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我国兔业发展状况及 2019 年展望
1 2018 年我国兔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1.1 2018 年我国兔产业特点
1.1.1 兔产业总体在调整之中,肉兔、獭兔和毛兔分化明显 2018 年我国兔产业持续调整,其中肉兔产业走高,獭兔和毛兔则继续下滑(表 1 和图 1)。全年兔产业指数为 103.09,比 2017 年回落 1.97,其中獭兔和毛兔指数分别为 74.40 和 75.60,二者均比 2017 年回落约 10;肉兔指数 112.88,比 2017 年提高 2.33。
从养殖结构来看,兔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以肉兔为核心,獭兔逐步萎缩,毛兔不断支撑”的格局。1月肉兔、獭兔和毛兔指数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5 月又呈现不同程度的回升,6 月以后,肉兔产业指数持续稳定提高,獭兔和毛兔则继续呈现下滑态势。总体来看,本年度内兔产业围绕 100.77 的平均指数水平波动(图 1),12 月产业指数维持在 105.87。
从生产效率来看,受市场需求影响,我国兔产业出栏率自 2016 年以来连续 3 年下降。本年度出肉率则较快提升,这既反映了肉兔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又反映了养殖结构向肉兔调整的趋势。
表 1 2011—2018 年度兔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
注:① 兔产业发展指数由兔体系产业经济岗位 2011 年建立,指数以 2011 年为基期,综合肉兔、獭兔和毛兔,考虑玉米和豆粕行情,最后由兔产品价格指数、饲料价格指数和兔业专家指数综合而成。指数每周发布,表中年度指数由每周指数汇总而得。“总指数”为按“产值”加权指数。②这里用宏观的出栏率和出肉率反映生产效率。出栏率指出栏量除以存栏量,出肉率指每只出栏兔提供的兔肉量,下文同
图 1 2016—2018 年兔产业指数
1.1.2 兔肉产量增加,兔产业产值恢复增长 进入 2018年以来,受兔肉消费市场的拉动,在肉兔养殖快速增长和“獭兔肉用”的推动下,兔肉产量较快增长。
从产值来看,2018 年兔产业产值达到 296.62 亿元,增速 17.38%,兔产业产值在畜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在2018 年为 1.01%,高于 2017 年(0.86%)和 2016 年(0.99%)。
1.1.3 合作社力量增强,龙头企业拉动显著,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台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兔业合作社大量出现。据调查显示,2018 年大多数兔场加入了养殖合作社。养兔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兔、商品兔销售途径、适合当地养殖用的饲料、疫苗以及行业信息交流,同时带动了附近新养殖户投入到肉兔生产中,促进了企业、合作社和养殖户等各方的互利共赢。目前兔业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带动兔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1.4 从业人员趋年轻化,技术型人员增加 养殖场业主年龄以 25~40 岁居多,均具有中学或中专文化程度,部分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年老且文化素质不高的兔场业主因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养殖成本上升,已逐渐退出肉兔养殖行业。年轻且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业主能够从多渠道获取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直接促使其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在购销环节方面降低生产成本,使其生产效益得到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对优良种兔、现代化设备和科学饲养模式的研发和引进不断加强,现代化“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和人工授精技术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技术性人员比重较快增加,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
1.1.5 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兔产品的综合利用能力增强近年来,除在四川、山东和重庆等家兔传统养殖和加工省市外,在陕西、青海、内蒙等西北地区,河南、山西等中部地区,贵州和新疆等西部地区以及黑龙江和吉林等东北地区,均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养殖和加工企业,兔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显著提高。大量规模化肉兔和獭兔养殖者为了提高养兔的综合效益,纷纷进行兔肉和兔皮的深加工。专业兔肉餐馆大量出现,同时加工成休闲兔肉和真空包装兔肉。獭兔养殖企业则将兔皮和兔肉分开销售,减少整兔销售。大型毛兔养殖场也开始涉足兔毛的深加工。随着加工规模的扩大,除了作为主产品的兔肉(或兔皮、兔毛)外,兔头、兔腿、兔骨、兔血、兔心脏甚至兔粪等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兔产品的综合利用能力大大提高。
