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在蒙城县板桥集镇桂光村智能蘑菇方舱种植基地,一间40平方米的智能蘑菇方舱内,一根根蘑菇棒均匀排列在立体的层架上,蘑菇长势喜人,工人正有序采摘。不久之后,这些新鲜的蘑菇被销往沪苏浙及河南、陕西等地市场。

“每间方舱种植菌菇可达3000棒至5000棒,种植密度比传统大棚种植高出很多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种植效益。”该种植基地负责人任艳杰告诉记者。

桂光村食用菌智能方舱项目于2023年8月份开工建设,计划投资1200万元,建设100个智能蘑菇方舱,首批已完成20个。方舱采取层架式的垂直种植方式,标准化程度高,安全可靠,即使遇到雨雪、旱涝、寒流、高温等极端天气,通过对智能蘑菇房的精准调控,也可实现菌菇连续高效生产。

任艳杰介绍,智能蘑菇方舱将工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实现集生物技术、室内环境控制、设施农业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种植模式。舱内由云计算系统对菌菇生长全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养分等环境要素实行自动控制,科技范十足。

“可以根据蘑菇生长的需求,及时调整相关数值,启动相应的设备。”基地技术员徐继辉利用智能手机,现场向记者演示了如何调整舱内数据。

智能蘑菇方舱效益如何?任艳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蘑菇方舱化整为零安置在老百姓房前屋后,不需要单独规划用地。按照标准化种植蘑菇,每舱去掉各种开销,每月能盈利6000元。该基地目前日用工量30人左右,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左右。

“最重要的是智能蘑菇方舱里种植的菌菇,质量好、市场俏,年前到现在,各地订单应接不暇。”任艳杰说,一筐筐新采摘的蘑菇从小方舱涌入大市场,不仅叫响了当地菌菇品牌,也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近年来,蒙城县积极鼓励支持农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平菇、毛木耳、羊肚菌等菌菇特色种植。2024年,该县采取“1+N”模式,计划在城区建设1个占地百亩左右的智慧方舱菌菇生产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15个智慧方舱菌菇生产科技示范园,形成“一区多园”的菌菇产业发展布局。

“通过产业科学布局、技术全程服务和政策有效支持,为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全力推动食用菌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设施农业的新样板。”蒙城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马连军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