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刘弋文
2023年是牛蛙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未来产值更有望迅速突破3000亿元。而与消费端的火热相比,当前我国牛蛙产业养殖端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药残和尾水排放等痛点问题。由于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持,加上缺少养殖标准与引导,牛蛙关停、禁养现象层出不穷,行业发展迎来重大考验。
在中国,牛蛙的科研根茎蔓延的还不够深。在技术研发这一块,资金、人才、政策、环境等薄弱要素都紧紧限制着牛蛙科研的发展命脉。有识之士不难看出,牛蛙养殖正处于全国各地火热“开花”与缺乏技术研发力间的尴尬境地:牛蛙整个产业链是有一定的基础规模,在产业模式和餐饮市场赛道上也是领先的,前途不可限量;但动保、饲料及种苗等方面的薄弱技术力量却成了拖后腿的不稳定因素。
由此可见,要想突破当前牛蛙发展的瓶颈,科研力量必须得到增强,谁能优先抢占技术制高点,谁就能抢占牛蛙产业的鳌头,领跑行业,突围“瓶颈期”。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春晓教授及其团队成员是当之无愧为中国牛蛙科研领域的深耕者、开拓者。多年来,张春晓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布局牛蛙全产业链专项研发,包括育种、饲料、病害和养殖模式等方面研究,正为推动牛蛙全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积攒科技力量。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春晓教授
“我现在对牛蛙产业科技进步的看法是忧中带着惊喜。”张春晓表示,忧在于,牛蛙科研的大环境还不够理想,不稳定因素较多;但更多是喜,许多头部企业已经在支持推动科研发展上花大力气,联合高校解决相关技术问题,展现出领军牛蛙企业们应有的行业责任与担当。
第三届全国牛蛙产业绿色发展大会召开在即,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特别对张春晓院长进行专访,围绕牛蛙技术研发、种苗培育、饲料安全、规范制度等重要环节展开讨论,探索牛蛙的健康养殖方向之路该通向何方,为共同推动千亿牛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思路。
“稻蛙种养”可大力推广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牛蛙一直以来都亟需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变革。目前,您被誉为牛蛙第一专家,请您介绍一下集美大学的牛蛙研发历史、研发团队,以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张春晓:感谢行业朋友的认可,我们只是在用科技助力产业发展做了一些工作,但第一绝不敢当,前面有很多前辈在牛蛙引种、繁育、养殖、饲料和病害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闽南是我国牛蛙规模化养殖的始发地。集美大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牛蛙病害、营养的研究,在这些方面贡献了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目前集美大学已经构建了牛蛙产业链跨学科团队,开展牛蛙养殖技术、营养饲料、遗传育种、病害防控、食品加工、养殖装备和现代化管理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研究。目前取得科研成果包括稻蛙综合种养模式构建、工厂化养殖装备与工艺、牛蛙营养研究及饲料开发、高效变态蝌蚪饲料开发、育种配套技术构建和亲权分子标记筛选等方面。
张春晓教授在企业调研。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稻蛙种养模式现在也是被很多人知晓的“网红”模式,这种绿色养殖模式目前已有许多养户应用进实践。您觉得它的优势是什么?可以作为一个现象级模式推广在牛蛙养殖里吗?
张春晓:稻蛙种养的生产模式解决了目前牛蛙养殖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可以在不影响稻谷产量的前提下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农民种稻积极性低的问题,是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稻蛙种养的养殖风险小、肉料比高,能同时提供优质的蛙肉和大米,满足人们获取高质量食物的需求,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
我国具有面积巨大适合稻蛙种养的稻田,有很好的稻渔种养基础,有强烈乡村振兴的需求。稻蛙种养必然能够在全国逐步推广,成为牛蛙养殖的一种重要模式和重要环节,成为牛蛙供给侧差异化生产的一种重要途径。
张春晓教授在养殖一线调研。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听闻您最近带着研发团队专程前往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考察全国首个零排放的工厂化循环水牛蛙养殖模式。您觉得循环水养殖能成为终结养殖尾水痛点的“杀手锏”吗?
张春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同稻蛙种养一样都能有效解决牛蛙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问题。养殖尾水处理一直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海之味公司目前已经大幅降低了循环水养蛙的成本,可以做到零排水,如后续能持续稳定生产,建立全过程的操作规范,那么这种模式将会成为牛蛙养殖的重要模式。
张春晓教授团队在养殖一线调研。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牛蛙科研力量很薄弱,市场力量很强大,未来应该如何加强科学技术攻关?攻关重点在哪个环节?
张春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牛蛙仅作为一种特种水产品,养殖范围和产量都有限,产业政策不明朗,科研人员关注不够,专业研究人员少,科研积累少,研究空白多。近几年来养殖规模增长迅速,养殖产量屡创新高,高校等科研单位已经开始关注牛蛙产业,但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更好地把握行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凝练科学问题,形成科研攻关方向。牛蛙产业各方面技术都有待提高,其重点是养殖模式的建立和健康养殖各方面精准技术的研究。我们团队重点关注高效繁育技术、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创新、种质改良和精准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控等几个方面。
张春晓教授在企业调研。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2023年,牛蛙投苗超2500亿尾,比2022年增加1000多亿尾。有人说,当前牛蛙已进入种质退化的困境,保证苗种健康已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您如何看待牛蛙良种选育和疾病防控?