1.1.6 兔粪资源化利用较快发展,种植、养殖和环保多重效益显著 近年来,大多数养殖户在笼舍方面增加了雨污分流设施设备,增加了干湿分离装备和兔粪发酵处理设施处理粪污。经过处理后的兔粪可以出售还田,增加养殖收益。经过试验证明,发酵兔粪是生产高档猕猴桃、柑橘和葡萄等水果的优良有机肥。目前随着水果产业发展,高档水果对生物有机肥的需求量逐日递增。与其他畜禽粪便相比,兔粪一方面粗纤维含量高,具有疏松土壤、逐渐释放肥效的作用,另一方面钾元素含量高,可增加水果的甜度,同时兔粪尿容易分离,便于收集。基于以上特点,兔粪成为很多地方水果产业的抢手货,每饲料袋兔粪售价达到 8~10 元,成为养殖场(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总体来看,兔粪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家兔养殖、果菜等种植和环境保护三重效益。
1.1.7 国内市场迅速崛起,内需动力日益强劲 我国兔产品出口多年来一直以兔肉出口为主,另外有部分兔皮、兔毛及兔毛制品的出口,进口则主要以整张兔皮为主。近年来,受国内兔肉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从2015 年开始我国兔肉出口数量不断降低,2014 年为1.29 万 t,2015 年降到 8 135.32 t,2016 年进一步降低到 5 803.83 t,2018 年预计约为 7 000 t,兔肉出口在兔肉产量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兔毛则受 2013 年底的“手拔毛”事件影响,发展依然近乎停滞。受严格的环保政策影响,兔皮贸易逐步扭转了进口肉兔皮鞣制后出口兔皮加工服装等产品的格局,兔皮进口得到控制,同时整张兔皮出口有所增加。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高质量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国内消费者对于健康兔肉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劲。国内市场已成为拉动兔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8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产业发展日趋合理 在资源环境硬约束、市场需求软约束背景下,近年来兔产业出现了“东兔西移、南兔北迁”的格局调整,江浙等沿海地区家兔养殖快速下降,而西部和北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家兔养殖快速发展;在劳动力成本快速提高、养殖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机械化、自动化养殖迅速普及,家兔养殖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合作社带动和龙头企业辐射下,兔产业规模化程度快速提高;在政府和协会积极推动下,兔产业标准化步伐日益加快。总体来看,我国兔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因地制宜,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1.2 2018 年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 优良品种占有率低,良种供种能力不足 2018 年肉兔商品场饲养的品种以伊拉等配套系及其自选后代为主,加利福尼亚兔、新西兰兔、齐卡兔、比利时兔、天府黑兔和本地灰兔等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兔场在引入首批种兔后没有进行系统引种和选育提高,仅根据生产性能从商品兔中选留一定数量的种兔,或从附近兔场商品兔中购买或交换获得种兔,这直接导致各兔场肉兔品种退化。此外,由于相关肉兔核心育种场或祖代场供种能力不足,致使良种兔采购难度大、价格偏高,加重了良种家兔普及的困难。獭兔和毛兔的品种退化问题也一样。总体来看,我国家兔良种保障率远低于 50%。
1.2.2 专业兔料生产规模偏小,无抗与减抗的应对措施缺乏 兔料生产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一是专门生产兔料的企业少,山东省仅十多家,多为生产猪、鸡料的企业附属生产兔料;二是生产能力差异较大;三是地区分布差异大,家兔出栏量大的地市兔料生产企业多;四是生产全价料的企业逐渐增加,生产预混料、浓缩料、精料补充料等的企业逐渐减少;五是使用的粗饲料种类多;六是 2020 年将全面禁止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许多饲料企业在探索替抗,但有效措施不足。
1.2.3 养殖成本上升,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 在严格的环保政策下,大部分饲养场(户)在粪污和环境控制处理方面加大了设施设备投入。另外,由于近年来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及人工成本增加等,兔业养殖成本不断上升。而从整个产业链利益来看,家兔养殖产业链包括上游的饲料销售、兽药和动保产品销售和种兔繁育销售,下游的商品兔收购、肉兔屠宰和兔肉加工和销售以及中间的商品兔饲养,与其他畜禽行业类似,商品兔饲养环节收益占比相对较小,养殖受限较多、话语权较少。遇到市场行情变化,上游和下游各环节都会挤压饲养环节利益。
