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看了乙丙成绩后仍不知道自己成绩,意味着乙丙一定是1位优秀、1位良好,否则甲可以直接根据“四人中有2位优秀,2位良好”判断自己的成绩。

大家听了这句话后,乙对于丙,乙知道了自己和对方一定1位优秀、1位良好,他通过自己知道的丙的成绩,即可知道且只能知道自己的和乙的成绩。

同理,丁对于甲,丁知道了自己和对方一定1位优秀、1位良好,根据甲的成绩,也就知道且只能知道自己的和甲的成绩。

但是可怜的甲看到的最多,还是不知道自己的成绩。这道题选择D。

这是一道网红题:A、B认识了新朋友C,他们询问C的生日。C给出了以下10个日期,并说自己的生日是其中之一:

\begin{array}{c|c} \text{}&\text{5.15} & \text{5.16} & \text{} & \text{} & \text{5.19}\\ \hline &&&6.17&6.18\\ \hline 7.14&&7.16\\ \hline 8.14&8.15 && 8.17\\ \end{array}\\

C告诉了A是哪一月,告诉了B是哪一日。之后发生了以下对话:

A:我不知道C的生日,但我敢确定B肯定也不知道。

B:我刚开始不知道,听了A说我就知道了。

A:那么我也知道了。

请问:C的生日是哪一天?

题中有五个“知道”,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A:我不知道C的生日

这句话可能是一句废话。

A:但我敢确定B肯定也不知道

如何能够“确定”?一定是生日在7或8月,否则,A不能“确定”B不知道(5.19/6.18)。表格的前两行被我们划掉了。

\begin{array}{c|c} \text{}&\text{} & \text{} & \text{} & \text{} & \ \ \ \ \ \ \ \\ \hline &&&&\ \ \ \ \ \ \ \\ \hline 7.14&&7.16\\ \hline 8.14&8.15 && 8.17\\ \end{array}\\

B:我刚开始不知道

说明B拿到的日子一定是重复出现的,否则,能够唯一确定。表格的最后两列被我们划掉了。(能够发现这个其实在第二条分析中已经做到了)

B:听了A说我就知道了

B能够根据自己知道的日子确定具体月份,说明了剩余表格中,不再有重复的日子,否则无法确定具体月份。表格的第一列被我们划掉了。

\begin{array}{c|c} \text{}&\text{} & \text{} & \text{} & \text{} & \ \ \ \ \ \ \ \\ \hline &&&&\ \ \ \ \ \ \ \\ \hline &&7.16\\ \hline \ \ \ \ \ \ \ &8.15 && 8.17\\ \end{array}\\

A:那么我也知道了

A根据剩余的日期和已知的月份能够直接确定日期,很显然是7月,否则无法确定具体日子。

综上所述答案应当是7.16。

我们不妨停下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分析的过程和方法。我们通常是站在“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分析。通过在“局部”得到的结论去修改“整体”,利用“整体”的性质去推知“局部”,第二题所作的表格,即是二者结合的体现。

另外,我们分析时常用:否则

A回答不知道否则A没有喝酒的意愿。

甲看了乙丙成绩后仍不知道自己成绩,意味着乙丙一定是1位优秀、1位良好,否则甲可以直接根据“四人中有2位优秀,2位良好”判断自己的成绩。

A根据剩余的日期和已知的月份能够直接确定日期,很显然是7月,否则无法确定具体日子。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说明 \neg p\Rightarrow \neg q 进而说明了 q\Rightarrow q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否命题。从反面思考,往往能更好的刻画性质。

应用上述方法,来看一道竞赛题。

这是一道竞赛题:A、B两人各写出一个整数给C,C给出两个正整数,其中之一是A、B给的数之和。

随后C问A:“你知道B写的是什么吗?”若A回答不知道,则询问B:“你知道A写的是什么吗?”若B不知道,再询问A。如此进行下去。

证明:经过若干次询问后,A、B中一定有一位回答知道。

证明之前我们先规定好表述时所用的符号:A、B写下的数为 a 、 b ,C写下的两个数为 x 、 y (不妨 x ,若 x=y 结论显然),A、B第n次说不知道的命题记为 A_n 、 B_n 。

在此,我们使用反证法:假设 \forall n,A_n 、 B_n 均成立。从 A_1 、 B_1开始研究。

A_1 :一定有 0 ,否则 a\geq x ,又 a,b\in N_+ ,所以 y=a+b ,A可以立即计算出B的数字。

B_1 :意味着 y-x ,否则:

若 b\geq x,同上,B可以立即计算出A的数字;若 b\leq y-x ,则 a+b ,其中第一个不等号来自于 A_1 ,所以B可以判断出 a+b=x ,从而计算出A的数字。

如此,我们可以试图一步一步倒出 a 和 b 的取值,在范围上倒出矛盾。

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如下情况:(下面用 p、q 代替 a、b (无序,即仅说明递推关系))

若 0p+q>q+\lambda\geq x ,所以 p+q=y ,即可求得 a 、 b 。

我们发现,这时候矛盾呼之欲出!

总有足够大的 k 使得不等号右边 ,与 b\in N_+ 矛盾!证毕。

我们把“不知道”转化成不等条件,利用范围来倒出矛盾。而其中范围的求取,就利用了上述的“反面思考”的方法。

这是一个极其优质的回答:“不知道。”

不知乃全知,若愚乃大智。这几道题我们从“不知道”中推得许多“知道”,学习亦是如此,因为“不知道”所以才会去想“知道”,想方设法的去“知道”。随时保持一颗谦卑的学习的心,总能在“不知道”中发现“知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