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安静的坐在电脑前,跟大家分享一下东北大米的起源与发展.既然是聊东北大米,那就先唠一下东北这旮沓的历史往事.
大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植.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自清顺治年开始,在山海关外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又称东北长城,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叫"新边.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所以基本没有农耕作业.东北万里肥沃良田就那么荒着.于是才有了从同治年间开始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
大批勤劳而勇敢的山东人来到了东北,开垦拓荒;彼时东北人烟稀少,野兽成群,拓荒者与财狼为邻,与虎豹争食,所以说现在的东北人比较虎,估计就是从那时那环境里锻炼培养出来的,不虎活不下去.扯远了,还是唠东北大米.
聊东北水稻,要区别中国水稻和东北水稻是两个概念: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但是是在长江流域.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由舟山群岛北传到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水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那东北水稻怎么来的?东北水稻由朝鲜传入我国东北.是的,没错,在由朝鲜传入之前,我们东北吃小米,吃面,吃高粱.九一八事变之后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里面唱的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是大豆高粱,而不是稻田麦浪,所以东北种植水稻历史并不长,尤其规模种植时间更不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默许属国朝鲜农民来东北种植水稻.但是,从最早有记录的1845年开始,朝鲜农民在东北种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最开始他们在鸭绿江上游浑江两岸(今桓龙湖主干水系)种植,但是,不成功;朝鲜人一直坚持,又沿着浑江,一路种到桓仁、通化一带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辽宁省桓仁县的一位金姓朝鲜移民在一个叫上古城(今桓仁古城镇)的地方才试种成功了,只不过这种子是他从朝鲜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亩产不足150公斤.
这里提示读者注意三点:
1、那时水稻是撒种种植,不是插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在1982年由日本水稻栽培专家原正市推广到中国东北的;
2、东北大米起源在桓仁,是一个金姓朝鲜移民在古城镇试种成功的;
3、1875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伴随东北大米(桓仁大米)的试种成功,大清光绪帝即位,张作霖出生,还有一个了不起的人也是这一年诞生:费迪南·保时捷,这个人是德国著名汽车工程师,他对以往的汽车进行了革命性的更改,奠定了今天汽车摸样,设计了甲壳虫汽车,是保时捷公司的创始人.所以为什么总有人把桓仁大米称作东北大米里的"保时捷",就是因为桓仁大米与保时捷同年而生.
朝鲜移民到东北种稻的路径有三条:最早的是中线即鸭绿江上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1875年在桓仁境内试种成功;1883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试种水稻成功;1890年,柳河、海龙、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后沿着松花江、牡丹江和挥发和,移入吉林磐石、蛟河、舒兰等地开发水田,并进而移入德惠、怀德、伊通等地试种水田,从而把水田试种区从东部山区扩展到东北平原腹心地带.
朝鲜移民种稻的另一路径:即南线由鸭绿江下周的丹东地区向南方向扩展.1861年,朝鲜移民进入丹东东三道浪头,根据海潮涨落进行灌溉,开辟了水田.后经岫岩、庄河、复县、熊岳传入奉天(今沈阳)、抚顺等地.
朝鲜移民种稻的第三路径:即东北北部地区,1880年饶河县大和镇一带由俄国境内移入一批朝鲜人,在当地建立村庄,开田种稻,并开始引小绥芬河水灌溉.1888年前后,五常县沙河子乡小孤山一带开始出现水田,1895年又有一批朝鲜农民从舒兰迁入五常县沙河子乡垦地种稻.1897年参加甲午战争的朝鲜败兵移入宁安县渤海镇的上官地及三灵一带开垦水田;俄国修筑中东铁路时,曾雇佣大批朝鲜劳工,1903年筑路完工,部分朝鲜劳工定居在绥芬河、磨刀石、哈尔冰等铁路沿线,其中大部分从事水田开发.
朝鲜移民为把种稻技术引进东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以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和聪明才智,在东北各地试种水稻,为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唠完东北水稻的起源,再聊一聊东北水稻的发展,这个客观公正点的讲要感谢日本人.朝鲜移民在试种水稻之初,稻种都是从朝鲜老家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直到20世纪初,朝鲜移民申友景带来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种,东北水稻种植历史才真正开始.
因为北海道气候与东北近似,但是,这只是试种成功,大规模的水稻种植是在日俄战争之后.当年,清政府为了驱除俄国势力,邀请日本来打俄国.日本胜利以后,原由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被转让给日本,也就是南满铁路.这时,日本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带来了资金、农场和稻种,从满洲国政府手中租来土地,开始逐步推进东北农田水利设施和水稻品种改良,东北的水稻才慢慢推广起来.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专门成立了农作物奖励委员会,把各个下属的试验场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奖励给东北的日本、朝鲜以及东北农民.经过试验,日本农业发现当时的满洲南部地区更适合栽种来自日本东北地区的"早生大野"和"龟尾"两种粳稻.于是,日本专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更适合东北气候的"大原"和"万年"两个品种.同时日本农林省也把自己培育的"陆羽123号"和"红糯"也共同作为奖励品种,派发给满洲的农户种植,这可能是最早的公司加农户模式.
再后来,满铁又靠人工育种,为满洲中部和北部地区培育出了"北海""田泰"等品种.同时也为东北带来了化学肥料、农业药剂使用的技术等.在日本商人和农场主的经营和推广下,满洲的水稻耕种面积从1932年的六万亩,到1940年一跃增加到三十多万亩,产量达到了八十多万吨.
如今卖的比较火的五常大米,实际是"满铁"时代日本开拓团留下的陆羽123、龟尾品种,与日本越光米的前身农林1号和农林22号的杂交.而五常大米里的稻花香,也就是五优稻4号,应该也是源于日本.它的前一代五优稻1号的父系亲本是合江20号,合江20号的母系亲本是来源日本的下北,父系亲本是来自日本的石狩白毛、胆振早生和早生坊主. 这个专业性太强,不说了.
总之,世界大米起源地在中国,东北大米起源地在桓仁;桓仁大米是大米里的"保时捷".东北大米种植历史很短,只有170年,所以以后,哪个人再跟你说他的东北大米是御用贡米,不要相信,基本无据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