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 利益相关:曾就读于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 虹桥 & 古北校区
本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私人原因从幼儿园大班开始便就读于国内私立体制外学校,因为缺乏与体制内就读的对比,我从回答的角度上会略带主观意见并且多数以协和虹桥古北作为主观参考,还请包涵。
以本人的经历来说,国内私立国际学校在这十年间的变化是十分巨大的,无论从商业化,生源,师源,教学质量,教学资源上都是有着巨大的变化。
这和私立国际学校试点化,商业化,以及国内教育市场这几年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想围绕着(1)我自己的就读体验前后对比(2)当今国内私立国际学校商业化,教育非理性消费, 这两方面做一次一点都不客观的小小体验报告与总结
(1)
我先来说说我小学一年级的体验吧:
小学时期的印象大致是这样,因为记忆的原因可能包含对于上述描述真实性的不确定性,不过大致是这样,相信现在还依旧在在协和古北就读的那么两个两个人应该是会同意上述的。
这样的体验基本上是一直持续到我在协和虹桥读至六年级到七年级(没错我就读的时候协和虹桥还有开展KS3的初中课程来衔接IGCSE,不过我是最后一届)
在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协和高层出现了一定的人事变动,协和在我四五年级的时候被列为市试点学校,这项变动我认为应该是对于协和集团商业化发展,生源资源来源,以及市场定位密切相关。应该也是在这一年,协和学费开始水涨船高,公关越做越好,外籍学生越来越少,生源也从几乎是外籍慢慢的转向了体制内学生。协和虹桥当时的市场定位也可能慢慢的转向做国内家长的生意,要我说的话...用户肖像应该是从精英外籍家长转向更多金的国内老板/暴发户/职场精英。
说到这里再来说说我在虹桥/古北读到10年级的体验吧:
我的后半场体验总结可谓是不算愉快,也不算难受,我也在古北的这几年建立起了很棒的朋友圈,也参与了很多校级活动。(我在某个代表学校的事情上有很大的贡献,但是我觉得没几个人认识我,毕竟本来就没人认识我)
以上大致是我这许多年在协和的体验,人来来去去。但是如果硬要我说这几年间体验的变化的话必然是负面的。无论是教师资源(听在读朋友说去年古北有超大的人事变动,原来师资力量很雄厚的一群教过我的老师都离开了),生源质量,以及面向的群体都有所下降。颇为可惜的同时意识到协和现在更多的是一个商业化集团。
至于对于协和古北客观的描述以及课程结构请参考我的另一篇回答:
(2)
听完了我的那么多回忆录,我也想浅谈一下当今国内私立国际教育市场的一些现象。
现在国内私立国际教育市场是畸形的,这是由国内消费者(家长)群体以及各路公关媒体畸形的宣传误解所导致的。要知道私立教育 = 商业集团 的同时 花钱投资教育≠ 成功教育
现在国内的家长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莫非三点:
1)更多的教育资源(+读国外大学)
2)规避体制内的真实障碍(中高考)
3)培养情商仪式感(WTF)
我知道每个家长爱子心切,我母亲也何尝不是,问题是家长对于这些私立国际教育又了解多少呢
说着要让孩子读IBDP Al AP一个个体制外体系, 问题是家长都不了解这些体系,井底之蛙。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社会现象,现在各种国内私立国际学校的宣传,以及教育媒体收了钱以后的洗脑式宣传让家长觉得只要是体制外的就是好的,只要是花钱孩子就会进牛津剑桥(这里特别不指斯坦福哈佛等有Z list的美国高校),让自家孩子读国际学校体现了自己家的实力。
问题是这里有一个资源差的现象存在,举个例子,在国内上某AL私立,但是A Level是人家英国的标准高等教育,大多数人都得上,你进这个体系唯一优势就是脱离了体制内的那种人生dead end。不过进了AL体系可能你只是和英国这边某个开小餐厅家的儿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罢了,并不代表家长花了那么多钱你就EZ Pass你的高等教育了。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家长说,我付的是给教育资源啊,是语言环境啊。我真的从某种角度上觉得莫名其妙的,你有这个想法与本金去投资教育,为什么不直接把你的孩子送到英国送到美国的好私高呢(虽然说感觉大多数家长就算送孩子出国高留还是会踩坑交智商税)?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许多家长没有读过他们让孩子读的体系,认为 花钱 = 高资源 = 海外名校。
