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腐食性土壤动物,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是属于 分解者,其分解作用仅次于土壤微生物。 蚯蚓作为分解者中的重要一员, 积极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 在农牧业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环境的物质及能量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并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蚯蚓起到了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着农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转化作用, 使农牧业在良性循环中为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1蚯蚓养殖在农牧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蚯蚓养殖生态系统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复合系统,它既具有一般系统所共有的整体性、有序性、平衡性等特征, 又具有其自身所固有的属性。 蚯蚓养殖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一 部分,有其独有的特点,蚯蚓养殖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涉及农村经济、生态、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的全方位的优化问题,并以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的综合优化为重点。 同时,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替进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因而蚯蚓养殖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则具有动态性,也就是说,在某一个阶段或时期的最优设计, 不一定适合于下一个阶段或时期。 因而,对蚯蚓养殖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要根据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时调整结构。 另外,蚯蚓养殖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不是实现单一目标的优化,而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等多目标同时优化和协调。 正因如此,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协调与配合,要充分考虑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特点。
2.1 统一性的特点
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往往只是提供空间和环境或提供无生命 的原料,它可以脱离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来进行,因而多是无机物的再生产。 对蚯蚓养殖来说, 蚯蚓直接参与了农牧业生产过程,它的活动及其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基础,而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依赖于蚯蚓养殖生态系统而存在,因而蚯蚓养殖是有机体的再生产。 在蚯蚓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系统的各个要素表现为两重性:一方面,它们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具有物流、能流转化循环、适应、变异等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它们本身又都是农牧业资源,是农牧业经济系统的基本物质条件, 因此,在这个系统循环运转中,就使蚯蚓养殖的自然再生产与农 牧业的经济再生产构成统一的过程, 没有蚯蚓养殖的自然再生 产,也就没有农牧业的循环经济。 同时,农牧业生态系统中动植 物生长的结果,表现为农牧业经济系统的产品,因此,农牧业生 态系统中物质、能量转化效率的高低,就自然成为衡量农牧业经济产量高低的尺度, 也成为评价农牧业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的指标内容。 在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经济系统起主导作用。 人类 为了自身的发展,通过社会系统,借助技术手段组织经济系统的运行,影响、强化生态系统的运行,经过反馈,最终保证了社会经济系统的自身发展。 所以,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和经济高 度统一的整体。
2.2 开放性的特点
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农牧业生态系统、农 牧业经济系统、农牧业社会系统等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能流、 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这也是农牧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 展的客观要求。 在能量转换方面,除了自然能的输入与自然生物 能量消耗以外, 在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还要不断地补给必要 的人工能量(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以弥补自然能量的不足,从而 有效地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在物质循环方面,人类进行农牧业生 产的目的就是要从农牧业生态系统中获得大量的畜产品,为此, 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投入以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 此外,为了满足 人类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就要求有更多的能量、物质、资 金、劳动力与技术、管理投入于农牧业生态系统。 随着农牧业生 产的不断发展,其对外开放的特征愈加明显,并通过开放从外界 获得发展动力,增加系统的应变能力。 在重视生态良性循环的同 时,更要把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放在首位。 实践证明,蚯蚓养殖农牧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维系着生态经济系统,没有经济上的良 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难以实现。
2.3 复杂性的特点
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多种要素、多种过程和多种耦合 关系构成的复合体。 它由农牧业生态系统、农牧业经济系统、农 牧业技术系统、农牧业管理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同时,各 个子系统又有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组成。 蚯蚓养殖作为诸多子 系统的一部分,其中系统和要素的数量、发生作用的时间序列、 影响强度和作用效果以及其间的耦合关系都处于不断变动之 中,而且系统变动的因果关系表现的十分复杂。 同时,蚯蚓养殖 系统各因素的变化及其作用效果也并不是单方面的, 它们之间 具有叠加效应,往往会出现“蝴蝶效应”。21 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农牧业系统将会与更多的学科实现交融, 从深度与广度上将极大地推进农牧业科学的更新与拓展, 从而使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更具复杂性。 从农牧业生产的角度来剖 析,要使农牧业生产顺利进行,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以 下八大基本要素:生物资源(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资源 (光、热、水、土、气)、劳动力、资金、物资、技术、管理信息、市场信 息。 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地组合在一起。 任何一个 要素的缺少或在量上的短缺都会使农牧业生产无法进行或出现 停滞、萎缩。
2.4 目标性的特点
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目标性是由农牧业的自然特性和 农牧业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其总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 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蚯蚓养殖生态系统也有其所追求的 目标。 目标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又时而互相矛盾,反映了自 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之间、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既对 立又统一的关系。 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协调各子系统的关 系,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使整个系统处于最优化状态,实现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推动农牧业和农村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1 宏观上要使国家能利用现有资源以最少的投资得到 量多、质优价廉、品种多样的畜产品及其加工品,以最大限度地 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工业、外贸需要。 蚯蚓养殖就是利用农业废 弃物生产人们所需的产品,并使废弃物资料化。
2.4.2 微观上要使生产者通过开发现有的农牧业自然资源, 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产出,得到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从而 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和文化水平, 实现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 展。
2.4.3 生态上要建立高效率的物质循环、 能量转化系统,充 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不断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创造 更高级的生态平衡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力,保护自然 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增殖,以达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 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5 可控性的特点
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内各个要素按照不同的质和不同的 量组合起来, 就会形成一个具有不同的内部比例关系的农牧业 经济结构。 不同的组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生态经济效果。 因此, 对生态经济系统的控制过程,就是将各个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也正是农牧业内部各要素间多变量、不确定的相关性,决定了农 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控性。 蚯蚓养殖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 的和高度开放的系统,不仅要受生态规律的制约,而且更多地受 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该系统影响 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对系统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 从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 人类对农牧业生态经 济系统的控制和影响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大致 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适应自然的干预阶段,以刀耕火种,逐水 草而牧的原始农牧业为特征;二是有目的地、大规模掠夺阶段, 以资本主义早期农牧业为特征;三是人工控制利用阶段,以现代 农牧业为特征。 这其中又经历了“石油农牧业”阶段,经过“绿色 革命”,又提出了“生态农牧业”。 这表明人类对农牧业生态经济 系统的控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自觉的科学的阶段。 可 见, 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由自我维持系统到自我发展的转变过 程,正是人类对其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农牧业生态经 济系统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2.6 差异性的特点 不同的区域或同一区域的不同时期内,农牧业生态经济系 统的各个要素都存在着无穷尽的变异, 从而表现出时空上的差 异性。另外,同一类型的地区(如农村牧业区、草原牧业区、城乡交 错区)的农牧业发展就其本质和规律性运动而言,常常有共同之 处。 蚯蚓养殖也是如此,受区域、区域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影 响。
3 小结
蚯蚓养殖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体,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取决于人类的干预方式和程度, 同时它又直接影响目标的 实现程度。 蚯蚓养殖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系统 结构,使组成要素实现最优化配置,完善系统功能,对系统进行 宏观控制、微观协调,实现其良性循环。 也就是遵循系统学的观 点,将蚯蚓养殖生产作为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以生态学、经 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 根据农牧业生态系统和农牧业 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内部作用机制,多学科交叉、联合,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牧业经济系统的组成、结构、布局和 配置进行最优化设计,促进人类、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生态系 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对 农副产品的需要,同时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实现农牧业和农村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