%以上。三是苗种繁育设施不断提升。全省首家多功能、工厂化年产2—3亿尾的湖北省小龙虾选育中心2016年落户洪湖小港;洪湖长河水产蟹苗咸水繁育中心利用地下卤水繁育蟹苗获得成功,年产大眼幼体1200公斤,可满足2万多亩蟹池苗种需求。四是检测手段不断完善。在争取国家投资新建并启动“洪湖市水生动物病防站”的同时,又在全省率先为全市20个乡镇区办水产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水质分析仪、显微镜、微型照相机等,通过定期的水质采样分析,提早预防,全市近两年没有出现大的水生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2016年,我们自筹资金30余万元,分别从杭州、北京等地购置水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设备2套,检测水产苗种企业和水产生产产地27家,114个样本,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100%。3、水产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我市积极推动水产养殖和加工标准化,着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洪湖水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我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黄鳝、河蟹、小龙虾、甲鱼等4个品种的无公害水产品地方标准。同时,建立了生产日志、药物残留控制等配套制度,将违禁药名称、水产养殖操作规程等固定标识在渔民工作棚上,组织编印了《水产品养殖标准化知识汇编》等资料发给渔民,指导生产。在黄家口、小港、滨湖等乡镇分别启动了小龙虾、河蟹等无公害水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辐射带动,全市标准化生产实现全覆盖。目前,洪湖水产品被认定为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标志67个。我市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淡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市”、“全国河蟹养殖标准化示范县”。目前,我们正在与海维(武汉)生物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洪湖清水”大闸蟹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获悉产品出自何地,产品投入市场前的生产环节、生活环境、水质状况、投食施肥、防病治病用药情况,产地信息一目了然。
4、产业化链条加粗加长。我市充分发挥水产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养殖环节实行全程代办制,渔民年初一张协议,年终收获一叠票子,从苗种购进到水产品销售,只需一个电话,全部由专业合作社代办,包括饲料供应、测水养水、技术指导、捕捞、运输、销售等。目前,全市从事全程代办的水产专业合作社达百家;水产加工也开始向“两头”延伸,一方面水产加工企业租赁水面建原料基地,仅德炎、晨光等加工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建自有原料基地近10万亩;另一方面精细加工向纵深发展,德炎公司通过鱼、虾的一些废弃物,生产胶原蛋白肽、氨基酸、活性钙等保健、化妆品系列产品,价值翻几番。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德炎、洪城为龙头的出口水产品加工,以楚江红、井力为龙头的鱼虾加工,以得记、鱼米乡等为龙头的水禽及蛋品加工,以晨光、华贵等为龙头的水生植物加工四大加工系列,具备30万吨年加工能力,不仅有效缓解水产品的卖难问题,又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冷链物流也发展迅速,全市建冷库86个,容量达5万吨,从事水产品运输的活鲜贩运、冷藏运输等的车辆达千余辆,可以说“身在家中坐,鱼在全国走”。我们还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中南地区最大的水产原产地批发市场,每天出入洪湖的水产品交易量近千吨。
德炎、晨光、闽洪等还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开设“洪湖渔家”生态鱼特产店和“洪湖清水”大闸蟹直营店达400余家。此外,还成立电子商务公司,通过信息、科技手段,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充分享受到洪湖的特色水产食品美味。水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运输业、饲料业、旅游业、渔需物资生产等相关行业。通过引导扶持,逐步探索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协会组织辐射型、运销大户联结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农户近10万户。5、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大。随着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市场营销手段的逐步加强,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明显提高,洪湖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不仅畅销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有的还远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如鱼米乡公司、晨光公司生产的穿心莲、藕粉、九妹鱼等产品通过网上销售、连锁化和代理制等营销手段,产品已销往加拿大、德国、挪威、瑞典等国家;德炎公司生产的龙虾、斑点叉尾鮰、青虾、田螺等,也远销到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贵水产生产的不同口味的泡藕带直销朝鲜,闽洪水产、洪城水产等也把洪湖清水螃蟹销往了香港、台湾等地。据了解,我市每年出口创汇近3000万美元。今年有望翻番达6000万美元,水产业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水产出口份额占我市外贸出口总额的80%以上。
洪湖水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1、强力推进鱼池标准化改造和板块基地建设,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按照鱼池保水深度米以上和“硬化护坡达标、排灌增氧配套、进出水分开”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渔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办法,通过不断探索水面流转形式,不仅助推水面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而且大量的城镇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水产业,又促进渔业设施建设。如:德炎水产租赁乌林镇港北垸万亩水面,投资4000多万元改造鱼池、硬化路面;六合水产租赁螺山镇颜咀等地万余亩水面,投资近200万元购置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建立疫病远程诊断、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等现代化渔业设施设备。通过大力实施“标准化精养鱼池改造增效工程”,已建成一大批“吨鱼塘、万元池”基地,六合、长河等11个水产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给力实施科技创新和高效渔业示范建设,不断优化渔业养殖结构。充分发挥我市水产科技支撑优势,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集中解决制约水产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水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水产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坚持苗种优先,切实做大做强苗种产业,重点支持六合、长河蟹苗生产,确保我市蟹苗本地化率达50%以上;支持长江水产、华年水产等建设省级水产良种基地;继续实施“四大家鱼”等主导品种的亲本更新,使全市80%以上的亲本完成更新换代。
