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的养殖周期,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交出了一张极具“含金量”的成绩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以试验,特色苗种、生产标准、产业融合全面示范。塘间测产显示,部分试验池塘雌蟹规格达4.5两,雄蟹规格达5.5两,较常规养殖增重率近25%,有力推动了我市大闸蟹品质和效益提升。

为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12月我市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研究院基地位于阳澄湖大闸蟹的故乡——巴城镇,基地总面积440亩,全面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水质安防等一体化信息中心等,高标准实施大闸蟹产业的研究与示范。

开展大闸蟹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技术”的研究,是研究院承担的重要职责和功能。2021年以来,基地先后引进“长江3号”“申江1号”“江海21”等河蟹新品种和新品系在基地试验推广。尤其是早熟新品系“申江1号”,可比常规品种提前2周左右上市,抢占中秋和国庆双节市场高峰期,有效弥补本地市场高品质河蟹的空缺。

在养殖示范过程中,研究院还引入了苦草种植技术。“蟹大小,看水草”河蟹养殖的成败与水草的好坏息息相关,我市大闸蟹养殖通常以伊乐藻为主要栽种品种,但其不耐高温,尤其今年夏季持续高热,易造成大面积水草衰败、水质恶化,导致河蟹患病甚至死亡。研究院试验种植的苦草,具有耐热抗寒的属性,通过与伊乐藻混种,可以有效调节水质,降低高温热害对河蟹的影响。

研究院相关技术人员 王昌勃

雌雄分养也是我们重点试验的一种新模式。雌蟹、雄蟹个体大小、成熟时间、营养组成与需求有差异,通过分塘分养,可以根据个体生长科学投喂、育肥,实现雌蟹早成熟、早上市,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成立后,结合昆山养殖现状出台了《高品质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河蟹池塘生态养殖生产,确保生态养殖的河蟹具备“金爪黄毛、青背白肚”的高质量特征,达到生态、优质、高效、统一的质量标准。同时,制定出台《阳澄湖大闸蟹品质等级评定技术规范》企业标准,规范商品蟹品质等级评定的范围、等级评定指标、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商品标志、包装、运输等技术要点,推动昆山阳澄湖大闸蟹产业链标准化的实施。

研究院院长 任黎华

科学养好一只蟹,研究院还将进一步发挥所长,以项目为依托,加强科研攻关。

去年研究院公开征集大闸蟹新品种研发等23项实用性、创新性、先进性产业合作研发项目,目前第一批7个项目已成功立项。研究院将以打造一流的大闸蟹产业科创中心为目标,以推动大闸蟹产业迭代升级为导向,力争培育一个大闸蟹新品种,建立一套标准化大闸蟹绿色养殖体系,打造一个尖端大闸蟹品牌,扶持一批大闸蟹深加工企业,深度对接二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全产链标准化水平,打造产业发展院地合作新标杆。

融媒体记者 | 张 欢

供图 | 张 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