花钱 = 高资源是正确的(不然还怎么在亲戚朋友间吹), 问题是对于学生来说 高资源 ≠ 名校。
我觉得既然你进了这个体系的同时拥有资源,你是会比其他同体系的学生有更大优势,问题是吧这些资源通过高转化率变成成绩和知识这点并不是家长一个劲砸钱砸更多教育资源能够做到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一点点说歪了,因为我很心疼家长(的钱)其实在教育上可以有更高效的投入,然而因为各种国内商业化的炒作与洗脑公关,以及对于获取海外教育信息的语言障碍(说实话到底多少读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导致了这种很奇怪的社会现象就是花钱砸教育资源。
回到正题,我还是重拾 私立教育 = 商业集团 的这个观点。毕竟都是要恰(好)饭的嘛。
问题都说了是私立学校。。。自然而然没有什么政府补贴,公关教育资源,这些紧张又不够用的社会资源需要家长去抢夺。但是 私立教育集团 = 商业化 = 盈利 = 做好名头方便融资,说的好听点叫做私立学校,但是本质上和那些需要赚钱需要养人员需要让股东董事一个个开心的企业有什么区别呢? 而且是商业化集团,你觉得有多少股东有多少董事会认为 教育>盈利呢?
我肤浅的一谈, 因为当今私立国际学校家长的盲目,对于信息的不了解,缺乏对于洗脑教育公关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多金愿意砸钱教育的属性,使得多少教育集团意识到 “啊我教育做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每年的名校录取榜有一两个学生,A*A率高让那些考不了A*A的考野鸡大学预科就和我学校成绩率没关系,最重要公关好,穿个蹩脚西服正装看上去是一回事就有源源不断的无脑家长砸钱!”至于学生如何,你学生又不是消费者,你妈你爸才是,学校自然不会为了学生的教育出发去思考。教育只不过是私立学校盈利的产品罢了,当公关做的好了,消费者源源不断,那为什么要花高本金去投资更好的教育?同时一直都盈利,自然而然有很多投资者投资这些教育集团,这些教育集团再去新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开分校捞更多金,一条完整又暴利的私立产业链就完成了。
我真希望我以后也有本金去做教育,不是教人的那种(开个玩笑)
这种表面功夫就像互联网行业刷kpi一样,只要最后有钱赚就行。照我们协和古北人的一句玩笑,“你看学校今年大装修,就做了个外墙还加装了几个豪华厕所”。
目前就这样,
你说国内私立国际学校好,嗯,是,更多的教育渠道,接触更多教育体系,全人教育。
你说他不好,嗯,是,商业化,教育资源不充足。
说到底还是中国教育消费者的锅,对于教育非理性的消费。
什么时候你懂你孩子读的东西有你砸进教育的钱多的时候
中国的私立国际教育才会回归正轨,因为家长不瞎了,对于国际教育的信息也和国际接轨,教育集团自然而然不敢做差了。
我在英国读书,周围同学无一不是家长也曾经在这个体系中读过书的,因此能够分别一个学校的好与坏,一个学校真正包含的教育资源。
啊,当然
你家里人给你砸了那么多资源,你读不好,别怪家里人无知,完完全全就是你自己的锅。
ps. 答案歪的很厉害,因为一直对于国内私立教育特别是私立国际教育现在的乱象非常的愤愤不平。而且答主本身是经历过这些教育集团所真正能够带来的,高质量高品质以及对的起家长付出的教育以及教育资源。
再多嘴一句话,国内的私立教育之所以费用高不是请资格外教贵,而是教育集团请的公关的炒作以及就读生家长与未就读生家长攀比心理所带来的热度。莫名其妙。所以还请各位明智又有投资孩子欲望的家长再三思考,理性消费教育,同时对于国内各种中介,软文,公关等颇有宣传意味的信息渠道保持批判性思考。
要想更好的了解一所私立学校,问的不是中介,看的不是软文,去的不是开放日。而是实实在在的去找一些在读学生,从这些在读学生的角度去发现一所学校最真实的一面。(对于教育体系也是一样,请务必询问一些在读生也不要相信中介公关)。
感觉又写了一篇很水的回答?偏题又干货不多,不过我自己写的很爽(坏笑),请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