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期10月16日至10月22日。
在党的二十大代表中,既有青春活力的年轻代表,也有党龄超过五十年依然初心不变、历久弥新的老党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年,林占熺七十九岁。在大会开幕前的首场党代表通道现场,第一次走上党代表通道的林老面对直播镜头,分享了菌草技术助力“一带一路”的故事,向全世界再次谈起这株“幸福草”“友谊草”“致富草”。他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除了穿西装有点儿拘谨。他说:“穿着很不自然。我很少穿,我们都在第一线,都是在田里面、地里面、山上、沙漠里面摸爬滚打,也只有这个时候把正装拿出来穿一下。”
林占熺是电视剧《山海情》中农业专家的原型,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如今,菌草技术不仅让闽宁镇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而且推广到106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都因为菌草摆脱了贫困。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二十大代表林占熺与中国菌草走出去背后的故事。
林占熺接受采访
一次考察,影响一生
1983年,草长莺飞二月天,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著名的老苏区闽西长汀县。河田镇一带,暑天地表温度最高达70摄氏度,加上这里千沟万壑,故有“火焰山”之称,20世纪40年代初便名列全国三大重点水土保持试验区。
走进一户人家低矮的土屋,四十岁的林占熺见到了令他触目惊心的一幕:寒风顺着墙缝猛灌,一家人瑟瑟发抖,说睡觉时床上仅有的一条破棉被根本不够,只好盖上蓑衣偎依着取暖。
长汀是福建较早开始栽培香菇的地方。改革开放之初,香菇种植点燃了这里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人们竞相砍树伐木,日复一日加剧着当地的水土流失。而生态的恶化、土地的沙化,又使得当地的贫困不减反升。
这一夜,林占熺严重失眠,痛心不已。“菌林矛盾”困扰着他。
林占熺1968年从农学专业毕业后到宁化水茜公社插队,1971年9月被选调到福建三明地区真菌研究所从事食用菌研发和生产。从那时起,林占熺就发现,蘑菇、木耳种得越多,消耗木材就越多,造成的毁林事件就越多。“菌林矛盾”成了日益突出的世界性难题。忧心忡忡的他早早就琢磨开了“林木栽培香菇”的替代方案。要是草能培养菌菇就好了!
一次考察,影响一生。结束在长汀县的考察后,林占熺便开始用芒萁等野草作原料栽培食用菌的研究。此时,林占禧已调至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工作,他从废弃的自行车车轮上取下几根钢丝,按尺寸磨光后做成接种针,又向同事周教授要了二十根试管,就这样在简陋的设备下分离菌种,开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
以草育菌的困难接踵而至,他递上的立项报告,因为不是出自正式科研单位而被退回。无法获得科研经费,他便以私人名义向学院总场工程队借了五万元资金,计划自己盖个实验室。他还决定辞去行政职务,做“草民”,专事“草”科研。因陋就简,也让林占熺顿生韩非子当年“垦草创邑,辟地生粟”之豪情。
林占熺首先要突破的是选择能替代木材的理想草种。于是,上古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在他身上变相重演。经过一番综合观察、论证,最终芒萁被确定为代木的首选和突破口。这种野草质地与阔叶树接近,木质素含量较多,困难时期曾被作为另类“瓜菜代”,林占熺就吃过用芒萁和面粉混合做成的饼干。林占熺把芒萁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植入香菇菌种,正式开始“野草变菇”的研究。
1986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晚上,妻子带着两个女儿来到简陋实验室送饭。一进门就听见男人的哭声,林占熺擦着眼泪招呼妻子和女儿们来看,芒萁上长出香菇了!从此,香菇等食用菌是木腐菌的传统理论被更新,木、草、菌的学科界限从此被突破。林占熺欣喜若狂地宣布今天是个特别日子——菌草技术作为一门全新学科诞生了!