1.2.4 整体标准化水平偏低,产业链整合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兔业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代化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和人工授精技术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我国家兔的标准化发展依然相对滞后,表现在:种兔标准没有形成共识,兔舍设备规格差别大,标准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措施标准不一,特别是饲料营养标准、药物使用标准等均相对缺乏。由于各环节的标准化程度均不高,必然导致整个产业链整合程度较低。
1.2.5 产业发展基础脆弱,企业风险防范手段不足 近年来,兔业由于节粮环保、利润率高,产业前景相对较好,因而不少投资者进入兔业养殖或加工行业,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一些企业扩展过快,特别是近年来在产业扶贫的政策背景下,不少地方将养兔纳入其中,在政策和资金推动下,一些地区兔业快速发展,但管理跟不上,生产效率低下,能否长期稳定发展令人担忧。另外,由于兔产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几乎没有政策支持,在保险措施缺乏、产业基金、生产补贴或价格支持等风险防范措施不足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1.2.6 兔产业宣传不够,兔产品营销能力不足 国家兔产业体系成立以来,虽然每年都会联合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举办“中国兔业发展大会”、“兔肉节”等活动,但广大消费者对于兔产业的认识依然不足,对兔肉、兔皮和兔毛产品的优良品质知之较少,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对兔产业的了解程度也不高,这充分反映了对于“兔文化、兔产业和兔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从兔产品品牌来看,兔肉产品品牌开发相对较好,涌现出了“康大”、“哈哥”、“伊啦”等知名品牌,但多为区域性品牌,全国性品牌仍然缺乏。兔毛和兔皮产品品牌开发不足。
2 2019 年兔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1 肉兔产业继续保持高位调整,2019 年下半年预计小幅上涨 2019 年肉兔产业将继续保持在高位调整,预计下半年会有小幅上涨。主要原因:一是目前肉兔活兔价格和兔肉价格价差较大,兔肉价格显著高于肉兔活兔,反应了市场需求的拉动,当需求被拉动起来后短期内难有太大下降;二是 2016 年以来一些新建的大型养殖加工企业陆续投入生产,家兔出栏将会继续增加,这必然影响兔肉和肉兔活兔的行情,因而 2019 年预计只有小幅度上涨。总体估计,南方地区肉兔活兔价格预计在 14~22 元 /kg,北方市场在 12~18 元 /kg。
2.2 獭兔产业有可能一定程度回升,但幅度有限 2018年度第二季度以来,獭兔产业出现较大下滑,产业指数由 5 月的 73.34 下降到 8 月份的 53.49,其后进入调整时期,维持在 58 左右。预计 2019 年不会有大幅度起落。原因在于:首先,经过近 5 年的调整,獭兔皮库存逐步下降;其次,随着经济复苏和獭兔皮消费大国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可能变化,獭兔皮产品的出口有可能增加;第三,2018 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降温影响对兔皮服装和相关制品的需求增加,市场拉动力增强;第四,经过多年的低迷调整,獭兔已经走出了一条“肉、皮”兼顾,以肉为主,获得较好综合效益的道路,为 2019 年度产业回升奠定了基础。
2.3 毛兔产业将企稳调整,产业开始小幅回升 毛兔产业企稳调整,并伴有小幅回升,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新型分梳和加工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兔毛断裂和掉毛的问题,可提高兔毛的加工使用,同时兔毛的加工需求逐步增加,库存得到释放;第二,西部诸多省市区将家兔养殖,特别是长毛兔养殖,作为扶贫的重要产业之一。预计 2019 年毛兔产业将继续企稳回升,幅度不一定很大,因为扩张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市场上兔毛产品定价过高反映出零售企业对兔毛这一新开发产品的定价还未适应市场要求。综合肉兔、獭兔和毛兔整个产业来看,2018 年以来兔产业指数基本围绕100 的水平小幅波动,预计 2019 年维持在 105~108 的水平。
2.4 养殖户优良品种意识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当前大多数养殖户(尤其是中型以上兔场)对优良品种的生产性能和效益产出认可程度较高,品种意识也不断加强。然而,受限于兔场规模、经济实力、选育技术,优良品种良繁体系建设尚不健全,优良品种的引进和选育提高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因此,2019 年整个家兔产业将继续完善良繁体系的建设,主要通过引进良种或配套系,组建国家和各省级核心育种场,提升养兔优势区域良种供应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对于肉兔要大力推广配套系的使用范围,克服传统生产中的场内或者场间的简单杂交模式。肉兔良种改良的目标仍应聚焦于提高饲料转化率、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和仔兔断奶成活率。
