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He Creative Writing
黄河文创
与您同行
【散文】
狗年说狗
GOUNIANSHUOGOU
作者 / 东 方
今年是传统的农历戊戌年---狗年,虽然自我感觉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但也想在狗年里说说“关于狗的那些事”。
先说说 “狗史”和“人史”。
从进化论角度看,狗的历史显然要比人的历史长得多,但在人类的进化中,狗和人逐渐有了交集,一起载入了人类的文明史中。
狗又称犬,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发掘初步确定我国驯养狗的历史大约有七八千年了,从北方到南方、从西部到东部的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家狗的遗骨出现。
犬在甲骨文中是象形文字,形状像腹瘦尾长的动物,是狗的线描,所以孔子说“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狗在甲骨文中目前还没出现,但在金文中已经有了,也属于象形字,表示雄雌两犬在一起相连交配。从文字记录来看,狗在很早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了,而且在诸多历史文献中也都有关于狗的记载。比如《周礼·天官冢宰》载“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其中六畜就包括狗。《老子》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尨是指多毛的狗)《墨子·天志上第二十六》载“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刍牛羊,豢犬彘。”《庄子·徐无鬼》中说“尝语君吾相狗也”、“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战国策》卷十一《齐策四》载“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经三》说“术之不行,有故。不杀其狗,则酒酸。”
《史记》中更是有多处记载,比如《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载“沛公入秦宫,公事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载“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资治通鉴》第五十八卷载汉灵帝“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三字经》中也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等等,可见狗自从被驯化之后,就和我们的先人一同生活了。
狗为什么能够与人和谐共处呢?究其原因是狗具有很多可供人类利用的价值,比如在原始氏族时期,有些部落把狗作为图腾来崇拜;在祭祀祖先时狗可以和牛羊猪一样成为牺牲品;在狩猎时,狗可以成为最得力的帮手;狗在早期还可以成为先人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狗可以用来看家护院,成为家庭的保护神;狗还可以成为人们豢养的宠物,供解闷取乐;以前在东北有些地方冬季里还会使用狗拉雪爬犁作为交通工具;历史发展到今天,狗已经在抢险救灾、缉毒追逃、导盲领路等领域里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说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狗的存在,狗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历史。
再说说“狗文化”。
狗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大年初二又称为狗日,这不但昭示了与人的亲密关系,而且还内化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狗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比如在很多诗中都有专门描述狗的句子,有些甚至成了经典。像我们熟知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等等。当读这些诗句的时候,诗人眼中、笔下的狗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同样在一些小说和影视剧中,狗也是重点刻画的角色。比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哮天犬是家喻户晓,成为了二郎神作战时得力的助手。在《西游记》第六回中写道“(猴王)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封神演义》第九十二回中写道:“杨戬祭起哮天犬,飞在空中。……戴礼见仙犬奔来,正欲抽身逃走,早被哮天犬一口咬住,不能挣挫。杨戬手起一刀,挥于马下。”;张贤亮的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里面刻画了邢老汉进城回来时捡的一条小黄狗在与他搭伙过日子的女人不辞而别后成为了陪伴他孤独寂寞生活的伙伴,后来这条狗竟不幸成为了那个时代政治运动的牺牲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风靡全国的电影《白桦林中的哨所》里面,主人公陆星训练的两条军犬双双和陆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韩志君长篇小说《命运四重奏》改编的《篱笆女人和狗》也是上世纪八九十代影响巨大的一部连续剧,而剧中的主题曲《篱笆墙的影子》更是红极一时,“还有那看家的狗叫的叫的叫的叫的咋就这么狂。”这句歌词更是让人永生难忘。
