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50期(总第430期·2020年8月11日)
本期提要
★郑州召开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暨国土绿化工作会议
★信阳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济源首次发现黄腹鼬 刷新该物种分布最北界限
★山绿水清民富的淅川路径
快 讯(八方新闻速递)
郑州召开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暨国土绿化工作会议
本报讯 报道员王晓莹报道 8月9日,郑州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暨国土绿化工作会议在巩义召开。郑州市副市长陈宏伟出席会议并讲话。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牛建军,郑州市林业局主要负责人,市发改委、财政局、资源规划局分管领导、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及林业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现场观摩巩义市国储林蔡沟—石关—石板沟项目区、大力山项目区及水电项目区。巩义市国家储备林项目2017年争取落地,获得国家开发银行35亿元投资额。目前已完成一期2.98万亩、二期5.5万亩的造林任务,建成困难山地、杜仲林、大径材林、生态廊道、河域治理等五类造林基地和42个特色项目区,涉及各类工程标段157个,配套水电工程全线贯通。
会上总结了全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安排部署下步造林绿化工作;观看了巩义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宣传片;各县(市)就各地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进行汇报。
陈宏伟指出,巩义市在思路、理念、机制等方面,为各县(市、区)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各县(市、区)要积极借鉴、参照巩义市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谋划好、落实好国家储备林项目各项建设工作。
陈宏伟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高位推动植树造林、国土绿化等工作见实效,确保全市生态环境逐步好转。要清醒认识到国土绿化工作的重要性。各级主管领导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及国土绿化工作。提前做好基础准备,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为今冬明春国土绿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要认真对照年初下达的目标责任书和郑州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关于国土绿化工作的要求,立足长远和根本,按照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的原则,积极争取上级各类奖补资金,认真研究探讨资金投入、土地流转、工作推进、建成管理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切实解决好水、电、路、树等各类突出问题,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
信阳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报道员杨俊
为促进林茶行业高质量发展,信阳市林业和茶产业局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强化责任落实,狠抓工作落实,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便利的营商环境。
一是印发《信阳市林业和茶产业局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明确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任务,从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服务企业工作水平、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等6个方面全面优化林茶业营商环境。
二是提升企业服务工作水平,做好惠企政策解读。市林业茶业局将样本企业名单下发给各县区林茶局,实行工作台帐月报告制度。要求各县区林茶局要主动沟通对接样本林茶企业,聚焦企业关切的难点、痛点、堵点,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
三是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解决企业办事难、办事堵。向217家林茶样本企业推送有关行政审批信息,宣传全市林茶系统行政审批“一网通办”服务,提升政务服务网在企业中的知名度,便利企业办件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应用“你呼我应”投诉监督机制,时时关注公众对我局政府服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整改问题,提升服务。
市林业茶业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局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照目标任务,做好工作落实,深入查找不足,认真反思剖析,不断优化林茶业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规范、高效、廉洁、便民政务环境,切实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转变。
洛阳开展森林防火规划初审工作
本报讯 报道员陈峰报道 近日,洛阳市林业局开展森林防火规划初审工作,市林业局相关领导,10个Ⅰ、Ⅱ级森林火险县(市、区)主管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专家等参加此次评审工作。
《洛阳市森林防火规划(2020-2027)》编制工作于2019年12月启动,委托规划设计公司,历经多次深入调研,数据采集,从森林防火规划背景、基本情况、总体思路、范围和布局、建设内容、机制建设、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和实施保障八个方面拟制规划,形成初稿。
与会专家根据初稿“定性多,定量少”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本着找差距,补短板,使规划更加具体化的原则,对初稿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增设视频前端、检查站、无人机、卫星电话以及合理配置航空消防停机坪、蓄水池、取水点、生物隔离带等;二是尽可能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设备,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将国家省市最新森林防火指导性文件纳入,如新修订《森林法》《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和《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意见》等;四是增加省林业局支持洛阳建立豫西森林防火指挥调度中心项目;五是完善因调研不足,内容缺失部分;六是规划设计的任务、投资分解到各县(市、区)。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局将收集整理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洛阳市森林防火规划(2020-2027)》,全面推进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和防控能力现代化建设。
新 奇(新发现新思维)
济源首次发现黄腹鼬
刷新该物种分布最北界限
报道员 任迎丰 李亮
近日,济源林业局工作人员在查看设置在野外的红外相机拍摄的视频资料时,首次发现黄腹鼬这一物种,这也是全省首次拍摄到的自然分布在野外的黄腹鼬影像。从照片和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家伙体长约30厘米,全身呈棕褐色。视频中,它们有时在爬树,有时在灌木丛中奔跑,有时四处张望,看上去很机敏。
