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答了政治高考复习方法,没想到收获了许多的赞同,应私信,特做此篇,聊一些自己历史复习的技巧。

答主是江苏2021届史政地考生,高考历史发挥不太好,只考了70出头,比平常要差很多,所以只在这分享一些自己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首先,答主虽然参加的是新高考,但高中三年都还是使用的是老教材(如标题图),所以有些方法是关于新老教材衔接关联的学习方法,如果本来就是使用新教材的可以直接pass。

OK! CLASS BEGIN!

1.历史学习兴趣(此条仅适合高一、高二的同学,高三请直接pass)

作为高一、二的学生,学习肯定较于高三要轻松得多,所以如果你是真的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还是是因为物理差而被迫选择历史的,都应该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兴趣从何而来?也就是说,你要从历史中感到快乐,舒服,放松,畅快等等,而不是面对他们苦大仇深的一副死腔。

so,我推荐,寒暑假可以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剧或者电影。(以下我按时间线,从古至今排一下)

先秦:大秦帝国三部曲

秦:大秦赋

两汉:汉武帝

三国:基本上看过《三国演义》小说就行(这不是考试重点的时间段)

魏晋南北朝:不是考试重点

隋唐:这两个朝代太有名了。隋朝短命王朝,自行了解。唐朝,语文古诗就经常会碰到唐朝的诗人,知人论世,唐朝应该会记忆深刻的。

五代十国:pass

宋辽金元:看看水浒传,清平乐,大宋宫词,精忠岳飞等等,宋朝是比较重要的考点!!

明:大明王朝1556

清:清宫戏太多了,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但基本不会考那些。

《甄嬛传》《如懿传》《宫》之类的清宫戏,你看的唯一收获可能就是记住了康熙的儿子是雍正,雍正兄弟间九子夺嫡,雍正的儿子是乾隆,乾隆他妈是甄嬛。

清朝推荐看鸦片战争及之后的电影,《甲午风云》《1984甲午海战》《走向共和》《末代皇帝》《辛亥革命》。

强烈推荐《走向共和》!学近代史时,受益匪浅!

民国:《我的1919》《建党伟业》《建军伟业》还有今年100周年出的一系列的影视作品:觉醒年代等等,抗战片也有很多高质量的(但不要看抗日神剧!!!)

新中国后:《建国大业》、和抗美援朝有关的电影、《换了人间》、《海棠依旧》、《外交风云》、《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两个十分推荐!!!)

一般有唐国强、孙维民、刘劲、马少骅出演的,质量都还行。

国外的,我看的不多,就不按时间线排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国王的演讲》、《血战钢锯岭》、《决战中途岛》《敦刻尔克》等等。

列了这么多,说白了就是让大家对历史感上兴趣,不至于对历史的认知就是历史书上的几行文字,当看到书上的那些字,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幅幅画面,更加生动,便于记忆。

比如,当你把《走向共和》这部剧看完,你的脑海里关于清末的时间线肯定是十分清晰的,不会再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但有些电视剧或电影会进行艺术加工,部分脱离历史事实,这就需要我们去辨别,要养成边看边百度的习惯!!

但以上,仅限于有充分的空闲时间的情况,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2.历史素养培养

相信大家一定会在网上见到过那些,逢明必吹,逢清必踩,拉汉族和少数民族间历史仇恨的所谓的历史爱好者。我个人认为,都是gou(第三声)p。

我们学历史的,在当下社会看,一定要培养的是唯物史观,这是很重要的历史素养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不走极端,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上面讲了两点虚的,接下来就讲点复习的干货。

1.教材

①如何复习教材

我用的是老教材,所以我这里的教材还指的是老教材,如果是直接使用部编版新教材的,可以参考这①的方法就行了,下面的②就不用看了。

在江苏的情况,整体高考的出题一直是“不拘不脱”,不拘泥于教材,但又不脱离教材。

也就是说,你总能在书里找到题目相关的出处、知识点。特别是选择题!!!