1987年4月26日,《福建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向世界宣布:“野草可以种植食用菌。”
技术有了,怎么让它走进田间地头?在农业专家对这项技术鉴定通过后,林占熺第一时间办起了栽培培训班。他说:“村里条件简陋,有时候晚上我就睡在仓库里。肥料味道熏人,还有小虫子往身上爬,可是一听到粉碎菌草的声音,我心里就舒服得很。”
十多个县的菇农满怀兴奋与期盼赶来参加学习班,他们是菌草技术的第一批学习者。多年后他们仍记得林占熺发自肺腑的话,“我真是恨不得尽快将这一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民兄弟们,早点儿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
“给我一株草,我可以改变世界”
全国重点林业发展县尤溪县的一个村子被选为首场试点,村民们犹豫不决,顾虑亏本了怎么办,甚至还有人怀疑林占熺是骗子。无奈之下,林占熺郑重承诺:“亏了由我赔,赚了我一分不取,全归你们。”好说歹说,才有二十七户表示愿意尝试。经林占熺手把手教种,这二十七户都用菌草“变出”了香菇、毛木耳、白木耳,当年就获得成功。尤溪县“以草代木”种菌的农户从此越来越多。
很长一段时间,林占熺两头跑,上午忙完学校的事,马上坐车或搭船奔农户家,和他们一起下地栽种,还要免费开办培训班。为了让菌草尽快从实验室走进农民的地里,他不断跟自己较劲。被农户们需要、农民兄弟愿意尝试新技术,成了他最大的幸福。
1989年从乡下试点回福州的公路上,林占熺乘坐的客车在一个急拐弯处失控,向十多米深的山沟翻滚下去。一番施救,林占熺在医院缓缓睁开眼,一旁的医生说:“你左肋骨断了两根,骨膜都给刺破了。”林占熺等不及自己的伤痊愈,总是一天当两天用,一人当两人用,足迹几乎踏遍尤溪的所有村落。他的伤养了好久,才完全康复。
经过林占熺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六年间,他们举办了上百期免费短训班,参加听课的农户近两万人。团队人手不够,他还把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省农办的六弟林占华拉入团队,给这个“草台班子”注入一股活力。一场又一场的推广后,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的农民,从最初的一个试点村,到遍及全县各乡镇一百多个村庄四千多户。“尤溪效应”推动着“这棵草”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到全省、全国。
随着这项科技兴农项目在全国数百个贫困县大范围铺开,菌草对扶贫减困、生态保护、绿色能源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20年,全国各地种植菌草累计三百多万亩,产值已超三百亿元。菌草凝聚的力量,就这样把中国特色的科技扶贫发挥得淋漓尽致。
林占熺
点草成金,演绎现实“山海情”
“地上不长草,天上不见鸟,风吹石头跑。”这首民谣说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戈壁滩。
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项目。
4月15日,林占熺和助手带着六个满装菌草草种的箱子,从东海之滨来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现实条件比想象的要恶劣十倍。这里贫穷、寒冷,最低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气候条件与福建截然不同,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林占熺创造性地提出,错开福建主产区的出菇季节,生产反季节菇类;选取当地废弃的窑洞,来个“窑洞种菇”。这个“点草成金”的人,脑子里总装着金点子。犹如当年,团队也在当地首选27户农户作为试点,以此为日后示范。为了确保户户成功,他和同事们每晚都沿着崎岖山路,借着月光、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察看菌草菇的生长情况,就地解决问题。在林占熺的细心呵护下,二十七个示范户没有一家落空,“福建菌草”在彭阳县成功扎根。
翌年,林占熺又带着技术员来到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永宁县闽宁村。闽宁两省规划建设中的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正等着他指点迷津。
这是个在荒漠上建起来的移民村。两万名移民,男女老少,莫不怀着强烈的脱贫愿望以及对党和政府的造福工程的深信不疑,却又对玉米秸秆种蘑菇心有疑虑。林占熺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那份渴望和疑虑,也再次掂量出肩头责任之重。在他的率先垂范下,团队全部不住宾馆,而是进村驻户,住菇棚,一对一进行指导。在当地,正常的房子也常常第二天醒来便满是不请自来的沙子,更别说他们睡在简陋的蘑菇房。但整个团队谁也没有后撤。
吹尽狂沙,不负“金草”美名!闽宁村第一次种植菌草,亩产鲜草十二吨。
西北百姓种蘑菇的原料问题及蘑菇销路的解决,到底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林占熺的技术使荒漠变绿洲找到了一条新路。他带去的菌草,在宁夏被称为“闽宁草”“幸福草”。春风化雨,生命的绿色在恣意涂抹茫茫戈壁时,幸福的滋味润物细无声。
2021年春,一部反映闽宁情深、福建援助宁夏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央视黄金时代热播,林占熺的事迹被艺术化地呈现,触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林占熺
“中国草”走出国门
早在199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部主办的首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就正式开班,旨在将菌草技术无偿分享给全人类。关于1996年远赴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传授菌草技术之艰难,林占熺记忆犹新。那时巴布亚新几内亚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林占熺和他的团队看到了这里迫切期盼脱贫的村民和发展菌草业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条件。他们因地制宜,利用遍地可见的咖啡壳和野草做菌草原料进行栽培,让这里的人们一步步摆脱了贫困,更让中国人民的友谊在此生根发芽。
示范成功后,1998年1月14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在东高地省召开五千人参加的庆祝大会,总督、副总理和八个部长参加。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五星红旗在三根旗杆中间最高的那根上冉冉升起时,林占熺激动异常,这是国家的尊严!
