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天,云南哀牢山。多下了几场大雨,让年底收获的褚橙就不再甜了,销量大减,口碑下跌。
第二年,当时89岁的褚时健决定“断腕”,砍树37000棵,减产2000吨、损失2000万元。整治之后,褚橙品质再次升级。彼时,“励志橙”与生鲜电商“本来生活”合作已有五年,已经借助互联网走进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成为全国闻名的农业品牌。而几场大雨就让褚时健再次感受到了农业“看天吃饭”的无奈。
就在褚时健埋头在哀牢山为橙子呕心沥血之时,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新时代也正在拉开大幕。
2015年,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全面铺开,“实网”(道路)和“虚网”(网络)延伸向了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惠及数以千万还没有走出大山、没有品牌的农产品。也是这一年,轰轰烈烈的电商下乡开启了新高潮。
百香果是广西玉林的特产水果之一,80后庞志玉用东拼西凑的两万元起步,在拼多多上开了百香果店铺。三年后,庞志玉的“玉林百香果”已累计售出1500万斤百香果,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
新农人商家庞志玉正在村民的百香果果园里挑果。(摄影 刘生)
前不久发布的《2019中国电商兴农发展报告》显示,在各大电商平台的推动下,2019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不断增长;2019年仅上半年即实现1873.6亿元的网络销售额,增长速度达到25.3%,高于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7.5个百分点。
农业互联网爆发式增长源起于2015年,这是中国互联网的转折点,静水深流,互联网农业这棵参天大树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生长。
2021年新年伊始,回望和总结过去这5年,农业攻坚“拼”出了一条互联网上行之路。5年时光,更重塑了互联网版图。
基建筑根:电商下乡和农村包围城市
“偷袭珍珠港”的微信红包在2014年春节席卷中国大地,而回到农村老家的查理乔治们都会在群里说一句“等我上了屋顶,有了信号,再发红包”。
2015年,中国三大运营商的4G网络建设行至中途,对于农村而言,这事实上是一场“网络超车”,直接走向4G。这一年,甘肃岷县的村子里通了4G网络,被听来的互联网“致富经”搅乱了心的“村二代”后亚强,买了一部4G手机,有事没事搜索下新出的APP,他的生活从此天翻地覆。
要想富,先修路。在实网道路方面,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公路里程第一,世界高铁里程第一。而在虚网网络方面,中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全国性的终端建设。光缆线路世界第一,移动通信基站世界第一。
这是全世界罕见的、不计成本与回报的普惠投资。国家为农民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实网”和“虚网”,而这两张网惠及了所有人。没有它们,不会有华为和小米这样规模的终端制造商,更不会有各大“电商平台们”。否则,跑在路上的货物,本应该速度慢上几倍,价格贵上几倍,互联网企业的覆盖范围本应缩小至三分之一,而后来的9块9包邮,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2015年同样是农业与互联网发展的新起点,是中央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最密集的一年。2015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从农产品电商、涉农电商平台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4月,商务部与团中央启动了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此后,电商“国八条”、陇南电商扶贫试点等相关政策和工作相继开展。
在2015年这个“横切面”上,不仅有中央政府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重视,打造了高效又灵活的政策支撑环境,更有在政策激励下走向广袤乡村的城里电商们,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轰轰烈烈的电商下乡刷墙开启了新高潮,而改变甘肃岷县后亚强命运的还有诞生于2015年9月的一个名为拼多多的APP。
岷县当地有句顺口溜,脱贫有三宝:黄芪蜂蜜鼠尾草。想把外界并不知名的黄芪在网上卖出去并不容易,但在拼多多“货找人”算法的匹配下,搜索出拼多多APP并开始创业的后亚强发现,他们村里的小众产品——黄芪即便不花任何流量费用,也能保持很大的可见度和转化。在传统电商平台,这种低客单价、低利润率的农产品,往往很难得到流量保障,以至于消费者根本不会看到这些村里的土货商品。
家里的女人们一起打包黄芪 (安舜摄)
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时,很多人对拼多多仍很陌生,更没有用过拼多多。大城市里的、有着主流话语权的人不熟悉拼多多,但农村的庞志玉、后亚强们对拼多多却太熟悉了。
拼多多就是依靠农产品创立,从农村起家,定位清晰,发展思路坚定。上市之后,拼多多仍被定位于“五环外”,这正是拼多多的选择。农民生活的改变不仅需要“下行”的产品送达,城市俯瞰农村,更需要农产品的“上行”外卖。
实网+虚网,基建筑根,2015年农村的路网环境准备就绪之时,互联网对于农业的影响和渗透需要一场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走向源头的农业互联网新基建开始了。
模式造“树干”:拼出来的“最初一公里”
如同褚时健的感叹,农业“看天吃饭”,不仅如此,还有农产品的四季而生。瓜果熟了,赏味最佳时间点就这几天,卖不出去,必然烂在地里。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在所有有耕地的地方建立的村落,形成了超过60万个建制村的独特社会形态。注定,中国的农业无法照搬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模式,也很难照搬日韩的小农模式。
中国的农业是由2亿农户的海量供给和10亿国民的海量需求所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一直以来,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呈现金字塔的结构,北方的农产品先从产区运到北京,河南的农产品先运到郑州,再向其他城市进行分发。复杂的流通体系所带来的远远不止成本问题,比如链条过长,采购、批发和零售终端均对种植源头缺乏掌控,而以物流车为颗粒度的流通体系,注定了不同产区差异化、小众化的水果,难以进入主流大市场。
互联网擅长改造流通环节,彼时各互联网企业都在强调如何做好服务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没有人提出如何改造生产环节的“最初一公里”。在传统电商体系中,大品牌是明星,缺乏统一标准、客单价低、利润率低、需求量不大的特色农产品难以被平台重视,电商发展十多年来,小农户一直无法真正融入电商体系之中。
互联网给农产品带来的最大变革,正是“拼”模式。传统商业,今天你买一斤苹果,明天他买一斤梨,而“拼”模式就可以将中国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农产品需求,汇聚成了短时间内的同质化的需求。
