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市惠山区作家协会、堰桥街道等专程上门向种养老模范黄鹤清,送上刚出版的《堰桥匠·心——改革开放以来堰桥匠心人物风采录》一书,并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多年来对农村发展、建设等作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中华大地涌现出很多优秀劳动者,在各自平凡岗位上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改变自己命运,带领大家一起走向共同致富、乡村振兴。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科学种养模范,他就是“农民科学家”黄鹤清,并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优秀生做科学养殖“先行者” 黄鹤清1944年1月出生于革命老区堰桥乡麻岐村邹巷,自幼聪明好学,1962年6月,他以重点高中前10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他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毅然放弃高考、投笔从戎。他入伍山东济南军区某团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小岛上挖坑道、打眼放炮、运石施工等身先士卒,艰苦工作生活毫不畏惧,患上慢性鼻炎、胃病等也不下“火线”,与战友、驻地结下深情厚谊。 1965年11月,黄鹤清带病退伍回乡,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命运安排他当了一名农民。他与生产队100多人口、30多名劳动力,耕种一二百亩粮田,没日没夜“土里刨食”,仅能解决温饱,无力改变农村贫困面貌。
1968年起至80年代初,他先后兼任中小学“工农兵进校园”代课教师,在乡供销社、堰桥“三菌”场、公社筑路指挥部、橡胶厂等工作过。 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黄鹤清一直关注科学养殖新技术。1973年,他到无锡图书馆查阅书籍、自费去科研单位学习,反复实践、长年投入,掌握地鳖虫、蜗牛、蚯蚓、绿毛乌龟等生活习性,总结出科学养殖方法,解决人工养殖中诸多难点,开辟多个新兴种养殖项目,最终获得成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科技兴农范例,是远近闻名的科技创业“先行军”。退伍军人证打开“求知之门”黄鹤清一直喜欢科学,渴望用科技改变老区建设面貌。白天,他挤在“大兵团作战”挣工分,起早贪黑、种菜养猪,1970年他学习搞起发酵饲料,自己买曲种、培养基、接种箱等,节省米糠等饲料成本,喂的猪肥大、肉质鲜香,每年养猪增加到4头,翻了一倍。1973年,黄鹤清借30元钱买地鳖虫种子,在自家后院悄悄养殖。那时没有太多资料可参考,也没有别人成功经验可借鉴,一次半夜他噩梦中惊醒,翻身下床奔到养殖池旁,差点惊叫起来: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死了一大片!原来由于房基底、湿气重,虫子得了霉病,他连夜给池子垫基、换土、消毒,直到东方发白……中科院动物所、上海昆虫研究所等他去信或是“常客”。
凌晨,黄鹤清披一块化肥袋,冒雨步行30里到无锡市图书馆,《退伍军人证》是他的“借书证”:《昆虫饲养学》《动物生态学》等几十万字书籍笔记“吞食”肚里,废寝忘食忘了当兵黄挎包中2块当午餐的冷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黄鹤清一头扑进科学的怀抱,成功突破地鳖虫防病、冬季加温生长等难关,饲养面积从0.5平方米扩大到55平方米,1982年养殖收入5000多元,并带动老区农户饲养,还写出国内首本6万多字《人工养殖地鳖虫》书籍,1982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印5次,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全国闻名的“农民科学家”
80次列车在京广线上飞驰,黄鹤清身下铺塑料布,蜷缩在列车座位下沉沉睡去。这是他第三次长途跋涉外出考察蜗牛养殖。1981年,人工饲养蜗牛是一项开发性产业,这位孤独“探险者”说干就干,一次次南下福建崇山峻岭找蜗牛种,着魔似探寻“蜗牛王国”秘密。考察归来,他重新设计适合蜗牛生长环境、饵料,乘胜追击攻克蜗牛孵化率等难题,首创成活率90%以上“自然孵化法”,在全国多种科技报刊发表10多篇学术文章,并经3个月鏖战,写出《怎样养蜗牛》专著,1983年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同年,在江苏省有关部门批准支持下,发起成立“江苏省蜗牛饲养应用业余研究会”,他任副会长,名副其实“虫王”。
堰桥是“一包三改”改革之乡,1984年春耕前堰桥“三月三”乡集日,乡党委邀请堰桥第一个蜗牛养殖万元户、“致富标兵”黄鹤清,与全乡第一个创办家庭农场、第一个承包集体企业等农民们召开座谈会,热情鼓励大家在劳动致富的康庄大道上迈出新步伐,为老区开发建设再立新功。这一年,黄鹤清光荣入党,他的干劲更足了!
