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2021年以来,莲都区科技局牵头引进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节水抗旱稻”,从“提高粮食产量”和“扩大易耕种产田类型”两方面着手,着力破解粮食生产与土地适配性这一“老顽疾”。2021年10月15日,于太平乡长濑村示范点成功举办浙西南“节水抗旱稻”研究成果发布会,经现场测产,基地产量基本实现长濑村口粮自给。2022年5月4日,浙西南千亩“节水抗旱稻”标准化示范基地正式开播,进一步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该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种植,能将丽水的“九山”变粮仓,对于系统解决粮食生产与土地适配性问题、破解耕地“两非”问题、提高浙西南人民粮食自给率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部门联动,调研先行,掌握新稻种主要特性。
“莲都‘旱改水’耕地石块多、地力差、坡度大。为了切实破解全区‘涉林垦造’土地的种植难题,解决耕地‘两非’整治后土壤的生产力恢复问题,我们关注到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节水抗旱稻’这一科研成果。”莲都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科技部门牵头,水利、国土、农业农村等部门一起探讨,从农业‘芯片’——种子着手,予以重视。”
2020年以来,莲都团队“三顾茅庐”,充分对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科研团队。据悉,由上海市生物农业基因中心罗利军教授团队领衔的“节水抗旱稻”是一种新型水稻品种类型(NY/T2862-2015),201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主要特性为:同时具备了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和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但可节水50%以上;在栽培上,既可在水田节水栽培,又可在旱地像小麦一样直播旱管;生产过程中,对耕地质量要求不高,受季节性干旱气候影响小,“懒汉式”管理,节水、节肥、节药,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田增值、农民增收”的绿色农业生产目标。
光有理论认知还不够,莲都团队随后开展了广泛的考察调研,观摩先行先试区基地种植情况,了解“节水抗旱稻”的实际生产表现。
“要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除了保障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之外,‘节水抗旱稻’从‘提高粮食产量’和‘扩大易耕种产田类型’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路径。”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调研,莲都区科技局项目负责人决心带领团队引进“节水抗旱稻”。
(二)建立试点,以点带面,实证项目落地可行性。
“小孩子都出门打工去了,我们这些老头子每天到山上挑水种地是真吃不消,反正地荒着也是荒着,不如拿来做试验地,做成了对我们庄稼人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啊。”这是示范点的几位田地负责人聚在一起闲聊时说的话语。
2021年,莲都区引进种植“节水抗旱稻”并建立5个核心示范点位,分别为太平乡长濑村、联城街道后弄村、紫金街道雅坑村、太平乡小安村、碧湖镇心连心农机合作社,种植面积近3000亩。
2021年10月15日,丽水市科技局、莲都区人民政府在太平乡长濑村联合举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转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转化暨浙西南“节水抗旱稻”研究成果发布会。活动现场进行收割测产,“旱优3015”品种连片种植160亩,经现场实收100平方米进行测产,实际产量469.35公斤/亩;“旱优73”品种连片种植80亩,经现场实收100平方米进行测产,实际产量450.04公斤/亩。太平乡长濑村总人口670人,依照国际粮农组织年人均口粮180公斤标准,达到12万公斤可达到口粮基本自给。仅该“节水抗旱稻”基地的产出,就能基本实现长濑村口粮自给。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示范基地揭牌、推广基地授牌、学术研讨等,以特殊方式向“世界粮食日”献礼,引起了媒体的广泛的关注,登上学习强国、浙江经视等媒体平台。
“普通水稻只有在灌溉水田才能实现较好的收益,但‘节水抗旱稻’可以在旱地、望天田、水浇地里实现可观的产出,扩大了易耕种产田类型。”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余新桥对这次试验结果非常满意,“揭牌仪式后,以浙西南为代表的地区将形成‘节水抗旱稻’的一个辐射点,将会源源不断地向莲都周边辐射出去。”
据悉,该示范点的240亩地,原属抛荒地或涉林垦造土地,经营困难,难有盈收。而种了“节水抗旱稻”后,实现产值17.8万元。这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打造浙西南人民共同富裕示范样板也是一次有益的实践。
(三)多方参与,规模种植,构建产业化推广体系。
“小时候上学,老师说不好好学习就要去种地,没想到现在还从上海请了老师专门教我们种地,看来种地也是需要知识的。”在教室里,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十分认真。面对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困境,莲都团队专门邀请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专家团队在丽水农职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以最少的人力实现最大的产出。
2022年5月4日,浙西南千亩“节水抗旱稻”标准化示范基地开播仪式在莲都区雅溪镇莲房村举行。此次雅溪镇“节水抗旱稻”示范点面积达1000亩,为浙西南山区最大的单体种植基地,亩均产量预计可达900斤左右。
“这块地由于太干旱,已经抛荒十几年了。有了这个‘节水抗旱稻’,现在种下粮食,今年秋季就可以收割,土地也就不浪费了。”雅溪镇莲房村党总支书记周李芽在基地里和村民一块播种,她说这是和村民一起播下“致富种”。
雅溪镇以“两非”整治为契机,以“工商资本+镇强村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公司集约化经营、农户参与的方式,积极推进浙西南“节水抗旱稻”推广应用,从而促进粮食增产丰收,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对于“节水抗旱稻”的转化落地,项目研究团队明确了“368”研究及产业化推广体系。“3”即平原、山地、果园套种三个类型,每年筛选“节水抗旱稻”品种10个;在浙西南地区审定“节水抗旱稻”品种1-2个,建立种源基地1个、面积200亩,“十四五”末达到1000亩。“6”即再生稻、果园套种、雾根栽培、稻菇连作、旱直播旱管、水直播旱管等6个产业化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模式。“8”即在浙西南建立8个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供稿:蓝李俏、叶芩岑、雷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