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材料1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材料泰州市姜堰区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区”的目标,精心打造“高位均衡、优质精品、人本和谐”教育,初步形成了“设施完善、质量一流、高位均衡、面向全体”的义务教育体系。——坚持统筹协调,落实均衡发展责任。根据“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的要求,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从教育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配套落实了一系列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作为财政必保的重点,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并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全区每年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占可用财力的40%以上,基本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的“三增长两提高”。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区域地理环境、功能定位、人口分布等因素,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切实保障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化依法治教,体现均衡发展要求。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小学、初中、高中招生工作方案,实施“阳光招生”。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按施教区招生的办法,学生一律免试就近入学。

畅通外来务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绿色通道”,所有外来务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就读公办学校;投入300多万元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对所有就读特校的学生,免除所有费用;成立特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严格按要求落实各项救助政策。从2005年开始,将全区四星级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定向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且比例逐年提高,保障了每一所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都有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注重多管齐下,夯实均衡发展基础。在高质量实施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和中小学校“四配套”工程基础上,结合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启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搭建了更加便捷的平台。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结对共进”活动,通过“一日开放”、送教下乡等方式,帮助农村学校优化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主动探索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行集团、联盟内学校之间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捆绑考核,进一步推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所有学校提升内涵、科学管理、优质发展,全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均衡发展格局。

——突出师资重点,提供均衡发展支撑。改革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办法,变统分统配为考试择优、双向选择、市场就业,并将师资配备的重点向农村边远学校倾斜。加大了教师交流力度,通过定岗交流、指导性交流,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比例均不低于15%。选派城区学校管理骨干和机关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挂职,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启动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师培训,想方设法提高全区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形成了“多劳多得、责重多得、绩优多得、兼顾公平”的良性考核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教学一线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咬定质量根本,打造均衡发展优势。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势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高度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时间有保障,项目丰富多彩。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四节”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上齐、上足、教好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整体逐年攀升。探索推行“绿色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地对学生学业水平状况和各校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引导学校为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而努力。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有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