部分地区可能出题比较活,会出现完全脱离教材的情况,但基本很少。

面对“不拘不脱”,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教材!

读书!读书!读书!一字不落的读完教材!

特别要注意,每课的导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就是除了正文外的一些方框里的文字)都特别容易被忽视,但往往有些题目就会拿他们做文章!

这些地方都要读,都要有所了解,甚至是拓展!!!

②新旧教材衔接

旧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专题三本必修+选修组成

新教材是以史纲的形式编排

所以,新旧教材的衔接,主要是要把旧教材的中割裂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串联起来。

比如,想到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儒学为什么没成为为主流?就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多角度考虑,而不是仅仅从思想文化上考虑。

还有,要把同时期的中外历史串联起来,比如1688年,英国发生了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他们间产生了什么联系?

工业革命对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哪些?对欧洲?对中国?对世界?等等。

方法:自己编一个时间年表,从开辟新航路起(因为从这起,时间不再像以前的时期只用模糊的知道是商周、隋唐的就行,往往是要精准到17世纪80年代之类,甚至精确到具体年份),世界、中国发生的所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事件,并思考他们之间是否什么联系?(这也是许多小论文题经常考的)

还要注意的是,新旧教材对某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表述,所以,当题目里出现了和你从前在旧教材里学到的东西不一致,但又不至于是知识型错误,那一般就是对的了。

我建议去买一本曲一线的高中历史《知识清单》(新教材版),专门用来新旧衔接的,我觉得挺好用的(不是在打广告!!曲一线没给广告费!!)

2.历史知识拓展

大家一定会在做题时碰到一些从未了解过的历史事件,甚至是一些你自认为十分熟悉的历史事件里也有你在教科书上看不到的细节,但如果你的历史知识面够广,那你面对这些题目,就相当于是降维打击。

例如:我曾经就做过这样的题是关于俄国革命的,其中有类似这样的话”广义派占领了车站、邮局、银行“,这其中”广义派“就是关键词,但这个词至少是在老教材里是从来没出现过的,所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不知道“广义派”就是“多数派”也就是“布尔什维克”的意思,那这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讲的就是十月革命,而不是二月革命了。

例如:桑弘羊著有《盐铁论》,如果题目里选有一段《盐铁论》的古文内容,这肯定会难倒一大堆的人,一是根本不知道桑弘羊是谁,盐铁论是什么,二是古文看不懂。但如果你,了解过桑弘羊的事迹,那你就很容易就能看懂古文是什么意思。(看到这,如果你还不知道桑弘羊干了些啥,快去百度!!!)

但考试碰到你了解过的历史,这样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但你的每一次积累都不会辜负你,万一高考考到相关的了呢?

所以,我想说的就是

在平常做题时,碰到一些没见过的内容,不知道的就去问问历史老师,他们基本上都了解(这也是因为他们知识面广,所以做题对他们而言就是降维打击,基本上难不倒他们)。如果还想深入了解,就可以自行百度。

3.历史背书

历史背书是需要的,但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像政治一样背得死去活来。我个人认为,政治的答案大部分出自背的书,但历史的答案大部分是自己的分析,少部分是背书内容。

如何背书?

①核心式

我背书一般是以事件为核心背的。

比如背中日甲午战争。

从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背。

而每个点都可以细分,从主体可以分为:中国(清)、日本、朝鲜、西方(世界)

抽象成一般:中国、西方、世界(整体或者某国)

从内容可以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等

意义/影响还要一分为二,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还有要分成,历史意义和对当时的意义

②一贯式

比如背中国古代选官政策、中央与地方权力变化、经济政策变化等,细化到某一具体领域的内容,某些变化,适合从古到今背。

但具体到某一具体变化时,还是要回归到①核心式。

比如井田制的瓦解,仍旧要从多主体、多阶层、多角度分析!

综上!想要背书背得全面,答题答的全面,就要角度想的全!思路要开阔!

