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 " 规划》,紧接着,《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三审正式通过,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民办幼儿园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标志着民办教育分类管理,中国民办幼儿园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随着幼儿园普惠制的实施,和受二孩政策的影响,幼教事业的发展驶入了前所未有的超快车道!

数据显示根据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幼儿园22.37万所。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 十三五 " 规划估计,到2020年,全国有入园需求的适龄幼儿约5730万人,幼儿园达到30万所才能容纳,则5年间,幼儿园将新增7.63万所,相当于每三所幼儿园旁边会新建一所幼儿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2015年的数据,还是到未来的2020年,30万所幼儿园和5730万适龄儿童,都意味着每个幼儿园平均有191个孩子。

表面看来,幼儿园的创建和发展似乎毫无危机可言,毕竟那么多孩子。而等级高的园和各类“名园”往往是被家长们追捧的。于是乎,眼见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也尽管,从市场发展和资本层面等综合因素考虑,开办幼儿园一般都有较大的盈利机会,最起码也是风险不高赔钱几率小的投资。但,现实是否如此呢?综合各方面信息显示,情况远非平均数据那么乐观。因为一方面,幼儿园招生从来就不存在“平均”一说!与被追捧的“名园”形成鲜明对照的那些软硬件落后,毫无特色的招生难的民办幼儿园,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很多民办园都存在战略定位上飘忽不定,办园思路不清晰,缺乏自身品牌文化,不重视内部培训,打价格战,留不住人才等等诸多问题。

我们看到,很多等级高的“名园”,大都是公办或公益园。那么,相较于软硬件基础优势明显的公办或公益园,困惑中的各类园怎样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呢。纵观国内近些年幼教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们不难发现,那些风格鲜明、独具特色的,不论公立还是民办的特色园,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欢迎和市场的认可,知名度美誉度同步提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特色园定位准确,从事特色领域教学的教师(群体)在工作中的成就感,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教学教研成果显著所形成的价值感良性循环使然等,进而形成整体园风、园建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这里,我们列举部分特色园的办园方向:1、阅读特色(如绘本,借助刊物阅读);2、科学特色(如儿童实验室,借助教具教材和整体园的布置);3、音乐特色;4、运动(如,体能)特色;5、美术(如,儿童画)特色;6、环境特色(如,户外森林,);7、艺术特色;8、其他诸如外语特色等。每个园都可以根据园所自身内部环境、办学条件、师资情况、生源或其他资源等,扬长避短,选准突破口进行定位打造。

特色园所,不仅能够吸引家长的眼球,更能对教师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锤炼与锻造。特色教育在引导孩子获得认可的同时,也会因教师自身价值感实现而凝聚教师队伍,于园所而言,善莫大焉。另外,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时代,园所的负责人或投资方要具备资源整合的心态和思维,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园际观摩,专家指导、师资交流等方式,为特色园的打造积极摸索,找到办学优势,准确而合理的定位,创建出本园特色,大力推进落实。当然,我们提倡特色办园的同时,仍要强调符合《纲要》、符合《指南》的重要性。尽管打造一所特色园并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清晰的定位,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稳步实施,终将有所斩获。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未来5年及至更远的将来幼教政策利好、市场前景可观,但是不等于办园就是投资“保险箱”。投资者也好、园所负责人也罢,要摒弃闭门造园的思想和做法,提升格局,开阔眼界,勇于探索,内引外联。中国民办园的出路与未来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充分认清当前乃至未来幼教事业的发展趋势,深度关注学前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切实研究本园的特色办园方向,才能获得健康长足的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