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记者在位于牟平区蛤堆后村北海岸边的一处遮阳棚下看到,烟台蛤堆后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几名社员正在分拣刚捕捞上岸的海肠。社员张海燕捡起一根海肠,自豪地告诉记者:“别看这一根根小海肠长得其貌不扬,可是为老百姓创造了不少财富。海肠经过处理、烹饪,可以被制作成海肠捞饭、海肠炒韭菜等多种佳肴,一盘通常可以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的高价,不仅满足了老饕们的胃口,也给村子带来了不少收益。”
“我们村人多地少,但海洋资源丰富,村‘两委’成员在广泛走访征求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后,决定依托良好的浅海养殖基础条件,发展水产品养殖,并最终选定养殖海肠作为主打项目。”蛤堆后村党委委员姜克顺向记者介绍,如今,海肠养殖已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产业,海肠投苗满两年,亩产可达600斤,按照市场价可盈利200余万元。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是关键。近年来,牟平区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深入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依托乡土、找准特色是“土特产”发展壮大的基石。“我们坚持‘一镇一业一特色’,聚焦‘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活、形态优而美’目标,以果品种植、畜牧养殖、海洋渔业等特色产业为依托,重点打造观水‘中国苹果第一镇’、莒格庄‘蓝莓小镇’等特色小镇,不断拓展特色农业增值空间。”牟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车军光介绍。
该区还不断强化农业品质支撑,成立山东乡村振兴研究院烟台分院,创新打造全市首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先后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科研工作站等5个特色产业平台。同时,组织开展牟平籍博士故乡行、绿色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20余场,达成合作意向40余项,签约国家级专家3人、泰山系列专家7人,评选“农业英才”30人,发放政府津贴60余万元,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
“产”得好,更要卖得好,牟平的“土特产”如何做到卖得好?该区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推广“品牌+电商”,搭建“牟农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产品电商平台,举办农民丰收节等系列直播助销活动,着力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同时,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品牌保护,塑强区域公用品牌,累计认证“三品一标”49个。
“因地制宜擦亮‘土特产’品牌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开发‘土特产’多元价值,向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车军光介绍。眼下,牟平区肉鸡产业链上游形成集饲料加工、肉种鸡养殖、雏鸡孵化、商品肉鸡养殖于一体的生产体系,下游形成集屠宰加工和深加工于一体的鸡产品生产体系;苹果产业链形成“种植+果业加工+果业营销+农事体验”的发展格局,探索走出了一条“农企助农业”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