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亩鱼塘出产18000斤鳜鱼,平均亩产达到6000斤,5月,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创新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创新原公司”)今年养的第二批鳜鱼全部售空。现在,该公司正在筹划新一批饲料鳜鱼养殖。

创新原公司总经理曾志权介绍,去年开始引进土塘循环水系统养殖鳜鱼,由于水质条件受控,在大幅提升产量的同时,降低用料、用药等成本支出,生产效益明显上升。

高效分离90%残饵粪便

曾志权说的土塘循环水系统,是由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研发的土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以尾水处理技术为核心,采用固液分离、微生物脱氮等方式,实现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该模式由土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和养殖废水净化处理系统构成,尾水处理工序分三步进行。第一,利用自主研发的高速固液分离器,通过调整水力推流速度和角度,实时高效分离残饵粪便,浓缩分离效率达90%以上。第二,残饵粪便经过二级、三级固液分离后,定时浓缩排放。第三,浓缩后的养殖废水进入三级处理池,利用自然沉淀、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及微生物处理器进行脱氮、除磷,最终经紫外线消毒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现场可见,土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由三个圆柱状的处理器组成,依次对尾水进行高速离心、泥沙沉淀和沉淀分离。高速离心设备的工作效率每小时1.5-2.5立方米,经处理后90%以上的上清水直接回塘利用。

养殖废水净化处理系统包括沉淀平衡区、生态处理区、初级净化区等,其中投放滤食性鱼类和水生植物。养殖废水先经沉淀过滤、厌氧发酵、调节流量处理,再经泡沫收集、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等处理,最后经紫外线消毒后可回塘利用。

以一个3亩鱼塘为例,配套一个中等规格的土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池塘底部经过改造,深挖小部分面积形成集污井,上方安装防逃网。集污井通过管道连接土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尾水在土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历经三次固液分离后,接入养殖废水净化处理系统。

通过土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能做到从养殖源头主动处理,实时浓缩收集残饵粪便,一改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土塘养殖模式。养殖用水内循环,一方面能大大降低外来水源的添加使用,节约养殖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经过系统的可控式监测处理,可切断外来病源的侵入,有效控制各个养殖池之间的病害传播,提高养殖成功率。

循环水养殖减少用药65%

作为首批参与试验的养殖生产者,创新原公司目前正在使用的是中型规格的机器,设计处理能力为3-10亩。使用循环水进行鳜鱼养殖,过程中只添加少量水,大部分为养殖尾水。

2020年5月放苗,10月第一批商品鱼上市,规格为1-1.2斤/尾。

曾志权介绍,通常来说,养鳜鱼的尾水水质很差,pH值、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鳜鱼吃饵料鱼,产生的粪便多,水也浑浊。在这样的水质条件下,鳜鱼的养殖密度受限,而且需要经常用药调水。

采用土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后,由于改善了水质环境,投苗密度可翻倍,10厘米/尾规格的桂花苗从原本的每亩3000尾增加至7000尾,亩产量从3000斤增加至6000斤,整整翻了一倍。曾志权计算,从饲料转化率方面看,水质好了,鳜鱼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养殖一斤鳜鱼所需要的饵料鱼减少,料比降低。从养殖成功率方面看,成活率由85%提升至90%,生产收益增加。从使用药物方面看,过去养殖3万斤鳜鱼需要投入2.9万元调水产品,现在只需1万元,降低用药成本约65%。

曾志权介绍,这套系统可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鱼在流水状态下,肉质有所改善。去年10月,第一批鳜鱼上市时均价23元/斤。采用了尾水处理系统后,从传统的发现病害再治疗,向预防疾病转变,摆脱养殖依赖药物的局面,保障食品安全。今年5月,第二批共18000斤鳜鱼也全部售空后,现在,曾志权在基地内又规划了专门的鱼塘,用于试验养殖饲料鳜鱼。

□李易珊

水处理系统可有效改善水质,显著提升鳜鱼养殖效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