狗也是国画里的常客。比如唐朝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绘三位仕女在逗引两只小狗,第一只张嘴吐舌抬头跳跃,第二只向前奔跑,描绘情态逼真;画家阎立本所绘《锁谏图》,描绘了前赵廷尉陈元达冒死进谏的情形,画面的前段下部绘有一只黑色的狗,对于当时所发生的的一切受到了惊扰,回过头去想看看发生了什么,旁边一位侍卫用左手做轰赶之状。中间有一条白色的狗,正在抬头看着跪在地上为陈元达求情的两位大臣;宋代画家李嵩所绘《货郎图》中右下角画有一只母狗抬头张嘴翘尾,后面跟着三只小狗,画面温馨;南宋画家李迪的《猎犬图》,画一猎犬低头漫步前行,似乎在找寻什么东西,画风工整,形神兼备;金代画家张瑀所绘《文姬归汉图》中画卷左下方绘有一条黑色的狗,低头张嘴弓腰垂尾,似乎是顶着寒风,吃力前行;明宣宗朱瞻基的《双犬图》(现藏于美国沙可乐博物馆),图中双犬悠闲散步,神形毕肖,身后兰花飘逸,充满了生活气息;清朝康熙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通过用西画的光影原理但用中国绘画手法画的《十骏犬》,十只名犬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现代花鸟画名家刘奎龄笔下的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堪称一绝。
还有很多与狗有关的典故。比如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有关的“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留恋富贵的大夫文种最终被勾践逼迫自杀,成了被人利用的一条狗;与战国时期孟尝君有关的鸡鸣狗盗的故事,门客从狗洞里进入秦王的府库盗出了白色狐裘献给了秦王宠妃,使得孟尝君脱离了险境;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关的义犬救主故事,当年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累得在一片草甸子里睡着了,明兵寻他不见开始放火。跟随努尔哈赤的大黄狗就跑到附近水里把身体浸湿然后跑到他的身边打滚把草弄湿,如此反复多次,努尔哈赤得救了,但大黄狗却累死了;还有天狗吃月亮的故事,由于古人无法用科学解释月食的形成,就说是天狗把月亮吃掉了等。
狗的文化味还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中。比如与狗相关的歇后语,狗戴帽子----装人、狗带嚼子---胡勒、狗咬尿泡----空欢喜、狗长犄角----羊(洋)式、狗尾巴做弦----不值一谈(弹)、三伏天的狗----上气不接下气、案板上的狗肉----上不了台面、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狗撵鸭子----呱呱叫、哈巴狗带铃铛----充当大牲口、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还有众多的成语,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狗尾续貂、狗苟蝇营、狗急跳墙、狐朋狗友、鸡飞狗跳、斗鸡走狗、偷鸡摸狗、嫁狗随狗、声色犬马、人模狗样、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挂羊头卖狗肉、画虎不成反类犬等等。
既然狗是人类忠实的伙伴,为何在语言上往往会以贬义词的面目出现呢?这要归结为狗有一个恶习---吃屎。狗的这种行为在人们眼里是不可理喻、无法容忍的,从而就很自然地与生活中那些被人们讨厌的人和事联系到一起了。
最后说说“狗人”和“狗官”。
狗人当然是指养狗的人。同样养狗,如果是为官家养狗,那狗人就变成了狗官,是带有一定官衔和品秩的。比如在周朝负责管理狗的官员就叫司书。司书的职责主要是“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九职、九正、九事。”其中就有“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以知山林、川泽之数。”这一项。专门负责养狗的称为犬人。同样在汉代,为皇帝饲养狗的官员称为狗监或狗中。随着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养狗娱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汉武帝还专门造了“犬台
宫”,在那里领着妃嫔和大臣们观看“斗狗之戏”。养狗的官员地位自然也就提高了,皇帝一高兴就给赏赐,狗官也就学会了用狗上位。皇家养狗本就是一种奢侈浪费,而狗官的设置更是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慢慢地狗官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意义上不作为、不担当、专横跋扈、仗势欺人甚至是贪赃枉法的代名词了。
狗人后来也就变成了做人不讲究、不本分、甚至是数典忘祖、作恶多端的人了。人们为了表达对这类人的不满、厌恶甚或是痛恨,更喜欢用与狗相关的贬义词来形容他们,还把他们分成“狗人”、“走狗”、“狗腿子”等几类。
在如今,我们的身边依然有“狗人”的存在,对待狗比对待父母朋友要好;依然有“狗腿子”的存在,心甘情愿做马前卒助纣为孽;依然有“狗官”的存在,没担当不作为,以势压人;依然有“狗盗”的存在,依靠偷盗来发财致富;依然有“汉奸走狗”的存在,面对反华势力的利诱,与反动势力沆瀣一气。
在狗年里,希望大家多学习狗的忠诚,对国家、事业、家庭、朋友保持忠诚;
在狗年里,提醒大家要远离“狗人”,做点“人事”。
作者简介
东方,本名解东方,沈阳人,教师。喜史爱文,闲时走笔,涂抹生活,乐舒胸臆。
点下面链接阅读了解:
投稿须知
请自附题图、插图、封面、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