他接着养蚯蚓、无菌蝇蛆,消化当地奶牛场牛粪,与江苏省微生物所合作开发抗血栓“蚓激酶”。成批接种基枝藻、培育珍稀观赏动物绿毛龟,全部出口日本。1984年5月,他在家刚落成260多平方米的新房建立“农民实验室”,设计无菌室、培养室、太阳能温室等,还破格参加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2个月自费培训,购买培养皿和各种材料,试管组培名贵菊花、彩色茉莉花等,培育名贵花卉种苗数千株,精心装扮革命老区千姿百态“大花园”。“我要做养殖技术‘二传手’,让乡亲们都尽快富裕起来!”黄鹤清创业成功后,不忘帮助老区人民,笔耕不辍把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编著成书,出版《人工养殖地鳖虫》《蜗牛饲养问答》《综合养殖技术》等6本专著;有30多篇科普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举办养殖技术函授培训班,对上门求教、来信求助,都热情接待、有信必回,赠送种卵、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他西去西安,北上山东、河南,南下浙江、上海等地,一年内5次为山东老区一个大队养殖指导,2年多常驻老部队干休所养殖场技术顾问,2017年为嘉兴“白肉蜗牛”养殖基地产业化出谋策划,并热情帮助全国各地养殖专业户,带动一大批人走向富裕。
致力科普建言献策的“带头人”
1984—1988年,黄鹤清连续当选江苏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增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作为蜗牛养殖“大王”,面对全国各地大量索购蜗牛种的汇款单,他却堵住自己“财路”,奋笔疾书:“盲目发展蜗牛必须制止!”他还写出《现阶段农业改革的几点建议》等和多次向省人大建言献策,得到中央有关领导批示,并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发。黄鹤清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开展农业有机废物循环利用生态技术试验,撰写《农牧综合饲养法》上中下3卷,他写的《生态农业技术》《产值千元田种养工程技术》列入全国生态农业协作网培训教材。他前后接待从中央到地方来访、参观和学习1万多人次。1995年以后,黄鹤清筹划创作、举办大型科普巡回展览,展出内容有昆虫、蝴蝶、海洋贝类、兵器模型、航空航天模型、机器人等6大主题,共400多种、5000余件,在全国各地科技馆、展览馆、学校、公共场所等巡回展览,参观青少年、师生、家长及老区群众上百万人次,极大丰富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他被接纳为“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荣誉伴随奉献而来,黄鹤清先进事迹得到各级肯定和群众赞颂。1983年,他被评为“江苏省退伍军人标兵”;1984年,赴北京参加全国“双拥”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亲切接见;1985年,先后被评为“无锡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近几年来,黄鹤清又致力老区开发扶贫工作,关爱老区青少年学生学习、老年人生活。2020年暑假,无锡堰桥实验小学“吴韵少年”寻访江苏省劳模黄鹤清,亲耳聆听他自学成才、勤劳创业的感人故事,他之前大型科普展览品,全部无偿送给本地学校。黄鹤清从一位优秀生,转变成一位解放军战士;又从一位普通农民,逐步成长为养殖领域专家;最后又成为一位老区科技致富和科普带头人,小队员们对黄鹤清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由衷钦佩。“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如今78岁的黄鹤清,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他建立一支老年人合唱队,每逢周三、六下午,堰桥西高山吴文化公园“陶福亭”传来阵阵歌声,在他带领下,附近许多居民跟着引吭高歌、抒发情怀,构成一道幸福的老区别样风景。
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老体协通讯员 胡建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