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记者走进盛产高山生态茶的闽中之秀――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一座座雄伟的通信基站直插云霄,置身漫山遍野的绿色海洋之中,感受着移动信息化给茶乡带来的新变化,畅通的手机信号正改变着村落模样和村民生活,处处可见茶农腰挂手机上茶园、进茶厂的场景,他们时而拨打手机与外界联系,时而拿起手机查看实用农业信息,依靠手机走上了致富大道。
一部手机打开销售门路
大田境内峰峦叠翠,千米以上山峰175座,正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当地具有种植高山优质乌龙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县涉茶农民已达5万余人,现有茶田近6万亩。
但是,全县大部分茶产区都处在崇山峻岭之中,原来手机信号很难覆盖,在当地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信基本靠吼。”这个真实而沉重的比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村基础通信设施的落后面貌,也给茶农找到茶叶销售市场带来了困难。
为了让农民“打得通”、“用得好”手机,中国移动福建三明分公司按照先急后缓、以点带面的方针,每年投入千万资金用于大田县农村网络覆盖建设。该公司还将产茶区移动网络信号覆盖工程作为全年重点建设项目,同时采用多种技术设备,因地制宜地建设低功耗、易维护的农村移动基站,助农民乘上信息快车。
大田分公司经理李建辉对记者说,为帮助产茶区农民能用得上手机,去年单是屏山一个乡,就跑了十来趟,带着技术员在1000多米海拔的茶园间现场办公,解决茶农手机信号问题。一次次在高山上召开现场办公会,这被当地茶农戏称为“高峰会议”。
这两年,中国移动在茶产区建设通信基站120座,实现了产茶区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8%以上。
靠着手机,大田茶农的销售路子打开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节节攀升。去年,大田县年产干茶3520多吨,茶叶产值约3亿元,堪称当地农民增收的第一渠道,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撑。因此,该县被评为“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国家质检总局已把大田列入福建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大田县5.1万亩茶叶为第六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还将其列入全省茶业新区开发科研基地,实现全县茶业跨越式发展。
茶业局局长陈昭云告诉记者,就茶叶销售而言,以前是“小范围生产、小范围流转、小范围消化”,现在不同了,有了便利的移动通信,茶叶销售形成了“大面积生产、全国性流通和消化”的良好局面。
“旮旯村”变成了茶业新兴村
3月10日,在大田县吴山乡和洋村村头,又一座移动基站建成,使这个村手机信号达到了100%覆盖,确保了这个茶业新兴村通信畅通,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5年前的和洋村毫无名气,这个曾经贫困的“旮旯村”,村民守着黄土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2003年,和洋人看到周边一些乡村农民靠着种植茶叶走上致富路,捕捉到了商机,也种起了茶树,做起茶生意。当时,这个村子200多户人家只有几部固定电话,2005年,不少村民以每斤茶青10多元成本加工干茶,可行情却一路下跌,村里的茶农为此亏了血本。后来,他们找到原因,大家是吃了信息不畅、不了解市场行情的大亏。这让村民明白了一个道理:“信息不通,是瞎子创业。这样做下去,不仅生意做不大,没准把本儿也亏进去。”
2006年,伴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和洋村以及附近各村的移动基站建起来了,手机信号覆盖了这个偏僻山村。有远见、想致富的和洋人纷纷买了手机,生意也随着信息的日益通畅而越来越好。如今的和洋村,已是三明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个只有570多口人的小村,在以村为中心的茶叶街上,每年茶叶交易量达30多吨,产值400多万元,茶叶销到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形成了茶叶物流圈。
茶农陈德华说:“有了手机以后,只要一通电话,站在茶园里也能直接联系客户,做生意对我们茶农来说不再只是梦想。只要带着手机,需要的信息都能随手掌握,生意不会因为我们上山劳动而影响。”刚开始,老陈只销售自己种植、制作的茶叶,后来,他还收购其他茶农的茶叶,统一制作、包装再对外销售。现在,老陈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茶商了。
村主任陈德书认为:“和洋发展到今天,是占了信息致富的先机。为了生意上的需要,我们村的人经常在外面跑,因此一定要选择覆盖广、信号好的网络,才能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如今,高速路从村子穿过,我们树起了巨型广告牌,接到了不少路过客商的电话。而中国移动的‘全球通’恰恰‘通全球’!因此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选了它。”据统计,全村拥有近500部手机,97%以上使用“全球通”产品,这正是移动通信技术为和洋村民在空中架起了高速“致富路”。
“农信通”,茶农致富“百事通”
“近日会降温,加上屏山海拔较高,温度可能会降到1度至4度,要赶紧采取覆盖塑料薄膜办法,给茶树进行保温!”3月2日傍晚,刚刚收工回家的大田县屏山乡美阳村的郭曾取就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
原来,近期高山生态茶正处在长芽期,此时降温势必影响春茶收成,如果温度降得低,还可能造成茶芽被冻伤,甚至冻死;新种植的金观音也不很耐寒,若不采取相应保暖措施,可能冻坏茶树。记者了解到,大田县不少像郭曾取一样的茶农,在“农信通”短信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工作,从容地应对各种气候变化。
以2007年开始,中国移动三明分公司联合大田县农办、农业局、水利局、气象局、畜牧水产局、茶叶局等单位,在18个乡镇262个建制村,免费配置了近300台信息机,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信通信息化平台,为农民免费推出“农信通”业务。从此,大田数万茶农在生产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栽培技术、病虫防治、种植管理、销售情况、自然灾害预测等重要信息都能及时快捷地传递到农民手中,广大农民也通过这些“信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在大田,“农信通”已经成了茶农离不开的致富“百事通”。
由于传递信息及时,操作简单方便,目前“农信通”已成为大田农业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条新途径。大田县农技站站长周高山说,以前向农民传授种养知识,通常是采用下乡讲课的办法,但由于人力不足不可能经常下去讲课,从而影响了推广的范围。此外,农民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上课听得多,但记住的却不多。现在用“农信通”短信平台向农民发送栽培技术、病虫防治等信息,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实用、可查询、可保存,受到了茶农的热烈欢迎。
在采访时,大田茶业局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他们充分利用移动充值卡、彩铃、彩信、短信等宣传平台,全面展示茶乡的美好风貌和茶叶的优良品质。据统计,2008年,县内近10%移动手机用户使用了高山生态茶彩铃,该公司制作1万多枚高山生态茶宣传画面的充值卡,并免费在公路沿线做了3块巨型生态茶宣传广告牌,大力宣传大田高山生态茶,提高了该县茶产业的知名度,推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