其实,我上面讲的各种角度划分都是有专业术语的,我讲的比较通俗,容易理解,其实多角度,就是多史观,具体有哪些史观,我就罗列在这,想要了解的可以自行百度(推荐了解下各种史观,对主观题答题开阔思路很有帮助)

以下来自百度

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近)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近)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近)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近)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近)现代化;

英雄史观

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往往会犯(课本上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的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

正统史观

这种史观主要处于君主专制的历史时期,君主为了维持自身统治,而倡导“正统”一说,即自身身为君主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异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贤明化(即早期贤王名臣的后裔),以及“五行更替说”;

社会史观

即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来研究历史的发展,主要表明社会变化对历史的影响和预兆。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

个人历史观

就是个人把历史熟读后,有新的体验,新的启发,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下面开始讲考试的实战技巧

1.选择题

一般,十分绝对的选项,多半是错的。

题目和新中国有关的,答案一定、一定、一定是歌颂党和人民伟大、光荣、正确。(特别是在考50~70年代的历史时),不要脑子抽风!!!这种题还能错,真的是思想和有问题!!

根本原因,一般是经济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春秋战国的一些事情,多半是和分封制、宗法制有关。比如,为什么寓言里的宋人(揠苗助长)都经常干傻事情?因为,宋人是殷商的后裔(对他们进行嘲讽)。所以脑洞要往知识点上打开,不要想到别的地方去。

汉朝一般就考大一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方面)。

魏晋南北朝就考民族分裂融合相关知识。

隋唐:大一统、民族融合、三省六部、经济繁荣开放、风俗多样、文化繁荣,唐末就考藩镇割据。

宋:对宋的印象就要保持在积贫积弱上(虽然事实上宋的经济十分繁荣,所以有时候会反常识!注意审题!)南宋会考海上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经济、文化活动。

元:一般考行省制度,元曲

明:废宰相,内阁,专制加强,资本主义萌芽、新儒学

清:南书房、军机处,对西藏的管辖,对中国疆域的基本确定,近代不平等条约

民国:一定记住所有的资产阶级都有局限性,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对历史的积极意义)要选择有利于当下意识形态建设的选项!(这总该懂选啥了吧)

新中国以来:伟大光荣正确!错误的东西不会考!!!!

以上,是对选择题的一些常考点(因为已经没碰历史2个月了,好多点都忘了),或者是阶段特征,一般来说会考这些,但有时候会反其道而行之!!!注意审题!

一般来说,选择题最好控制在错3个以内,题目难的话5个以内,成绩才会好看!(总共15、16个)

2.主观题

按照江苏卷的模式,是一道正常的(3小问题)的简答题(一般18分左右),+小论文,+两道选修。

我个人写小论文的能力较弱(就是经常写偏题,写的长篇大论,但得分很低),所以我一般把小论文放最后写,就算写不完,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因为我本身就的得分不多)。

我个人是先写18分题,再写选修,最后写小论文。

18分题,其实挺难琢磨他会考什么。

一般是两个时间段组成的题。(1)考时间段1;(2)考时间段2;(3)考时间段1和2结合。

这种题就按各种角度分析,七七八八都能写出来。

得分不应该低于12分(18分的话)

小论文

高考之前,各种各样的小论文大家都应该遇见过了,这时候再平常就要做个有心人,整理相关的模板。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般13分,写的好的都能拿10分以上。

注意!有些标准答案给的范文其实并不符合要求,小论文应该要和语文作文一样,文章不惮千遍改,多和老师交流小论文(我悔之晚矣!!!另高考前几晚才急得去找老师交流小论文,结果收效甚微)。

选修

江苏的选修就是几本选修的书。不同学校选修的不同。但基本苏锡常选修改革和人物的偏多。

我们学校也是选修的改革和人物。江苏这两本选修就完全考的是书本上的改革和人物,不会去考新的,所以以下就比较适合江苏的考生了。

我认为,选修是比较好考的,基本上材料里都有,自己概括归纳就行,少数是自己分析的。

江苏由于都是考书上的,所以可以用排除法排除某年高考不会考什么(相邻的两年大概率不会考相同的内容)

一道选修12分,基本上考试都要拿7分或8分以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