下大力扩充水产示范基地,鼓励水产工作人员下乡承包水面,试验示范水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优化鱼鳖混养、虾蟹套养等10大养殖模式;继续开展高效渔业创建活动,办好10个高产高效健康养殖示范样板,辐射面积达到80万亩。3、大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加工园区建设,不断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发展战略,推动优势产品向重点基地集中、龙头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基地生产与龙头企业配套。加快建设省级洪湖淡水水产品加工示范园,推进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小龙虾、鮰鱼、螃蟹、黄颡鱼等优势出口品种,扩大规模,确保加工企业生产所需优质原料。引导加工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盟合作,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支持其做大做强。加速培育渔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德炎、楚江红、晨光等龙头企业实行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有效对接。策划一批洪湖优势的水产加工项目,力争更多的水产品加工项目纳入千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范围。4、全力推行水产标准化生产,不断唱响洪湖水产品牌。推行水产标准化生产是确保水产品质量的保障。近些年来,我们先后编制洪湖鳜鱼、洪湖螃蟹等24个地方标准,在积极引导渔民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坚持举办“中国●洪湖清水螃蟹节”、“洪湖清水大闸蟹网购节。
鼓励水产企业在全国各地开设洪湖水产品直营店,成立电子商务公司,通过信息、科技手段,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充分享受到洪湖的特色水产食品美味。不断促进“洪湖渔家”生态鱼、洪湖“德炎”小龙虾、“洪湖清水”大闸蟹等系列品牌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高洪湖水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5、着力开展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保护,不断促进水产业可持续发展。按照“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发展理念,采取“江河禁捕、增殖放流、生态修复、保护区建设”等手段,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努力推进资源养护工作全面开展。加强养殖废水净化处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力度,规范增殖放流管理行为,抓好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加强渔业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切实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存在的突出问题1、水产发展氛围不浓。洪湖水产优势独特,近几年虽然有“水产富民”战略作支撑,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水产发展的氛围不是很浓。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作为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水产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发展水产的认识上存在偏颇,存在水产对地方贡献不大的思想,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不高;二是缺乏总体规划。
对水产如何布局、乡镇如何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思路不是很清晰;三是缺少针对性引导措施。渔民养殖存在“广种博收”的心理,生产形态的自发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普遍存在,水产养殖风险很大。2、政策扶持力度不大。xx年,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根据洪湖实际,按照上级要求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洪湖水产的发展。但随着阶段性的目标实现,支持水产发展的步伐有所放缓,一些好的东西没能一以贯之。一是有的政策受条件限制,没有真正落实。比如集中连片开发万亩以上的渔业养殖基地以奖代补资金、品牌创建奖励资金等难以落实;二是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没有作出新要求,原有的办法也流于形式,变成了一纸空文,束之高阁;三是与逐渐发展起来的毗邻县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3、养殖水环境日渐变差。养殖用水内控不严,乱取水、乱排水是经常的,大部分养殖基地用水存在渔农不分家,施用农药、生活污水等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养殖池内外的水质,水产养殖病害的日益严重,也是我们不注意保护养殖环境所带来的恶果之一。4、名优苗种严重短缺。河蟹苗种每年都要靠到沿海省市采购,自给率仅20%;黄鳝苗种要到湖南、安徽、江西等地采购,养殖规模呈下滑趋势;鳜鱼苗种要到广东采购,小龙虾苗种供不应求。
从目前的状况看,虾、蟹等名特优水产品群体相对个体偏小,种质有退化的迹象。5、基础设施普遍老化。鱼池标准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与现代水产业的发展不相匹配。全市水产板块基地的涵闸、泵站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沟渠杂草丛生、淤塞严重,半数以上的鱼池开挖已近三十年,池塘老化严重,呈锅底状,水深不足1米,单位面积产出率低。6、“大”而不“强”问题突出。2016年,我市养殖面积万亩,水产品总量万吨,渔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大农业比重的%,居全国淡水养殖县市之首,占比全省1/10,占比荆州1/3。但养殖的品种不优、不精。我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多、加工能力大,但加工的水平不优、不强,表面上看似乎要什么有什么,但真正意义上讲要什么又没有什么。虽然养殖品种多,但精品、名牌少;养殖规模大,但效益相对较低;养殖具备一定基础,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加工企业不少,但生产的大路货多,主要是卖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7、水产社会地位较低。水产地位低、技术力量薄弱。与洪湖全国淡水水产第一市不匹配。作为全国淡水水产第一市,水产固然是洪湖的一张亮丽名片,但由于地方政府不从洪湖实际出发,死套上级机构设置,导致主导产业地位低,不像某些地方林业是主导产业,林业局是行政局;茶叶是主导产业,茶叶局是行政局等等。
