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鲜枣一年两熟”技术为何遭冷遇?

—— 西安市高陵区泾渭枣树研究所调查

《陕西舆情报告》文言、姚村社“陕西营商环境系列调查报告之五”。采访郇树峰是在一个酷暑难耐的盛夏时节。笔者和姚老师驱车直奔高陵区崇皇街道的一隅不显眼的平房内。这里即使“高陵县泾渭枣树研究所”所在地,也是郇树峰全家居住地。

环境显得陈旧、破败,与创造过全国大枣奇迹获得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杰出贡献奖而名声大振的高级农技师郇树峰似乎不能联系在一起。郇树峰虽是古稀之年的人了,但精神矍铄、笑容可掬,当说起枣树研究所遇到的遭遇时,他神情沮丧、绝望。他甚至怀疑35年前,选择不甘平庸,率先在高陵搞起蔬菜育种研究,搞枣树研究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现在看似乎都是错误的选择,倾其一生研究的科研成果面临着灭顶之灾,不仅自己承受着生活的窘迫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还连累了家人——跟着承受本不该他们承受的磨难!

种植枣树方法技术要点_枣树种植技术视频_枣树的种植方法和技术

先看看当初的成就吧:一举拿下“鲜枣一年两熟”国家发明专利,打破了“枣树需冷论”的千年神话,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技师,获得“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杰出贡献”奖、西部大开发“百佳开拓者”等一系列殊荣。然后的景况是:因开发枣树研究所试验基地土地被储备,科研试验大棚遭遇以普通果树的标准进行补偿,与其实际价值相差数十倍,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的科技攻关,殚精竭力的发明成果遭此漠视、冷遇,郇树峰不由黯然神伤……

筑梦:从创建高陵蔬菜育种研究基地开始

离高陵区崇皇街道办东北不足三百米处,有一个空旷、陈旧的院子,靠北面有一排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低矮昏暗,这就是郇树峰研究所办公及全家人居住的地方。

高陵区泾渭枣树研究所的牌子就靠在墙上,尽管有心理准备,但见到郇树峰时,他稀疏的白发和憔悴沧桑的面孔还是让人很难将他与赫赫有名的所长联系在一起。

1966年中学毕业因文革回乡务农,不甘平庸的郇树峰偷闲借阅资料,到处求教,学习农业先进科技知识。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他在人们惊异的眼神中,和本村老贫协以1700元承包了队上的3.5亩菜地。他一改传统蔬菜种植技术、品种和只供本队社员吃菜的旧模式,大胆引进优良品种,采用西安郊区早熟温室培育大苗栽培技术,使蔬菜提早上市抢占空挡。

1982年,他审时度势成立了蔬菜良种繁育场,组织群众生产蔬菜种子。特别是全社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他采取繁育场加农户的办法使良种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户”,不仅带动了周边的菜农致富,还辐射到了周至、户县、耀县、旬邑、临潼丶大荔等周边县区。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菜农成为育苗、育种、“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他本人被西安市科协评为该县唯一的农技师。1990年,迎来蔬菜种子最辉煌的一年,生产范围辐射到周边地区六个县,面积达到千亩以上,种子总产100多吨,行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区,销售收入数十万元。

辉煌:“泾渭鲜枣一年两熟”横空出世

郇树峰是清醒的。他觉得物极必反,蔬菜及种子生产将逐渐从鼎盛步入平稳衰退期。从1993年起,就开始着手枣树的引种选育工作。1995年他关闭了蔬菜研究,创办了高陵区古今唯一的民营科研机构——高陵县泾渭枣树研究所。

郇树峰并非科班出身,他硬是凭着一股钻劲和拼搏精神,取得了让专家教授们刮目相看的成果。为了系统研究我国枣业的历史、现状与前景,他花费数十万元,无数次北上陕(北)、甘、宁、青、新、辽,南下云、贵、川、鄂、湘、浙数十省市,行程10多万里,调研了我国各大枣区700多个品种的分布区域,地毯式的搜集收购民间珍稀特色品种及盆栽、园林观赏品种168个,创建了西北地区最大极其珍贵的种质资源圃。先后建立研究示范基地30余亩,育苗基地50亩,保鲜试验库、商品冷库2座,钢骨架温室11座。

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当时梨枣炒破天大环境,他选育极晩熟品种,研究配套延后促晩高效栽培及冷藏保鲜技术,解决反季节、元旦、春节供应;面对入世,冬枣炒遍地,他再辟蹊径,选育超早熟品种,研究配套高效促早栽培技术,抢滩超前反季应市;他又向 “免需冷”品种、温室两熟专利技术进行冲刺,抢占6—7月份及霜后供应。

随着研究所被中国科协、中国农技协、中国保鲜工程协会、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吸收为会员单位,2003-2006年两次承担国家“鲜枣一年两熟”科技攻关项目,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鲜枣两熟之先例,先后2次经专家组验收通过,其强制再生两熟栽培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

2008年“免需冷”大枣一年两熟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创下了鲜枣亩效益超十五万元的辉煌业绩,并在浙江、辽宁、新疆、云南、江西等省区推广普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他本人被授予西部大开发“百佳开拓者”荣誉称号,并荣获“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杰出贡献奖”,他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学术论文二等奖,他本人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聘为特约研究员,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创新研究所聘为兼职副所长,并晋升为高级农技师。在第十六届国际农业博览会和“2009•第三届国家专利活动周”中,郇树峰的“泾渭鲜枣一年两熟”发明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优秀专利项目展示。2011年9月“泾渭鲜枣温室两熟栽培技术”项目在第十九届全国发明与专利博览会上获铜奖。