苹果成熟季节,汇集消费者的“拼”单,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在同时拼单某个产区刚好到最佳食用期的农产品,这种海量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掉产区的应季产能,从而为农户创造稳定的订单。拼模式之下,原本需求里低的产品也能汇集成“大需求”,这就为农产品大规模上行创造了先决条件。
石林县山土间合作社去年把100亩药材种植基地改造成人参果基地,8月22日,基地新一季的人参果开始上市。(穆功/摄)
拼多多之所以从“拼”起家,拼多多其实对中国现实有着深刻认知和洞察。在这个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的社会中,如何让农民享受到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拼多多目标清晰,农产品和“拼”模式,才是以互联网能量真正带来的农业“最初一公里”的改变,由此也打破了中国农产品长期以来“多对多”的制约,走出了一条云端的集约化、规模化的新路。
拼购之外,还需打破流通环节的“最初一公里”。2018年,拼多多完成了大部分覆盖产区的“产地直发”,初步形成了“农地云拼”的体系。“农地云拼”模式以“拼购+产地直发”为核心,通过拼购将消费端分散、临时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归集效应,为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订单。稳定的需求重塑农产品流通链条,产地直发取代层层分销成为农产品上行的主流。产地直发以“包裹”为颗粒度,让农田直连写字楼小区。
“最初一公里”与消费端“最后一公里”的直接连通,帮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让部分地区的小水果发展成大产业。通过这个体系,拼多多实现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变革,拼多多也在这个时间点上市。在此基础之上,拼多多正式提出了“最初一公里”战略,深入农业生产和种植环节。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电商下乡为农民带来了生活物质的“鱼”,拼多多深入农业生产的源头,带来了“渔”的互联网能量,农村面貌全然改变。
创新生叶:天网地网让农业成为创业赛道
2020年国庆档黑马电影《一点就到家》,以青春和热血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在云南农村以“电商+咖啡”创业的励志故事。与电影里彭昱畅和刘昊然的曲折故事类似,家住云南保山市潞江镇半山腰的傈僳族老汉胡老德也曾为40吨咖啡豆原料因价格过低滞销而焦虑。
但没想到的是,胡老德遇到了拼多多。一千多斤咖啡豆全部被溢价收购。紧接着,胡老德成了一家新农商的“合伙人”,他还学会了一个新的汉语名词:多多农园。
2015年,刚成立不久的拼多多,通过农产品集聚了第一批种子需求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稳定各产区的优质供给。平台提出了“地网”即“新农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下的合理利益分配,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
此时,拼多多的新农人在很大程度上担当着各产区电商拓荒的角色,为区域农产品规模化上行打下地基,同时他们更是地方致富带头人,吸引更多农民加入电商大军的行列。庞志玉的“玉林百香果”正是这个时候起步,广西的百香果产业也在此时大规模崛起。
在“地网”的基础上,拼多多在2017年提出了“天网”即“农货智能处理系统”的构想,整合覆盖产区内包括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物流仓配等在内的信息,帮助不同产区在农产品成熟周期匹配目标用户。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电影里的彭昱畅和刘昊然是因为在城市里梦想破灭,才不得不回到家乡创业。现实显然更有吸引力,2018年的拼多多发起“最初一公里”战略之时,还提出了“最初一公里”的三个关键词——“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无论是人才方面的多多大学还是产业层面的“多多农园”等新模式,抑或是“让贫困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的全新探索,时至今日,适用于小农生产模式的、低成本、可复制的农业解决方案已经成熟。
拼多多从创立之初一直保持“0佣金”、“0平台服务年费”的政策,为的就是降低商家的门槛,让农户们也能够利用好电商。拼多多通过分布式人工智能和商品,建立起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机制,让各类商品能够精准匹配目标用户,起初也是服务于SKU繁杂的农产品。
这是完全从农业、帮助农产品上行角度出发的创新,是让互联网力量真正落地于农业、让农业枝繁叶茂之举。2020年,拼多多再次全面开启了农业前言科技的探索。从CTO接任CEO的陈磊,出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强调加大对于农产品价值链尤其是农研科技的战略投资,以推动农业从种植、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链条革新。
电商很多,但在农业互联网这条路上,拼多多走得最远最深,将农业变成了一条理想的创业赛道。这其中,有20年台企IT大佬转行卖农产品的吴阿东,放弃绿卡回新疆创业的赵闫,残障人士创业的杨添财,他们在现实中重新书写了“一点就到家”的故事。
适合农业、适合农民的创新电商新打法,才能让农业互联网枝繁叶茂。现在,全国各产区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年销售过亿的新型市场主体,全面带动了产业下沉到乡村地区。
结语
看天吃饭、小众化生产的中国农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真正改变命运?
柴米油盐,“最后一公里”的农产品需求永远都在,但只有解决了“最初一公里”才是中国农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涅槃。
农业是真正的星辰大海,市场规模上,中国的人均水果生鲜、肉禽蛋类的消费量,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技术应用上,农业的数字科技含量较其他行业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当下,“三农”发展愈发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了国家基建和互联网力量共同打造出的农业新大树的“根干叶”和“最初一公里”的5年新基建,农民已经“拼”出了一条互联网上行之路。
互联网农业这棵参天大树已经成长,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将投入到广袤的中国农村地区,推动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实现更加稳定的长远发展。
回望过去5年时光,互联网深入农业,而农业上行之路也让互联网版图在不知不觉中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