目前,洪湖水产技术力量薄弱,二十多年没有进过一个水产专业大学生,存在人员结构老龄化,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三、对策及建议为把洪湖建成名符其实的中国淡水水产第一强市,建议: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主要领导应从洪湖实际出发,在抓工业的同时,必须重抓水产。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至少一季度开展一次活动,由水产部门牵头,就水产发展的问题,会同财政、科技、发展、农业、水利、国土、交通等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二是提高水产在市绩效考核中的比例,要根据水产在洪湖大农业的比重,按实情增加考核分值;三是根据水产发展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调研活动,争取调研一次、促进一次,力争解决1-2个实际问题。2、政策扶持,部门配合。市政府应以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发[2016]13号《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为指针,充分发挥洪湖渔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出台扶持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因地制宜,明确洪湖现代水产业建设的重点方向,建立水产发展长效机制,要加大项目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开展现代渔业示范县整县推进创建活动。力争2016年洪湖市成为农业部首批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洪湖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现代水产养殖业。
按水产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配置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增强技术力量。市政府应将水产板块基地道路纳入乡村公路,统筹安排。国土部门要在“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前提下,为水产品开发开绿灯;交通部门应优先发展水产板块通道,搞好水产基地道路规划和建设;电力部门应争取国家电力低改优惠政策,确保哪里有鱼池哪里就有电;水利部门应将涵闸、泵站等设施的更新改造纳入规划,并优先安排建设项目疏竣沟渠,保证渔业基地用水排灌自如;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水产业的扶持力度,整合资金与项目,支持水产业的发展;金融部门应主动支持渔业生产,适时调整信贷收、放周期,为渔业生产服好务;公安、工商、渔政等部门要为渔民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环境,切实维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渔业生产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其他有关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全力配合,支持水产业发展。3、创新科技,调优结构。一是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人才与技术,培育一批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水产专业技术队伍;二是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河蟹、小龙虾、鳜鱼、黄鳝、泥鳅等名特优养殖品种,推广虾蟹套养、鱼鳖混养、鱼鳜混养、稻田综合种养、鱼莲共生、泥鳅专养、鮰鱼专养、鮊鱼专养、网箱养鳝和“四大家鱼”轮捕轮放等十大高效养殖模式,并得到普遍推广;三是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引领现代水产业的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水产科技示范,加大渔业实用技术的培训,狠抓水产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渔民人才的培养,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四是推行标准化生产。
要结合我市水产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编制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规程,推行无公害水产养殖标准化,努力实现“从水域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五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突出“水产富民”发展战略,提升水产专业部门的地位,加强部门建设与保障;六是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做好投入品的源头管理,推行使用无公害饲料和渔药,对生产、销售和使用违禁药物、渔饲料的行为,严肃查处。加快标准研制,完善水产标准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产地水域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的检测,开展以养殖产品药物残留、捕捞产品保鲜剂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实施水产品“产地准出”规范化管理示范,逐步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七是优化提升水产加工物流业。按照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技术应用,发展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水产加工物流区建设,培育新型多元的水产交易平台,构建现代化水产加工物流体系。4、推进渔业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完善渔业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养殖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合法合理流转机制和流转平台,开展渔业小额贷款和养殖证抵押贷款试点,加快渔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以培育现代渔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导“低、小、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中小企业以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整合,提升综合实力。
加快渔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广“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着力构建合法、有效、可操作的渔业资源管理新机制。5、加大水产原良种体系和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力度,夯实水产养殖发展基础。以在建水产原良种场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为依托,加快种质选育、设施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进一步提高疫病测报、防治、渔药检测水平,为发展高效、安全和生态养殖业奠定基础。6、保护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种质资源。要在防止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同时,下大力整治水葫芦、水花生泛滥问题,要对进排水没有分家的渔业养殖基地,养殖用水要进行人工净化处理或生物方法处理。要加强原良种水生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防止水产苗种种质退化。7、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加强对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组织渔民有效地进入市场。加大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力度,培育和建立一种有利于开展渔业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搞好技术骨干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与知名专家教授直接对接,进行技术指导,要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出台一些有利于培育市场的措施,使渔业服务体系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