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7日电 (通讯员 张子祥)近年来,五河县新集镇积极探索“资源经济”“链条经济”“飞地经济”3种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稳定增收致富。

脱贫户王守永种蘑菇脱贫致富

资源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一是用好奖补激励。严格落实《五河县特色种养奖补实施方案》,鼓励、指导脱贫户(监测对象)依据各自种养历史、种养技术、种养现状等情况择优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以来,新集镇通过特色种养奖补激励政策,共带动139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发展乡村特色种养业,发放奖补资金38.97万元,促进脱贫户(监测对象)户均年增收约3200元。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充分利用特色产业资源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新集镇共争取667.11万元资金用于建设黄牛养殖大棚、双孢菇种植大棚等特色产业基地,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40万元,其中年增加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6万元。并通过技术指导、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30余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年增收约2000元。

三是探索一村一品。试点打造赤龙村黄牛养殖、双河村笛膜制作2个特色产业,逐步推广一村一品。赤龙村通过引进养殖企业,以“技术+资金”帮扶模式带动全村农户年养殖肉牛约4000多头、年出栏约3000多头,带动20余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年增收2500余元。双河村充分发挥“能人效应”,由笛膜制作技艺高超能人带动村庄周边100余户学习笛膜制作,其中脱贫户(监测对象)10余户,户均年增加家庭经济收入1500元以上,切实将“老手艺”转化为增收致富“新产业”。同时,2023年双河村笛膜制作能人代表荣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称号,进一步打响双河村笛膜制作品牌,助推特色产业“走出去”。

链条经济,三产融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聚力乡村双招双引。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企业支撑。近年来,新集镇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实施“雁归珠城”聚才行动,引导、动员在外企业家、各类技能人才等20余人返乡回流创业。并利用扶贫资金项目资产、衔接资金项目等招引5家省外企业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乡村产业基地,为拓宽乡村产业发展链条奠定坚实的人才、企业、资金基础。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针对入驻企业需求,镇村上下联动齐发力,几年来共协调流转农户土地1万余亩用于企业一产种养,为二产生产提供源材料。同时利用扶贫资金、衔接资金等支持,投入6500余万元建设生产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引进14家企业入驻生产加工。并在2个脱贫村建设电商服务点,采取“电商+”的营销模式,线上年销售订单超2000单,销售额超300万元,切实打通三产融合壁垒,全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三是健全联农带动机制。采取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相结合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切实增强产业链稳定性。一次分配以“企业+农户”为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技术帮扶+产品收购”为主要模式,共带动180余户脱贫户(监测对象)户均年增收2000元。二次分配以“企业+村集体+农户”为主体,由村集体利用企业年支付厂房租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大病救助,共帮助40余户脱贫户(监测对象)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飞地经济,凝聚合力打破村庄产业界限

一是完善协同化管理体系。由镇政府牵头抓总,立足全镇区位优势、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等情况,以带动村集体、农户共同增收为目标,统一谋划“飞地项目”。并明确收益分配机制,对飞地项目收入根据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优先关联脱贫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及脱贫户(监测对象)。

二是打造规模化产业园区。投入各级衔接资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746.95万元打造5个集中产业园区飞地项目,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并将全镇14个行政村按照不同分配比例予以关联,其中2个脱贫村年分配资金30余万元。同时,带动全镇30余户脱贫户(监测对象)通过“稳定务工+临时性就业”等方式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三是培育产业化农业企业。动员脱贫户(监测对象)充分利用小额信贷金融帮扶政策,通过“三合模式”与跨村、跨乡镇等优质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合营关系实现共赢。2023年以来,新集镇通过“三合模式”培育跨区域优质企业10家,帮助其解决1200余万元资金融资难问题,带动240余户脱贫户(监测对象)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