菌草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有一种菌草成了东高地省非同寻常的植物,最高可以长到八米多,老百姓管这种巨菌草叫“中国草”,并以林占熺的姓命名它为“林草”。林占熺在七十五岁生日时,当众许下愿望:“希望东高地省尽快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全世界的样本!”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艰苦创业,赢来了三个世界第一:巨菌草产量第一、旱稻产量第一、宿根稻收割次数第一。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为表示感谢,专门到访福建农林大学,种下象征友谊的菌草。
巴布亚新几内亚经验后来成为样板,菌草又乘风破浪到达卢旺达、南非、莱索托、斐济等国。每个项目都有配套的培训班,招收这些国家的学员,来中国接受为期两个月的技术培训。林占熺说,越是落后、不稳定的地方,越需要中国的帮助,也越需要他们出色地完成国家赋予的援助使命,每个项目都决不能草草了事。他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开发了适应当地情况的新栽培技术,许多国家和地区借助这个“来自中国最好的礼物”换了人间。菌草开发走向世界后,为全球扶贫事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以满满的成绩耀眼全球。
卢旺达的种植户莱昂尼达斯可以做证。他参加菌草技术培训班后,自创公司,雇用当地青年和妇女以草种菇,并得到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指导,致富后办起了幼儿园。
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最贫困的单亲妈妈们可以做证。这里建成了非洲规模最大的菌草技术培训示范中心,她们靠着“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座就成”的菌草技术,组建了合作社,告别了贫困,提升了社会地位。
斐济常驻联合国代表达乌尼瓦鲁可以做证。菌草作为优质饲草,为缓解斐济旱季饲草短缺的难题做出了贡献。他评价菌草技术:“这不只是给斐济,还是给全世界的一个礼物。”
莱索托的妇女们可以做证。她们为菌草创作了民歌:“有人说,她是野草;有人说,她是生命;她,是食物,也是药物;她,是希望之物……”
菌草在奔跑,如期而至,清风拂面,罩着世界每一个溃烂的伤口。林占熺手中的这把菌草,和中国功夫一样,成了世界人民的最爱之一,汉语拼音“Juncao”成为其国际通用名。
林占熺和菌草团队每到异国他乡,都和当地人民结下深情厚谊,他因“点草成金”成了国际英雄,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称号。继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之后,圭亚那总统、柬埔寨国王等元首也专门到林占熺所在的福建农林大学,亲手种下菌草。菌草技术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沙漠种草,献给建党百年的礼物
2021年6月上旬,林占熺参加中宣部举办的“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中外记者见面会。会后,这位中外记者共追的科技明星,要赶往中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的菌草防风治沙基地。他说:“紧赶慢赶这么多年,要在黄河泛滥区筑起千里生态安全屏障,建党百年前不赶去看个究竟,哪能安心?”
原来,2013年林占熺“剑指”乌兰布和沙漠。这里常年风沙过境,遮天蔽日。
在乌兰布和的菌草防风治沙基地,林占熺抚摸眼前高过自己的排排菌草,连声说好,道及往事:“五十年前我来这一带时,可是黄沙漫天,水土流失触目惊心呐!现在,飞沙走石都差不多偃旗息鼓了,围着菌草婆娑起舞。”
与黄河斗、与沙漠斗,是林占熺这辈子面对的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一次,眼看千辛万苦种下的菌草都绿油油一片了,却来了一场不期而遇的八级大风。菌草不是被打烂,就是草入泥河。在狂风呼啸中,几位队员哭得像个孩子:林老师,看来真是不行啊!老天爷逼我们收兵!林占熺告诉大家绝不能缴械投降。他在阿拉善菌草基地一蹲四个月,从十多种长根系草种中再筛选,并和大伙一起研究风沙规律,分析沙土结构,调整种植布局,变换育苗方式。失败了就再尝试,终于在种植季的尾声,菌草“先锋”一株接一株,一拨接一拨,牢牢扎根在了沙地上。一年后,沙变成了土。
这些年,种啊种啊,一直看到乌兰布和沙漠南部长出一片绿洲。这里被国家定为菌草固沙防沙研究示范基地,林占熺感谢小女婿替他出征,在黄河边一守八年。
林占熺
林占熺带着黄河边的欢声笑语回到福州,被司机背上楼后,换来了妻子罗昭君的好一顿数落:“去时好好的,回来怎么就绑上石膏了?冬梅,你是怎么搞的,还让你爸坐上轮椅从北京去内蒙古,不要命了?”
第二天,脚缠绷带的林占熺,又准时出现在省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新闻直播现场,开口就对关心他的观众说,我没那么娇贵,就是一根草嘛。
他就是菌草,菌草就是他,他要让一株株青青的神草,跨过奔腾的长江黄河,越过高大巍峨的国门,浩浩荡荡掀起大地上绿色的奔腾。
(原文《“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的“山海情”》刊于《名人传记》2022年第2期 文/钟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