著名枣树专家、西农大教授李养志、吕平会等给予高度评价:大枣一年两熟技术是中国枣业史上一场开天辟地的革命。时任中国园艺学会会长、西农大博导贺普超教授挥豪题词:“使中国大枣一年两次成熟,是一项重要的创造性科技成果。”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重大突破。

落败:好像在一夜之间发生

盛夏时节,笔者两次来到郇树峰的试验基地。拨开一人多高的荒草,69岁的郇树峰指着被拆的围墙和残破的大棚说:“2015年7月、11月我的试验基地两次遭到封门堵路,摧毁大棚作物,2016年2月两个大棚被推毁,我给区委区政府领导都反映过情况,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试验基地所在的西安市高陵区崇皇街办紧挨泾河工业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路边随处可见被围墙圈起来待开发的土地。试验基地位于原五丰公司的农业园区内,后来五丰公司跑路后,由于研究生产所需,2004、2009年他又先后与西安高校后勤处、高墙村委会签订了11栋温室(占地约27亩)土地承包合同。原合同交费单显示承包费为每年21800元,承包期截止2021年,其中合同还规定甲方高墙村委会向乙方提供水电、大棚维修等服务。郇树峰陆续投入近200万元,在棚区建起保鲜试验库、商品保鲜冷藏库、大枣多熟试验基地。中国两熟大枣栽培技术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并取得良好效益的。

2009年祟皇街办要征用枣研所的6亩枣树种质资源圃(老郇家的责仼田)、2013年开发推进到高墙村,原五丰公司棚区600亩大棚被拆除,土地储备待用。崇皇街办以每亩5000元补偿,要拆他所的11栋温室大棚和180多立方容积的冷库,由于与实际价值差距过大,双方终未达成共识。自此,他的研究所丧失了甲方的合同保证,试验基地的生产环境开始恶化:断水(连吃水也在4公里外拉)、围墙被拆挖的残缺不全,拾荒的、割草的、挖宝的、遛狗的、撵兔的、遛弯的人流不断,致使3栋大棚保温材料被盗、棚体毁坏、名优枣树被盗,损失巨大。由于20余年的风雨侵蚀,棚顶钢管几近腐朽大部断裂,卷帘机不敢运行,如此无法保温的危棚,连更换棚膜都得十分小心,每遇狂风大雪都有垮塌的危险,直接导致研究、生产无法继续进行,原本6月中旬上市的头茬大枣推至8-9月才能成熟,使两熟变成了一熟,给大枣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普及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郇树峰这个善良之人。他说,十多年来,历届政府对他的枣业科研工作都给予了极大关怀和支持,研究所也被央视及省市各大媒体关注、报道,面对头疼问题,他有媒体的优势,但他没有向媒体寻求帮助,也阻止了员工、家人儿女们的一切过激想法,2013以来,他一直通过打书面报告、写私密信件等理智冷静的方式向各级政府领导请求协调解决研究环境问题。

2015年8月,区上领导在他的报告上作出了批示。但也不过是空欢喜一场,此事不仅仍然无人过问处理,反而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2016年2月研究所的两栋大棚被推毁,既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连个确切的说法都没有。

投入是硬生生的。他跑便全国各地搜索特色品种168个创建种质资源圃,在试验基地建起保鲜试验库、商品保鲜冷藏库、大枣多熟试验基地,耗资近200万元,2013年崇皇街办仅以每亩5000元的补偿要拆除试验基地。为客观公正起见,他先后找了西安两家评估公司,初步测算他的试验田基地搬迁损失将在500到800万元。按照街办的赔偿标准,每棚最多补偿6000元,折合下来不足十万元。

这样的补偿标准,就连该领域的一些专家也提出质疑。西安市果业推广技术中心研究员郭晓成认为,暂且不说老郇许多枣树名优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还获得西安市科技进步奖,仅就他从全国各地花大钱出大力千辛万苦收集来的168种种质资源圃就是相当有价值的。这种大型树木移植后成活率难以保证,肯定会造成重大的损失。郭晓成认为,对于科研单位或者有科研价值的产品的补偿应该和普通的农作物区别开来,最起码应该请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和单位评估后在再作出双方都能认可的赔偿标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研究所所长吕会平教授也认同,他认为大枣一年两熟技术在全国都属于技术创新与突破,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也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目前对于这类拥有科研价值的农业项目拆迁补偿方面也属于政策空白。一刀切的做法不适用于这类科研项目,国内一般做法是寻找双方都能认可的权威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客观评估,在双方都接受的基础上协商补偿问题。

更让郇树峰难以接受的是,街办负责处理此事的一位刘姓纪委书记竟先后10多次威逼恐吓他,使他和家人都因此背上上沉重的精神包袱,弄得身心交瘁。

郇树峰并不是一个看重名利得失的人,他已经69岁了,得失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不忍心20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更不能让前景无限的一年两熟天然温室的“新大陆”及任意成熟、四季成熟枣业课题梦断高陵。他衷心地希望当地政府能够体恤一个老农民专家的良苦用心,妥善解决当下的问题,也热切地期待有识之士能继承他的事业,他倾其所有奉献一切经验、成果、技术,宁可舍老命配君子进驻“新大陆” 保驾护航,创建“世界一号大枣园”, 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枣业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省内外叫得很响很响,但这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如果有关方面能够从此角度出发,妥善处理好郇树峰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应该算是为陕西的营商环境尽了一点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