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三月,地处盘龙区某社区的幼儿园又迎来了新学期。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几乎站满园区所有空地的孩子,模拟着老师张开双肩飞翔的动作,就像是一群放飞天空、互相追逐的快乐小鸟。的确,在优质幼儿园紧缺的省会城市,能够进入这样一所管理规范、教学优质且又便宜的昆明市教育局举办的普惠性幼儿园(以下简称教办园),他们的童年注定是快乐的。然而,作为昆明市13所一级一等幼儿园之一,这样的优质园每年招生规模仅仅100多人。面对年复一年的“入园难”,教办优质幼儿园的生存状态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现状

僧多粥少只能选拔性招生

某教办优质园上课间操时,400余孩子按大中小三个年级分区域列队,伴随着同一曲音乐,三个区域分别做着不同动作的操。据园长介绍,这是专为不同年龄孩子成长规律编排设计的,由于活动场地有限,三个年级的孩子只能背靠背做操、以免互相干扰。“孩子们终于可以在园区内奔跑了,这是他们快乐成长的需要”,看得出,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能够有一块这样的场地,这位园长已十分自豪。这所已近60年办园历史的品牌幼儿园,因置身昆明老城区,校舍园区空间几十年都难有更大拓展。在历经近10年来几次改造维修的园舍里,配置完善的多媒体教室、电脑及各班级安装的液晶电视,才显示出其内涵上的优质。

据业内人士测算,因规模大小不等,昆明市一级一等教办幼儿园,每年能招收的孩子大约1000人。面对生源多、规模小而引发的“入园难”,这些园长们已久经历练、各有奇招。据一位园长介绍,从去年11月份起,该园就收到了400多份入园申请。面对实际招生数仅100多人的“四里挑一”矛盾,她把提前半年办亲子学前班,让申请入园的家庭接受育儿理念培训,在家园互动磨合中筛选优秀生源作为前提条件,以相对公平地缓解“入园难”。与这所幼儿园还能面向社会选拔生源相比,大部分教办幼儿园因多年来园舍、师资没有增量,招生名额连挂钩单位和关系户都难以满足。每年招生期间,因人制宜、权衡利弊、择优选拔、平衡关系,就成为园长们不得不练就的本领。通常,对外招生的入园申请都不用接,生源就满额了。

困境

资源不足只能创收维持

一位园长算了这样一笔账。按300名在园孩子每月150元的保育费标准,以及辖区政府核发的生均公用经费,这所教办幼儿园每月可用经费不足5万元。其中除简单的园舍维修改善费、教师培训和办公经费等,还要维持聘用缺编教师的工资。如果遇到更新设备或大型园舍改造工程,就只能变身“丐帮帮主”四处“化缘”了。几年前,该园为拆墙透绿、粉刷园舍投入的约40万元资金,只有不足10%的靠“化缘”解决。无独有偶,另一知名教办园,为了改建园区已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其中,除少量得到上级教育部门资助,大部分花得都是多年创收的积蓄。“在上级管理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就没设修缮幼儿园这样的科目,甚至连生均公用经费也是空白”。一位园长显得无奈。除了缺钱,缺编制也是公办园普遍面临的难题。据悉,有的教办园可能10年都没有进新人指标,空编也无法补员。人手不足就只能自筹经费聘用。由于自筹资金待遇不高,优秀人才难进难留。在不久前举行的云南省师范类毕业生招聘会上,一位省外高校学前专业毕业生,面试时无论学历、专业还是综合素质,都让一位园长十分满意,然而,因为没有编制,这位毕业生还是选择了放弃。逐渐老化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园长们的发展之虑。

因为经费投入不足,利用临街铺面出租、开办收费特色班,多年前就成为城区优质幼儿园补充经费的普遍选择。据一园长介绍,该园曾于去年以前办过特色班,对每月充其量几万元的收费,明确规定60%要用于改善办园条件,其余才用于改善教师福利以及发放聘用教师工资。因规范办园去年取消特色班后,也相应取消了原有的教师免费早、中餐福利。“如果不是临街铺面出租补贴,以及多种渠道筹资,仅靠收费是无法维持一所优质品牌幼儿园运转的。”另一所幼儿园每月能收到的保育费仅有6万元,面临最大一笔刚性支出就是发放20余名聘用教职工的工资,数额已占到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为此,园长只能想方设法动员争取挂钩单位、协调家长资源支持改善办园条件。目前,该园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电脑上网设施就来源于此。明知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优质资源在利益交换中的矛盾和隐患,园长们也别无选择,“只要用于幼儿园条件改善,自己就有底气”。

担忧

名园办民园探索能走多远

近年来,教办优质园探索的名园办民园,就是为缓解“入园难、办园也难”不约而同的选择。凭着“创造更好效益,发展品牌优势,改善职工福利待遇”的初衷,7年前,某教办幼儿园与新建小区开发商优势互补,探索合作办分园的路径。通过依托开发商提供园舍,供货商预先垫付设施、选派管理层及骨干师资输出公办园管理模式,这所教办园滚动发展,已相继在北市区和南市区创办了3所民办分园。目前,公、民办四所幼儿园生源已扩展到1000多人。另一所教办幼儿园于两年前携手房企创办的民园,尽管目前还处于偿还建设债务期间,但也逐步走上正轨,得到社会认同。

据悉,这种“一园两制”的办园模式,让政府省钱、省心、省力就扩大了优质资源。尽管保育费高出公办园一至两倍,但规范的品牌园管理和相对就近的区域优势,比起一些从零起步或“天价”的民办幼儿园要靠谱许多。同时,借助“民园养名园”,也让“贫血”的教办园有了一定的“造血”机能。至少,因师资共享就提供了聘用教师的工资来源,一些在公办园不能开展的特色项目,也为筹资改善办园条件提供了可能。此外,周旋于市场的园长们,在教育人和商人两种角色的转换之间,通过寻求共同接纳的平衡点,不仅扩大了品牌资源的辐射力,也缓解了部分普通百姓享受优质名园的需求。“凭着对优质幼儿园价值体现的追求,每一次谈判都是一次历练。”一位园长颇有成就感。

然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探索,并不是只赢不输的。善变的市场和随时可能调整的政策支持体系,让园长们在艰辛中充满忐忑。这样的体制能维持多久,是做大做强还是见好就收,一旦政策有所改变,如何斩断利益链条。一系列的担忧,让探索者变得小心谨慎。可以肯定的是,扩大优质教办园规模的最终出路,还得取决于政府行为和科学决策,多种模式建设更多普惠性优质园,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入园难、入园贵。(记者 罗霞)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