2.5 无抗兔饲料较快发展,无抗养殖将逐渐尝试和推进根据我国政府要求,药物饲料添加剂将在 2020 年全部退出,这意味着兔饲料的“全程无抗”大势已定。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公布“关于 2018—2021 年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养殖端减抗和限抗的时间表。随着行业监管力度加大,本来就无药可添加的兔配合饲料,相比其他畜禽无抗来得或更早一些。2018 年度部分企业开始尝试无抗养殖,虽然兔场消化道呼吸道疫病多发,成活率普遍下降到 80%~85%,但养殖全程无抗的脚步正在加快。
2.6 适度规模兔场成为主力军,新技术和新设备优势显现 2018 年养殖成本增加,技术含量低的小型养殖户收益不高,逐渐退出肉兔养殖业,而具有一定技术且规模适度的养殖户均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对肉兔养殖的信心增加,多数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适度规模化兔场的业主年龄大多在 30~45 岁,具有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够积极学习并掌握现代养殖技术。在繁殖技术方面,诱导发情、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等逐步开展应用,部分生产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养兔场已经成熟应用这些技术,逐渐取代之前广泛使用的自然交配或人工辅助交配模式。在养殖设备方面,金属兔笼、湿帘、机械刮粪等逐步被引入兔舍,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2.7 区域性养殖合作社成为主要模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随着养殖户技术需求和对利益分配话语权要求的逐渐提高,以村或镇为单位成立养殖合作社成为一种趋势,部分合作社已经开始统购统销。但目前部分合作社运行还存在组织结构较松散、带头与整合效应不明显等缺点,须加大培训懂技术、爱钻研的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头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加强社员在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上的交流。因此,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合作社运行模式和适合本地实际的购销途径,将进一步提高养兔产业链的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创建和培养具有生命力的兔产品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在相当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同时,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与养殖户、企业与科研院所间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发挥合作社的中间整合效力,保障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发挥科研院所的科技实力。
2.8 “互联网 + 兔业”得到更快发展,经营模式进一步升级创新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兔产业中已经崭露头角。不少企业引入互联网,并通过物联网进行种兔养殖的实时化监控和自动化调节,或者利用互联网开拓国外市场,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除了在生产领域引入互联网进行实施监控外,一些企业也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开拓销售市场,如河南济源阳光兔业通过物联网进行种兔养殖的实时化监控和自动化调节;浙江余姚市欣农兔业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开拓国外市场;重庆阿兴记已经与三只松鼠达成合作,利用三只松鼠电商平台销售兔肉制品。
3 2019 年兔产业发展建议