“在此之前,济源没有拍到过黄腹鼬的影像。”黄腹鼬与黄鼬相似,为了确认这次发现的究竟是黄腹鼬还是黄鼬,工作人员通过咨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得知此次拍摄到的确为黄腹鼬。
与黄鼬生活习性不同,黄腹鼬大多栖息在500米—2500米的山地、森林、草丛、丘陵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此次济源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4个林区都拍摄到了黄腹鼬,据此,可以明确该物种在我省有自然分布,南太行山可能为其分布北界。
与文献记录不同的是,黄腹鼬不是“夜猫子”,济源红外相机拍摄的全部影像中,黄腹鼬均在晨昏活动。目前,针对黄腹鼬的研究资料比较稀缺,除了知道它的食物以鼠类为主,是名副其实的“灭鼠能手”外,其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生物多样性价值与受威胁因素仍有待调查研究。
“两山”实践
山绿水清民富的淅川路径
-淅川绿水青转化为金山银山有效实现途径
报道员 葛玉顶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主要移民区和国家级贫困区于一体,区位特殊、功能特殊、责任特殊。近年来,淅川县委、县政府扛稳水质保护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森林河南、绿色淅川为引领,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把生态林业与水质保护、脱贫攻坚、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突出科学规划、规模推进、机制创新、资源管护和科技支撑,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水清与民富互促双赢的淅川路径。
因地制宜优规划
该县立足水源涵养面积大、荒山绿化任务重的特殊县情,把造林绿化与保水质、富百姓、兴旅游等工作有机结合,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实施全域造林、全社会造林。
一是与水质保护相结合。该县有125万亩石漠化区,其中重度石漠化55万亩。岩石裸露、坡陡沟深、土壤瘠薄,立地条件极差,机械上不去、人员站不稳,硬是靠着造林人员肩挑背扛、运苗运水、客土造林,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把库区荒山变成了河南的“塞罕坝”,打造了环丹江水库库周生态隔离带,大力构筑护水防线,呵护一库清水,服务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已实现安全送水360亿立方米。
二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河南省深度贫困县,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路径窄的实际,大力实施林业富民工程,重点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生态经济兼用林,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目前,淅川基本实现了经济林对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并通过发挥林业综合功能,全县贫困户仅林业一项每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3万多名贫困群众捧上了“绿饭碗”、鼓起了钱袋子。2020年2月26日,淅川县成功脱贫摘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林业产业扶贫做法先后被央视《焦点访谈》《中国绿色时报》专题报道。
三是与城乡建设相结合。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契机,依据城乡发展规划,实施森林县城、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统筹做好道路绿化、城区绿化、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实现造林绿化和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尤其是围绕打造城市“后花园”,在县城区凤凰山高标准建成5000亩的森林公园,实现城区居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目前,全县已建成5个城市公园、3个森林小镇、20个森林乡村、10户森林人家,让广大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是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围绕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林业生态景观化,推动林业和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变“为林而林”向“为游而林”转变。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开发景区12个,建成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2家,成功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各1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培育了集生态观光、滨水休闲、乡村度假等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32个,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全县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创综合效益30亿元,年均增幅在15%以上。
突出重点抓建设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为了保护水质,该县坚持有树不能砍伐、有库不能养鱼、有矿不能开采、有畜不能养殖,走绿色发展路子。科学编制出绿色发展“路线图”,即紧紧围绕“一业”,打造“两圈三区四园五线六带”,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构建林业生态建设网络。
毛堂乡月季育苗基地
“一业”即生态富民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先后引进仁和康源、豫淅红、果然出色等企业,大力发展以软籽石榴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等林业生态产业38万亩,2019年林业产值达19.94亿元,达到了政府要绿、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的多赢目的。其中,福森药业、仁和康源、源科生物等10家公司荣获“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在第二届中国石榴博览会上,淅川县突尼斯软籽石榴获得金奖。2019年第三届中国石榴博览会暨第八届全国石榴生产与科研研讨会在淅川县成功举办,选送的石榴产品及衍生品喜获6金6银,达成签约招商项目35个,投资总额超45亿元。
“两圈”即环库生态圈、环城生态圈。重点实施库周生态隔离带建设、国储林、石漠化治理、湿地修复等七大工程,在渠首和总干渠两侧建立生态廊道,高标准造林2.46万亩,林带成为添彩渠首、扮靓干渠的美丽风景线。在库周区域建设环库生态隔离带18.3万亩,在荒山荒坡修复生态22万亩,在库区161米以上171米以下消落区修复生态2.8万亩,致力打造库区“绿的海洋”“花的世界”,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长新。“三区”即城区、镇乡区、景区。对城区、丹江大观苑、香严寺等重点景区、镇乡区进行高起点规划,实施百村绿化工程,栽植大规格绿化苗木85万余株,使城镇和景区与生态造林互动互融、相得益彰,营造绿树掩映、景在绿中、人在画中的景致。
城郊森林公园
“四园”即凤凰山森林公园、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上寺森林公园、猴山森林公园,按照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对上寺森林公园、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全方位植绿造景育花,打造靓丽景观,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景区品位,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