张春晓:苗种质量下降是牛蛙养殖业的重大隐患,良种选育已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但是苗种质量下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能仅仅归结为缺少良种,苗种培育过程也是影响苗种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立规范的苗种培育流程和苗种质量规范能够比较快速的解决苗种质量下降问题。
我国牛蛙种质具有比较丰富的多样性,经过多年的人工驯养形成了很多优良的性状,是较好的育种材料。我们不认为我国牛蛙存在种质退化问题。牛蛙良种选育要与养殖模式相配合,并不存在能够适应所有养殖模式和不同地域的优良品种。因此,牛蛙育种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建议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参与育种工作,确立明显的育种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种质改良。
牛蛙疾病爆发大多与养殖密度过高有密切关系。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是控制疾病的重要措施。养殖企业要充分考虑疾病发生造成的成本增加,避免盲目追求高产,管控生产成本。稻蛙共作等类似的养殖模式是控制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目前养殖模式对牛蛙胁迫大,改良牛蛙抗应激能力也是应对疾病的措施之一。
饲料品质成竞争核心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牛蛙是一个有着千亿产业,产量70万吨的朝阳产业,目前已成为水产业的增长亮点,未来您预测能达到多大规模?
张春晓:牛蛙养殖最近几年增长较快,备受关注。目前牛蛙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仍存在隐患,不规范的养殖是牛蛙产业的重大风险,若不能妥善解决会严重拖累牛蛙产业的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退步。二十大报告提出“大食物观”,习总书记指出,“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牛蛙作为一种高效生产优质蛋白的养殖动物,长期来看有极大潜力发展成为肉鸡规模的产量,短期来看将突破百万吨达到主要养殖淡水鱼产养殖量。
张春晓教授团队在养殖一线调研。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牛蛙的流通和消费端很发达,可在养殖端却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而在养殖环节里,饲料是维系行业安全的“稳定器”,能否就更好迈向牛蛙高品质饲料方向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张春晓:目前牛蛙养殖者更多的关注“能不能养”的问题,传统一条龙牛蛙饲料企业更多关注牛蛙价格,对牛蛙饲料品质的关注不高。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模式会发生改变,更多饲料企业将进入牛蛙领域,饲料品质将成为行业竞争的热点。牛蛙精准营养研究是支撑高品质饲料开发的基础。从养殖角度来看,要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压力,降低牛蛙应激水平,需要加强牛蛙各个发育阶段、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精准营养需求研究,开发针对性的牛蛙饲料。从繁育角度来看,要降低饲料对肝肾功能的负担和损伤,提高牛蛙精卵质量,延长亲本使用年限,提高蝌蚪生长速度和变态率,同样需要开发针对性饲料。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看,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推进牛蛙合法化养殖?达到绿色化、健康化的目标?
张春晓:牛蛙合法化养殖不仅是牛蛙产业自身问题,政府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牛蛙合法化养殖是产业的必由之路。首先,加强与政府的沟通,积极探索规范化的养殖模式,通过养殖示范为牛蛙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其次需要加强宣传,科普牛蛙基础生物学知识,提高规范化养殖企业知名度,消除消费者的错误认识,提高生产者危机意识。第三,增加行业自律,避免盲目追求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第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守法业者的正当权益,坚决打击违法行为。第五,加强科研投入,创建新养殖模式,建立健康养殖标准。
张春晓教授在企业调研。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推动牛蛙行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牛蛙人和牛蛙企业的合力作用,对此,您的建议是什么?
张春晓:牛蛙养殖方面的科研立项难以获得政府资助,这是从事牛蛙科研人员少,研究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目前牛蛙行业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研究薄弱导致。牛蛙企业需要加强研发投入,稳定和壮大科研队伍,储备科研人才,才能在面临行业难题时打开局面,为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若没有稳定的研发经费,无法维持一定的牛蛙科研人员数量,行业难题会陆续不断的出现,给行业发展造成困难。
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研发队伍,具备解决牛蛙行业难题的能力。在我国科研政策的引导下,也具有从事牛蛙科研的意愿。企业自主培育科研力量费用高、周期长。企业给科研院所设置横向项目,能将两者的诉求结合起来,能极大加快的牛蛙科研的进展,为行业做更大贡献。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第三届全国牛蛙产业绿色发展大会即将在韶关召开,牛蛙产业大咖将齐聚一堂,共商绿色高质量发展之策。您觉得这次大会将为牛蛙的发展带来哪些变化与革新?
张春晓:随着牛蛙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我相信这次大会会在这两个方面形成共识,对养殖模式、苗种生产、饲料和动保研发等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开启牛蛙行业规范化和规模化变革。
张春晓教授团队在养殖一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