3.1 促进肉兔,调节獭兔,引导毛兔 2018 年肉兔产业经历了较大跌涨,特别是肉兔活兔价格波动较大,但兔肉价格与活兔价格的价差依然较大,因而利润更多地被中间环节占有,2019 年要密切关注肉兔活兔的价格走势,如果养殖户利润被挤压,那么会影响到家兔的出栏和兔肉产量;獭兔产业目前开始企稳回升,短期来看,主要是处理好“肉”和“皮”的关系,由传统的“以皮为主”转到了“以肉为主”,但是从长期来看,獭兔产业发展还需进行长期规划;毛兔产业主要是关注“产业扶贫”地区的市场销售问题,要求各方积极推动兔毛的加工和兔毛制品的销售,从而拉动毛兔养殖,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3.2 加强宠物兔市场引导,促进宠物兔健康发展 宠物兔因其可爱的特性受到年轻人的普遍喜好。在美国,宠物兔占到兔产业的 80%,在日韩等国宠物兔也是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宠物兔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适当引导。由于年轻人是线上消费的主力军,为此应适当引导宠物兔的线上销售,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建议从以下 3 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制订宠物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保证宠物兔血统纯正。二是普及宠物兔饲喂常识,降低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商品附加值,吸引年轻人员从事养兔行业,促进经济发展。
3.3 加快良繁体系建设,增强良种场供种能力 目前由于良种供应能力有限,广大养殖户往往自行从商品兔中选留种兔。在选留种兔时,仅依据当前胎次健康状况、生长速度和产仔数多少等少量表型指标进行选留,使优良品种逐渐退化。因此,急需带动大型养殖公司和广大养殖户积极参与到良种培育工作中来,为上游原种场提供基础生产数据。另外,要推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大不同生产单位间的信息交流,制定生产性能测定统一规范和标准,及时淘汰劣质种用个体,充分利用优良遗传素材,扩大选育群体,以加快选育进展。同时,建议尽快制定和实施全国家兔遗传改良计划,由农业农村部相关处室牵头,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全国家兔主产区和兔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实施。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可充分发挥国内外品种优势,为培育家兔新品种和抢占种源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3.4 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监督,实现绿色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可以较快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在养殖加工数量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加强全产业链的生产质量监督,包括营养健康的饲料、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健康营养的兔肉产品、充分有效的粪污治理等,从而实现绿色养殖。饲养场(户)应积极学习欧洲的先进绿色养殖技术,从生物技术着手,做好生物饲料的研发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应用,并充分发挥我国中草药的优势,多管齐下,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养殖。对于广大中小规模养殖户,应加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的宣传,规范养殖场的饲养安全生产,保证兔产品质量。在广大西北和东北地区,土地和饲草资源丰富,鼓励广大养殖户积极发展种草养兔,实现种养结合,促进循环发展。
3.5 完善家兔养殖金融服务体系,保障养殖加工企业和养殖户的资金需求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在政策和信息方面应给予家兔养殖支持,建议尝试引入猪、牛等家畜养殖过程中的养殖保险方式,有效规避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防止养殖规模的大幅起落。目前,中小养殖户资金短缺,致使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缺少利润分配的话语权,这成为制约许多兔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此,建议探索适合多方共赢的资金互助等金融保障体系,作为财政性补贴等措施的有效补充,解决养殖户融资困难问题。对于大中型养殖加工企业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保障企业发展需求。
3.6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树立品牌,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兔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是加工和营销,加工营销不到位则主要是龙头企业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我国四川、山东、重庆等省市,龙头企业带动加上品牌效应,兔业发展相对较好。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地区,产业发展的后劲也相对不足,如长毛兔产业低迷主要是由于兔毛加工和兔毛制品需求不足。另外,广大养殖户、协会和科研机构等单位也应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和自媒体等途径加大兔产业和兔产品的宣传。政府应为龙头企业“创品牌”提供相关支持,从而促进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