“五线”即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村道。以国道、省道和主要公路两侧造林绿化为重点,在不同路段、不同区域,节点打造、梯次推进,高规格栽植绿化树种和经济林,构筑绿色长廊,精心打造了13条生态景观绿色通道,让各个景点通过景观廊道串珠成线,建设诗画淅川。同时,以月季为主导,在丹淅连接线、东西入城口大规模植绿育花,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让人一进入淅川都感到绿意盎然,花香弥漫。
“六带” 即鹳河、淇河、丹江河、刁河、滔河和沿南水北调主干渠绿化带。坚持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相结合,开花、彩叶、常绿树种相搭配,形成水源防护带和生态景观带。目前,通过植树造林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32平方公里,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58%,工程区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2010年410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950吨/平方公里,环库绿色屏障成效初显。
创新机制激活力
一是政策扶持。重点扶持发展软籽石榴、杏李、核桃等经济林果及林下套种油用牡丹、中药材等生态产业。研究出台《淅川县支持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淅川县水果产业补贴办法》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了奖补办法,加大扶持力度。2016年以来,县财政兑现林业生态产业资金达9000 多万元。
渠首快速通道绿化
二是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把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全部推向市场, 在全省范围内首创了以树木是否成活作为支付造林费用的唯一标准的合同造林模式,采取企业和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等合同造林办法,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参与林业项目,着力解决资金短缺、管理缺位、效益低下问题。先后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合一、仁和康源、泓森等20多家企业及种植大户,投资3.2亿元实施造林绿化。
三是创新模式。积极创新推行“三权分置”“保底分红”“资产收益”等模式,把经营主体和农户两者捆绑起来,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激活了林业建设的一池春水,增加了产业发展后劲,提高了质量效益。采取“三权分置”模式,仅在渠首区域与河南仁和康源公司合作,快速发展软籽石榴2万余亩,亩均效益1.5万元左右。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在老城、荆紫关等乡镇发展杏李4.5万亩,亩均效益6000元左右。采用“资产收益”模式,在金河、寺湾等乡镇发展油用牡丹近1万亩,带动1200户群众参与,仅每年务工增收7000元以上。
多措并举严管护
一是封山育林。对通道两侧第一山脊线以内山地、环库周围第一山脊线以内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特别是对新造林,做到造林结束、管护跟进,严格落实管护人员、管护措施、管护制度,避免损坏苗木。
丹江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二是健全网络。构建立体管护网络,将森林公安、林政稽查、护林员划片包干、定岗定责,实行网格化管理。先后投资220余万元,购置应急救援艇、森林防火无人机系统,结合森林防火通信指挥车,初步形成了“陆、水、空”三位一体的森林资源管护网络。同时,融合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平台,筹建智慧林业系统,实现国储林项目区时时可见、即实可查、全程可溯。
三是强化巡护。组建县、乡、村三级专业扑火队伍25支,扑火队员达到620人。在新造林重点区域,按照“六统一”(统一防火帐篷、统一服装袖标、统一防火警灯、统一检查标牌、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值班登记)标准,设立值班卡点180多个,实施全天候监控。
四是严厉打击。持续开展林业严打活动,积极组织森林公安、林政稽查等执法人员,对非法占用林地面积大、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案要案,铁碗整治,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林区的社会治安稳定,有效维护了森林资源安全。
科技兴林助提升
一是强化科技合作。为破解林业生态建设难题,依靠科技支撑,夯实林业基石,该县实施了科技兴林战略,向科技借力,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破解林业科技发展难题。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选派5名专业人员到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局下属科研单位上挂学习。与省内外林果专家签订合作、聘用合同,在果园经营管理关键节点对林农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实现乡乡有林果技术服务团队、村村有林果技术员,全面提高林业科技管理水平。盛湾镇兴化寺村贫困户闫建桥,掌握技能脱贫后,帮带全村60余户群众发展软籽石榴300余亩,带动32户贫困户顺利脱贫。三是加大服务力度。采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技普及和技术培训,每年组织技术培训30次以上,培训人员5000多人。同时,建立林业信息、网络、专家服务平台,开通技术服务热线,对软籽石榴、核桃、大樱桃等县内主要林果业,制作二维码,农户通过手机扫描就可掌握林果管理技术,开创林果技术推广新模式。
搭建平台提效益
一是结对帮扶平台。借助省林业局、河南理工大学和许昌市等结对帮扶淅川机遇,深化双方合作,签订代销淅川农特产品协议,开展农特产品进校园、进机关、进超市活动,为优质林果产品走出深山创造条件。二是对口协作平台。定期在北京市举办水源地优质农产品进京推介会、在淅川县举办特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提升了淅川特优农产品知名度,扩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效益。自京淅对口协作以来,成功实现软籽石榴、黄金梨等78种农产品进京销售,累积销售量达1.7万吨、金额4亿多元。三是电子商务平台。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积极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先后与阿里、京东、苏宁等多家电商、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建成全市一流的县级电商产业园,基本实现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让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出淅川、走向全国。目前,已建成电商服务网点197个,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18亿元。四是消费扶贫平台。利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路、中国工商银行等央企线上平台销售和各级党政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央企、部队线下购买等渠道,多途径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截至目前,已开展了七批消费扶贫集中采购,国务院研究室、北京中医药大学、中石化河南省公司等单位先后订购了300多万元的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