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还是那片田,地还是那块地。
近年来,遵义市绥阳县郑场镇伞水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种植的香菇、灵芝等品质与产量逐渐大幅提升,为企业与当地社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些变化,除了来源于科技与惠农政策的支撑以外,与一批壮大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密不可分,他们懂技术、专业化强、善管理、素质高,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时下,伞水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派繁忙,几十名当地村民在基地里忙着采收香菇。尽管天气炎热,但基地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香菇要卖好价钱,必须按照标准采摘”“注意温度变化,大棚湿度较高的,要暂缓喷水”......洪亮的声音不时从基地里面冒出,说话的是香菇种植技术员蒋其勇。
今年58岁的蒋其勇是伞水村人,尽管是基地香菇种植技术的一把好手,但只有脚踏土地、巡视管理菇棚、查看香菇长势,他才觉得安心。香菇基地里,他即是种植技术人员,也是传授香菇种植技术的实践老师。
该香菇种植基地是由贵州云端农旅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创建。前期发展,因人员种植技术跟不上、科技信息滞后等各种条件制约,食用菌类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出现产量不高、品质普通、规模不大等问题。公司转变发展思维迫在眉睫。
应对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政府、企业、学校、农民形成合力,“四位一体”协同攻关。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牵头下,该公司与遵义汇通职业培训学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公司食用菌基地建立了现代农业实训基地。据了解,实训基地以集中式教学为主,聘请专家授课指导并传授食用菌生产技术,开展菌种研制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种植进行了有效接轨,参训人员的种植技能与自身素质得到提升,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技术不足及企业生产效益低下难题。
自实训基地创办培训班开始,蒋其勇就被公司推荐参加食用菌种植技术人才培训。正是参加了培训,他开启了从普通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之路。
富口袋,要先富脑袋。“以前认为农业就是简单的春种夏管秋收。培训开阔了眼界,不仅自身文化水平提高了,还能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专业知识。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工资也相应提高。”蒋其勇笑着说,他的工资由最初每月三千涨到了现在的五千多,加班还另有加班费,只要基地开培训班,他都踊跃报名参加。
基地实操培训实则优化了教学资源,对劳动力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其针对性、专项性强,避免了盲目培训造成的资源浪费。
“手把手为群众传授技能,即满足了企业需求,也满足了群众期望。培训合格就能就地就近上岗,上岗就业就能挣钱,群众就业率、增收率均实现了双提升。”遵义汇通职业培训学校副校长冉瑞芬说,现在要求参加培训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用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要我培训”变为了“我要培训”。
贵州云端农旅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负责人娄方霞表示,只要群众有意愿,通过报名都可以免费参加学习。公司以发展带动农业技能培训,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科研+培训”方式,带动村民共同发展致富。公司的生产基地、生产设备设施、生产资源,都供参训人员无偿使用。参训合格的人员可以留在基地务工,也可以选择自行创业发展食用菌种植,由公司保底收购产品,确保群众无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绥阳县于2020年明确了以镇乡为主导,县直部门行业指导、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格局,积极实施“农村主导产业+农村‘短平快’”种养殖技术培训、就业市场“急需岗位+中长期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在岗职工+职业技能证书直补”等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0年以来,该县开展农民全员培训7594人,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资金580余万元,培训生活补助费106余万元。
事实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遵义市坚持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分类实施针对性培训,推动农民全员培训、中长期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培训、以训稳岗等四大类15个项目,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持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
数据显示,2021年1至6月,遵义市开展职业培训5.2万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含脱贫劳动力及易地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1.2万人次);开展乡村振兴“短平快”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6万人次。培训后带动就业3.2万人。
遵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分类培训班,遵义市已有一大批农户学到了各种技术和知识,解决了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大部分技术难题,同时,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初步形成。对符合要求的农民,将持续引导进行系统培训,以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国欢
编辑 韦依
编审 田旻佳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